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注入“生命力”

2022-08-29 07:55
东方企业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琴书生命力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打造的产业在许多地区成为扶贫举措,助妇女就业增收 图/视觉中国

非遗的概念自从提出以来,相关的保护意识逐渐普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非遗文化保护专家田青曾说过:“非遗就像一张白纸,而我们现代整个社会就像一个飞速奔驰的列车。这张白纸就在窗口上飘着,只要我们一打开车窗,这张白纸就会‘唰’地飞出去,我们一把没抓住,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非遗的保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幸福感,还对我们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非遗生存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珍贵的非遗都正处于“曲终人散”的边缘。北京民生智库开展的“中国非遗发展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有44.1%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66.67%的传承人认为“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和约52%的传承人认为“市场前景不好”是非遗项目失传的原因。传承方式和习俗的限制;学习成本高、经济收益过低问题都是掣肘。

在工业化、市场化等发展过程中,如传统民间文艺传统文化艺术的自发性传承遇到一些困难,包括手艺传承人存量有限,传承人群存在老龄化问题,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代际传承虽在延续,但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造成的非稳定性影响,存在发展瓶颈。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也在于维系中华造物文脉等传承的特殊群体。山东琴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姚忠贤分享了他经历过的“至暗时刻”:“在1980年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琴书艺术几近失传,没有市场,很多同行都转行了。我想,山东琴书总有兴起的一天,所以我一边坚持练习不放弃,一边找熟人、找关系寻找演出机会。历经重重困难,我得到了在趵突泉公园空地演出的机会。这一坚持就是12年,给省内外乃至国外的观众表演山东琴书,受到诸多对这个曲艺项目的赞叹。现在,我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只要有演出,我就不计条件去参演,艺无止境,坚持传扬。”

山东琴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姚忠贤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佳状态是能自行造血

产业化的非遗,是最令人放心的非遗——不完全依靠国家补助,依靠成熟的产业体系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能盈利。

所谓产业化,是以非遗为生产资源,经过市场运作,将非遗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赋予非遗一定的经济属性,使其成为一项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遗资源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之重新融入现实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扎根于非遗“苗族织锦技艺”的苗绣产业,让贵州省毕节黔西市化屋村从一个交通闭塞、产业缺乏的深度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苗绣村”。化屋村的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非遗“宜兴紫陶砂制作技艺”有近3.6万人从事这个行业,更有像紫砂村、西望村、双桥村、洋渚村、任墅村这样的紫砂专业村。陶瓷城、紫金城、陶里、东方紫砂一条街等专业市场为紫砂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价值正是体现在通过人对精神思想、技能、技术和知识的运用和创造性转化后所形成的物质产品之中。这个创造性转化过程是一个精神与物质有机结合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更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物的生产结合,产生经济价值的过程。”

可见,非遗产业化延续的目的,是通过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生产模式,以产品消费促进经济提升。

营造良好的生态

非遗本身应该走向市场,但是,走向市场的前提是必须做好传承保护工作。随着人们对非遗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慢慢认识到非遗不存在于空中楼阁,而是在其本身发源起来的土地上,非遗一旦离开它自己的发源地和发展环境,那么想再对非遗进行保护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对非遗进行保护的时候遵循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载体,打造旅游资源,也能缓解“燃眉之急”。

例如非遗保护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是最早开展物质与非遗整体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乡村典型案例。它将关中传统建筑、作坊、老物件与关中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关中民俗游”这一旅游特色品牌,利用袁家村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唐太宗昭陵、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唐肃宗建陵石刻等,既发展了当地旅游业,又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中国各类文化遗产相关旅游项目逐渐受到关注。来自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搜索热度较去年同期提升127%。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人群中,90后、00后年轻游客占比超过七成。在各省份中,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省份的居民最为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信息,陕西、北京和河南的文化遗产旅游关注度最高。

新时代,新趋势

如今,自由创意力以及“互联网+”带动的定制量产与商业模式创新等因素,正推动青年群体成为当代工艺师的生力军。虽然青年人从事传统工艺还属小众,但这些90后、00后青年群体给传统技艺带来的不仅是传承的新生力量,还有很多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这些都潜藏着让传统手工艺焕发生机的新动能。

互联网和短视频时代的来临增加了传播模式,一些非遗文化传承人也选择踏上时代的浪潮,通过视频网站成为“非遗主播”。短视频平台抖音发布的报告中,最受欢迎十大非遗项目分别是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相声、京剧、花鼓戏、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陕北民歌、川剧。

甚至通过短视频平台,一些传统手艺人找到了新的出路,比如河南民间剧团“麦田乡音”就靠直播间收入,养活了整个戏班。

2021年起,河南省郏县茨芭镇齐村87岁的齐学文与40岁的儿子齐选杰带着全家,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作品,儿子齐选杰更是一人担起了编剧、导演、摄像、制作发布多个角色。在父母的指导下,带领全家8口人成立了麦田乡音工作室。“麦田乡音”演员的组合并不顺利,起初只有几个人,随着视频的发布,粉丝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设备要求、服装以及妆容要专业……最后,齐选杰还要自掏腰包去请外援。

逐渐地,这支几个人的团队慢慢地壮大到了十几个人,最小的21岁,最大的88岁,有自家亲戚,有同村村民,也有外来帮手。成立10个月,“麦田乡音”发布167件作品,吸引粉丝234.5万,获赞超1563万,打赏收入30余万元,不但养活了家庭,还养活了整个戏班。

“现在,每天来看戏的戏迷挤满了我家的院子,远处的戏迷为了听戏还住在镇上的宾馆。”齐选杰激动地说。今后他将注重曲剧演唱人才的培养,明年春天将吸收村里的青年才俊进剧团,把齐村“曲剧发祥地”的金字招牌给传承下去,同时依托三苏园景区和齐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优势,借助戏曲演唱,把齐村打造成为网红打卡地,促进乡村旅游振兴。

与物质遗产不同的是,非遗需要“人”的在场,正是我们的祖先通过一代代手口相传,习俗、文化、技术等非遗得以传承到我们的时代。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与发扬我们的非遗,既是寻根,亦是创造未来。

猜你喜欢
琴书生命力文化遗产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如梦似幻
Tough Nut to Crack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