赵雅飞,屈花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当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所引发的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1]。该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抗体所包被的血小板与Fc γ受体两者相互作用于肝脏、脾脏等器官内被破坏;自身抗体诱导补体介导血小板破坏,并抑制巨核细胞功能。有研究表示,免疫异常是ITP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常常表现为活化T淋巴细胞激活B淋巴细胞、异常抗原表达介导抗体反应以及补体、免疫活性细胞凋亡等现象[2]。而肠道菌群在患儿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自稳过程中的作用也相当明确,肠道菌群失调与ITP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作为防治ITP新的治疗策略。给予患儿常规营养支持可提供必须的氨基酸、乳清蛋白等物质,易被肠道所消化吸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继而改善患儿营养状态,但其缺乏对患儿生理特征的关注,易影响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通过调整饮食减低肠道负担,重新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减少了肠源性感染不良事件发生[3-4]。鉴于此,本文旨在观察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对ITP患儿的免疫功能、肠道菌群调节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9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105例ITP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6.50±2.47)岁;病程(3.52±0.33)个月。观察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7.03±1.52)岁;病程(4.00±0.40)个月。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临床检查和血液学检查均确诊为ITP[5],消化道、泌尿系统、皮肤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患儿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心肝肾功能障碍、神经疾病,存在生理缺陷、先天畸形、免疫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和恶性肿瘤。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建立护理小组,由5名或6名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构成,并给予患儿基础护理;向患儿家属以视频、宣传手册等方式讲解ITP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遵医嘱正确服药,告知其用药的必要性;维持病房内干净整洁,做好生活护理;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患儿沟通交流,耐心安慰配合度较差的患儿,并给予其心理支持,减轻对医院环境的恐惧。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根据患儿自身疾病情况给予其10%葡萄糖注射液、小儿氨基酸、20%脂肪乳等营养支持,经静脉滴注或鼻饲进行营养和水分补充,控制滴速,并密切观察患儿疾病情况。
1.2.2 观察组 给予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规格:1.0 g,温水冲服,3~5岁儿童每次1.0 g,每天3次;6岁以上儿童每次2.0 g,每天3次。两组患儿均持续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指标:干预前后测量患儿体重和身高,计算出体质指数(BMI),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促凝管内,分离血清,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白蛋白(ALB),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②免疫系统功能:干预前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AIgG、PAIgM、PAIgA水平。③血小板参数:干预前后抽取患儿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数量。④肠道菌群状况:干预前后采集患儿新鲜粪便在10 min内送至检验室检查,称取0.1 g粪便放置在离心管内,并加入0.9 mL生理盐水,震荡混匀后取0.01 mL接种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将培养基放置在37 ℃孵育箱内培养48 h;确定菌落后用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
表1 两组病人营养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免疫系统功能、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3 两组病人肠道菌群状况比较 单位:logCFU/g
3.1 免疫性ITP疾病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对ITP疾病的临床研究[6],已证实ITP疾病与细胞免疫因素相关;细胞免疫是血小板破坏的一种重要机制,将ITP患儿的血小板与T淋巴细胞体外共同培养后,T淋巴细胞会发生针对血小板抗原的活化增殖反应,在ITP病人外周血内可鉴别出血小板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克隆。且肠道菌群失调可参与该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经多种途径进行调节免疫系统,对宿主的免疫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介导免疫平衡状态,即可抵御外来细菌也可维持自身耐受,当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时会造成免疫反应失调,继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增大ITP疾病的易感性[7-9]。因此,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ITP患儿营养状态、肠道菌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3.2 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对ITP患儿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依据ITP患儿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可将该疾病分为慢性和急性,急性患儿起病较为迅速,在发病3周内可能会发生出血、呼吸道感染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泌尿系统、消化道和颅内出血,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安全[10-11]。常规营养支持可对细胞内脂肪酸代谢产物造成影响,减少花生四烯酸产物生成,其还可通过改变细胞膜磷脂结构,使细胞膜流动性、膜连接酶、离子通道等功能产生变化,对膜受体、核受体所介导的信号传导发挥显著性作用,提高细胞浆内复合物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充分吸收,继而改善患儿营养状态,但其对免疫功能改善效果不理想[12-14]。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BMI、ALB、Hb、PAIgG、PAIgM、PAIgA、PL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营养状态和血小板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在常规营养支持中增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在肠黏膜表面生成防御屏障,提高肠黏膜通透性,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减低有害菌繁殖和定植,有效刺激肠道局部免疫,利于sIgA分泌合成;且氨基酸是与肠道相关的淋巴细胞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免疫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合成的主要氧化供能物和供氮体;给予ITP患儿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可刺激胃肠激素的大量释放,促进肠黏膜细菌分化增殖,可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继而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态和免疫力;同时还可增强巨核细胞繁殖能力,促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受损,对血小板吞噬作用下降,降低对血小板计数的破坏功能,刺激血小板的生成,促使血小板结合能力更为坚固,继而提升血小板水平[15-17]。
3.3 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对ITP患儿的肠道菌群状况的影响 针对ITP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和营养支持措施干预,医护人员通过为患儿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和心理干预。同时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至护理工作中,可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告知患儿正确用药的必要性可改善其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再次发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患儿交流可排解其心理不良情绪,提高患儿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但其缺乏纠正肠道菌群失调作用,影响患儿康复进程[18-19]。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数量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常规护理和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干预可有效纠正ITP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是基于在传统营养支持方法上进行改进的新型营养支持方案,在传统方式上基于肠道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其中包含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可生成乙酸、乳酸,诱导肠道内渗透性、pH值、电位值降低,引起肠道厌氧菌生长,有助于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20];其还可作用在肠道系统中帮助其他厌氧菌黏附在肠黏膜表面,具有明确的生物拮抗作用,可建立生物学屏障,通过竞争性获取营养物质,可抑制有害菌的生成,继而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与陈立强等[21]研究结果相一致。而笔者认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是以嗜酸乳杆菌、长型双歧杆菌、粪肠球菌为肠道内主要益生菌,可为患儿提供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吸收,加强机体免疫能力,且在肠道内与病原微生物生成黏附、营养的竞争关系,可充分发挥化学抑制作用,有效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本研究尚存样本纳入量少、单中心研究等方面的局限性,故对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的作用机制、最佳使用时机、剂量仍需要扩大样本量、多中心进行临床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通过在肠黏膜生成防御屏障和提供大量维生素对ITP患儿干预,可有效改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提高血小板水平,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