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孔子关于“职业选择”的思考

2022-08-29 11:58
文史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杨伯峻曾皙西华

熊 吉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部《论语》,在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被吹捧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顺理成章地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当然,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行的《论语》,确实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审美、教育、道德伦理等价值思想。其中,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就是在今天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职业准备:学业必须优秀

职业选择的基础是学业,这是为进入职场而必须进行的准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按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即: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其实就是一句话:学业应该全面发展,学业必须优秀。

“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有努力的准确目标,有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立志,是学习过程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所以孔子说,进行职业准备时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任何立志,无论高远,都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人道,就是做事做人都要符合且依自然规律,要遵于德。

“依于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依傍于仁,提练内心修养,就是对人对物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均是做人做事的方法;“游”既是个人学习、体验过程,也是个人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领。通过熟练掌握技艺,不仅获得自由和愉快,并且成为了合格的人。如果身怀绝技,还可以云游八方,畅通无阻。

人之心灵内在,关键在修德于性。古人甚至用“凿壁偷光”“锥刺股,头悬梁”这些词汇来形容学习的艰难以及实现志向、理想过程的刻苦。一个人只要能够德常驻自心,就能应万物却不为物所累,就能坚定自身信念,努力为理想而拼搏。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为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并不适合社会要求,所以孔子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说,知识分子应该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应当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进行与“六艺”相对应的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孔子所谓“六艺”中的“礼”,主要是关于人才的政治素质标准;而“乐”,指的是人才的审美素质要求;“射”和“御”,指的是人才的体育素质和实践能力;“书”和“数”,则是对人文、自然知识的综合涵养。这是一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孔子特别注重通过诗、乐培养道德情操,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说,以诗教为手段,就能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还能交流情感,有利团结,甚至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孔子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和善的陶冶,所以他说: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学生想要获得全面发展,对“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在孔子的熏陶下,他的许多弟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各有特色。如《论语》所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二、职业思考:适应自己更要适应社会

《论语》有记载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畅谈理想抱负、职业选择的篇章。

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他的理想是治理中等国家,平定战乱,消除饥荒,能使百姓勇武,知礼义。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志在从事教育,能够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在暮春时节出游,一路吟咏诗歌回来就非常满足了。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只能试着治理小国,三年之后,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义教化之事需要贤人君子来解决。公西华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如果能作一个司仪的小相,他就很满足了。他希望能够主持国家的祭祀,参加与外国的盟会等活动,并且在治理的实践中继续学习。

孔子对四个学生关于职业选择的想法都进行了肯定和点评,从中可以看到,在职业的选择上,孔子有这样一些思考:

一是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学生的职业选择虽然差异很大,却都得到了孔子的肯定。这说明,孔子不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

孔子自己就从事过多种职业。他甚至坦诚地告诉学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为了生计,少年时的孔子学会了某些在别人看来是鄙贱的技艺——给人放过牧,管理过粮草与粮仓,甚至还当过替人办丧事的吹鼓手。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在少年时也是受过一番磨难的,但因为心中有理想,有抱负,所以始终勤奋好学,不断努力。他的多能其实是从苦难中磨砺出来的。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都需要维护正道。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的核心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职业要合乎正道才可以去求。这便足证在孔子心中没有贵贱,其价值观以是否合乎正道为准则。

孔子画像(选自明王圻等《三才图会》)

的确,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可以做到最好。任何职业的目标都是创造有用价值,从而获得社会或是他人的认可,继而得到报酬,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无论是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社会或是他人所需要的价值,那这种职业就仅仅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任何职业虽有分工不同,但都可以丰富多彩,创造有益的价值,为自己的幸福积累财富,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职业选择要结合社会需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学生的职业选择虽然差异很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结合社会需要来选择职业。子路想管理军事,曾皙想从事教育,公西华想管理经济和内政,冉有想当司仪司礼和办理外交。不用说,这些工作都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

职业选择是个人与社会的双向选择——你在选择社会职业合不合符你的理想的同时,社会职业也在选择你能不能适应它。所以,职业选择不能完全凭个人的主观意愿,而要建立在满足社会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社会的现实需要。当然,在这个前提下,在能胜任的职业中,也要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职业选择均表示支持,就是因为这些职业不仅是社会需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这也是他们后来都能有所成就的原因之一。

职业选择应是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符合,这一观点从古至今一直适用。社会发展当然需要各种人才,这种社会需要决定着职业选择的环境与方向。任何职业的前途都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将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孔子之所以支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学生各自的职业选择,因为他们所选择的职业与他们的实际能力都相符,做到了将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孔子认为,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他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子路开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子路在季孙氏那里干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他还做过“费宰”,又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三年,取得不少政绩,使国家富强,故深得孔子称赞。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冉有:“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说冉有(求)很有政治才华,长于理财,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可是冉有后来却成为季氏家臣,助季氏聚敛财富。这与孔子的“志于道”是完全不相符合。他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有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公西华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孔子这样评价公西华:“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从孔子的言谈中,可以知道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也说明孔子对于“仁”有完美要求。在孔子弟子中,公西华(赤)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且善于交际。他曾经“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在孔子与四位学生关于职业选择的谈话中,可知他对曾皙志在从事教育的理想表示了极大的称赞,说“吾与点也”,即是说,孔子非常同意曾皙(点)的理想。《论语》对曾皙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学生)有较多的记载。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是他撰写的,被尊称为曾子。《论语》的著名观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吾日三省吾身”就出自他之口。曾子一生不做官,像他父亲曾皙一样,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可以窥见其父亲曾皙的理想实践及其影响。

将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知识、经验等优势与社会所提供的具体的职业需求相结合,是谋求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好途径,也是把握职业选择机会的根本法则。因此,作为个人要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能力优势,并力求与社会提供的职业需求实现较佳匹配。

当然,职业兴趣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仅有职业兴趣并不能保证求职的成功,甚至在职业上有较大发展。职业选择的成功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多的在于职业选择者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胜任能力。因此,理性看待个人优势与职业兴趣,更有利于在职业选择与未来发展中获得较大成功。

三、职业奋斗:永远在创新的路上

在职业选择、职业奋斗的路上,没有坦途,甚至还会有荆棘,遭受挫折,所以,必须有坚定的恒心和毅力。

孔子虽然后来很成功,但是他在职业奋斗的路上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孔子才高八斗,也遭嫉恨,一生颠沛流离,时常如履薄冰。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寻求施展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他做过几次官,政绩也很卓著。因为他代表了当时正强悍崛起的新兴力量,引起不少外交纠纷,造成剑拔弩张,所以为官的时期很短;更多的是四处碰壁,有时还会被围攻,甚至差点被饿死。他被时人嘲笑是肯定的。“累累若丧家之狗”就是《史记》对他周游列国,企图实施政治抱负路径的总结。

虽然实施政治抱负之途并不顺当,但是,孔子不怕挫折,不断拓宽职业渠道,努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敢于创新。

私人办学就是孔子的创新,在他之前中国并无私学,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书为业的个体户。为了实现“有教无类”,即不分年龄、地域、贫富,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就给他教育的主张,他宣布“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只需象征性地送点见面礼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了。他有多方求职,多次下岗的经历。屡次失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求职经验,并加以积极运用。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都提高了职业选择的技巧。

六艺图(汉画像石拓片组合)

孔子除哲学、思想、教育之外,整理文献资料是他的又一职业创新。他编辑、整理了《周易》《春秋》等“六经”,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传播有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开拓、创新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一是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文书档案;二是使档案成为传道授业的新工具;三是开创了利用文书档案编纂史书的优良传统;四是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编纂档案资料的原则。这些科学严谨的文献资料整理特点,形成传统特色,对后世几千年以至当今影响极深。

孔子的职业选择、职业奋斗史,可以给人许多启示。其中最耀眼的启示是:即使职业选择成功,仍然需要职业奋斗,尤其是要不断创新,永不停步。

职场工作中永远需要创新,“创”是关键,“新”是根本。创新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所谓职场创新,其实就是不断去尝试,努力寻找适合职业和职场发展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只要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个创新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唐代学者韩愈《劝学解》有“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之句,这应该是在职业选择中始终铭记的金句。

[1][8][17]杨伯峻:《论语译注》之《述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7页,第69页,第67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之《为政》,第17页。

[3]杨伯峻:《论语译注》之《阳货》,第185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之《泰伯》,第81页。

[5][6][11][14]杨伯峻:《论语译注》之《先进》,第110页,第118-121页,第115页,第119页。

[7]杨伯峻:《论语译注》之《子罕》,第88页。

[9][10][12]杨伯峻:《论语译注》之《公冶长》,第44页,第44页,第44页。

[13]杨伯峻:《论语译注》之《雍也》,第55页。

[15](汉)司马迁:《史记》之《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48页。

[16]杨伯峻:《论语译注》之《卫灵公》,第170页。

猜你喜欢
杨伯峻曾皙西华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攘鸡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