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网络的舆论场里,当下话题性最强的生意就是直播带货、东数西算和元宇宙了。先谈谈直播带货,最近固然被新东方和俞敏洪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是直播带货式的定价模式,会成为靠谱持续的新型零售渠道吗?再者,东数里面到底有多少实在的数,西算的能力真的有实用意义吗?汇融的数据大多没大用,有用处的数据大半不能汇融,按照新的数据安全管理规则,似乎未来更难。再谈谈全球大热话题元宇宙,它的捧手们反复举例一系列关联技术,但是至少从我的算法观来看,依靠后台海量算法智能运配才能实现的虚实互动,与大家现在理解的线下、线上互动不是一个等级的事情,而没有海量算法做前提,后台的元宇宙概念会变得虚无缥缈。就算我们再怎么谈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治理,一切都还是建立在系统平台开发上的。总之,我认为现在的科技新概念,能落地的部分,稀少寥落到可怜。
最近互联网上的声音仍旧是反思我们国家面临挑战的半导体产业,回顾了那么多倒塌翻车的芯片项目,它们的基本逻辑与构成可以归纳为是一个有必要去做的产业概念、一个相对扶持的政府政策和配套投入、一个模式的做局者、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内部的地方政府决策者,当项目拿到投资、建立起规模空间和团队,仅仅在三到四年,这个看似如火如荼的项目就会坍塌。
产业外行的政策领导者急着推动的“画大饼”项目,已经成为如今科技创新界的流行和油田,而实业升级项目,却因为既不是当下流行、推崇的新概念而被生生冷落。因此,海量的经济资源被投入了新一轮“空转型”产业。这种操作不仅浪费了直接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而且把太多的企业、企业家、人才群体卷了进去。有许多企业在没有别的生意做的时候开始进入空转状态,在“随大流”的空转中至少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很快难以为继的恐惧感又让自己夜不能寐——这一轮投入的低产出程度和未来断层也许更不可思议。
现下的情景,我们应当去冲击自己基础相对薄弱的关键领域。想拥进空转行业的大多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基层更薄弱的企业主们。他们因为缺少核心关键产业化技术人才,靠的主要是把行业包装得天花乱坠的说客。能接下单子和补贴的企业,最可能靠的是单位标签和企业性质,而真正接下来单子的企业很少有将事情落实的人,靠人脉定江山的“神人”、靠总包剥头寸、靠过账做规模的伙计居多。
“运作”“做局”“勾兑”下多如牛毛的基金、科技园区、国家实验室、研究院、数据中心只是类似的空心产业的标配。这个行业里,什么标签都有,什么规划都有,什么大话都说了,什么会都开了,甚至靠着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把小领导推成大领导了。而没有产业内容、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的产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靠行政力量推前沿产业的路子已经快走到头了,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关键期,如何破局主要考验决断者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