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薇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阳 55008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传染性极强。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OVID-19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宣布COVID-19已经在事实上构成了全球大流行。截至2021年7月30日0时17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5886929例,累计死亡病例4189148例。COVID-19疫情给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此外,疫情的长期蔓延所导致的集体性应激处境很容易超出集体和个体的预期与应对能力,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与精神问题[1]。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以及长时间的隔离诱发了公众的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恐惧症和创伤应激障碍等[2]。
相应地,新冠疫情给我国民众的健康与福祉造成了严重威胁[3]。一项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疫情防控期间35%的民众经历了轻度和中度的心理困扰,心理困扰程度较严重者占5.14%[4]。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达10%,远高于疫情发生前的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发生率[5]。针对山东省高中生的调查显示,疫情防控期间高中生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分别是49.9%和31.6%,女生和高一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6]。来自一项四川省的调查显示,疫情防控期间中学生心理问题症状的检出率达23.8%,主要集中在强迫、学习压力和情绪波动等方面[7]。为此,本研究旨在了解疫情防控背景下贵州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建立贵州省常模,以期为疫情防控下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评估以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9个市(州)40余所初中学校采取分层随机取样方式进行调查取样,共计发放标准化测试问卷3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如有规律性作答、同一答案、漏答情况超过30%等),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189份(有效率为96.64%),共有71个班级。整理回收的有效问卷,男生1542人(占48.4%),女生 1634 人(占 51.2%),13 人(占 0.4%)未注明信息;七年级学生有1622人 (占50.9%),八年级学生有1567 人(49.1%);汉族学生有 1812 人(占 56.8%),少数民族学生有1358人(占42.6%),有19人(占0.6%)未注明信息;调查对象中,学生年龄介于11~18岁(13.63±0.84 岁)。
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及其合作者(1997)所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MMHI-60)[8]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MMHI-60量表共有60个条目,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10个分量表。该量表采用5级记分方式(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
表1 MMHI-60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此外,基于MMHI-60的因子结构,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MMHI-60一阶10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中NNFI和CFI大于0.90,RMSEA小于0.06,满足相关标准[9,10],说明MMHI-60的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得到较好支持,结果见表2。
表2 MMHI-60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
本研究由各市(州)心理健康教研员作为施测者,经过严格、规范的统一培训后赴各市(州)40余所初中学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并当场回收。调查问卷经课题组整理筛查出有效问卷后统一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系数和差异检验;由于此调查样本甚大,微小数据差别也会造成显著性差异而致误判,故采用效果量指标来检验数据差异的实际意义[11]。进行显著性检验时用值作为效果量,分为小(<0.2),中(0.2<<0.7)和大(>0.7)三类。运用Mplus7.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合成信度的计算[9]。
表3数据显示,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44.97%,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总数的37.54%,中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总数的7.15%,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者占总数的0.28%。从各量表分数显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性、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是64.79%,57.35%,59.64%,54.50%,45.85%和48.51%。
表3 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性统计(n=3189)
由表4可知,疫情防控期间初中生在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情绪波动性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s>0.20),且均是女生在这几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疫情给女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大。
表4 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M±SD)
由表5可知,疫情防控期间初中学生在MMHI-60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ds<0.20)。从各因子得分情况看,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情绪波动性、学习压力感和焦虑;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感、强迫、情绪波动性、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表5 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M±SD)
由表6可知,疫情防控期间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MMHI-60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s<0.20)。这表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没有差异。
表6 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民族差异(M±SD)
由表7可知,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和量表总分上均高于平常(s>0.20)。这表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平时严重了很多,疫情给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带来了显著的消极影响。
表7 疫情前后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M±SD)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借助调查数据初步建立贵州省的测验常模,为疫情防控下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以及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调查发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44.97%,远高于疫情发生前的检出结果[12]。这表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初中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初中生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37.54%,中度及以上问题者占7.43%。这提示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危机干预时,对于轻度的心理问题者要给予持续密切的关注,对于心理问题中度及以上者则是要给予重点关注,以防止其心理卫生问题继续恶化。另外,借助初中生在MMHI-60各个因子的得分可知,贵州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性、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与以往研究一致[7],在疫情防控期间,初中生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及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危机反应较为明显,个体在面临和应对疫情时,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属于普遍现象,有时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过度预防行为,如增加洗手次数、忍不住了解和查看与疫情有关的各种消息等。此外,因疫情影响导致我国各大院校、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延期开学,根据教育部就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安排,全国中小学生开始居家网上学习,由此也引起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再加上一直所承受的升学压力,综合起来使得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感较为突出与明显。同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变化波动较大,在疫情防控期间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等等情绪[6-7]。另外,因防控要求,初中生居家时间比平常增多,室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和老师同学的沟通减少,与家人父母的相处时间得到延长,这使得初中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危机反应也比较明显。这提示在疫情防控期间,需要针对初中生容易出现的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及时开展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教育,以促进和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不同性别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疫情防控背景下,初中生在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性和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研究比较一致[7]。这表明疫情防控期间,女生在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比男生要严重些,相应地女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危机程度也比男生要高,这说明此次疫情给女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大。同时这也可能与青春期女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关,女生相比男生心理更脆弱、容易多愁善感,因而在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提示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需要重点关注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情绪不稳定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给予心理辅导与干预,以促进女生在这几方面的健康水平。此外,本次调查还对不同年级和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发现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七年级学生与八年级学生的得分差异,以及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不同年级和不同民族初中生的影响是相同的。此外,根据各因子得分显示,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强迫、情绪波动性、学习压力感和焦虑;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感、强迫、情绪波动性、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感、强迫、情绪波动性和焦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性、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这提示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时可适当考虑年级和民族因素,以最终提高和促进不同年级和不同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与以往研究[6-7]略微不同的是,本次调查中进行差异比较时采用了效果量指标来检验调查数据差异的实际意义[11],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规模取样中,因微小数据差别而造成的显著性误判,以保证差异检验的客观性。
最后,本次调查还就疫情前后贵州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疫情防控背景下贵州省初中生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和MMHI-60总分上均高于平常。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平时严重了很多,这表明此次疫情给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带来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说明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开展危机干预和辅导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此外,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健全人格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发展,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是心理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时期,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心理学服务社会的特质和属性,以促进初中生健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