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省会城市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研究

2022-08-27 10:16刘寒静项筱萌吴晖霞邓卫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省会课程体系校企

刘寒静,项筱萌,吴晖霞,邓卫红*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搜索和控制、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更是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因此,社会急需大量人工智能专业人才[1]。为了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非省会城市高职院校劣势

非省会城市院校在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建设方面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师资水平较弱、实践平台匮乏、工作机会较少、生源质量不好[2]。相对省会城市高职院校而言,非省会城市高职院校对优秀教师和高级人才的吸引力有限[3];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关系,大部分的人工智能大型企业都位于省会城市,导致非省会城市对学生的吸引力弱;此外非省会城市学校的学生都是报考省会城市院校无望,从而退而求其次选择非省会城市院校,或者是调剂过来的考生,或者是单招的学生,此类学生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本身有限,对学校和专业的认识度也不高,最终导致毕业时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够,毕业后与其他省会城市院校的竞争力处于劣势[4]。

2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

2.1 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建设思路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位于大山深处的张家界,张家界地处经济落后的湘西北地区,缺乏人工智能领域的生产型企业,该地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少。而该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借助企业的实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能开发与时俱进的人培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同时,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跳板,可以把学生的就业区域延伸到经济发达的地区。

基于以上考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可以用以下三点来描述:(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岗、证、课、赛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来创建一流专业;(2)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以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抓手,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6];(3)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实和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2.2 专业建设方法

2.2.1 建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合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共7人,其中校外专家有3人,企业专家有2人,学院老师有2人。

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为制定和修改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专业咨询研讨会,研究讨论本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新发现、新动向、新课题,行业和企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改进措施[7]。

同时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也要负责指导、协助系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并且开展本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8]。

2.2.2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通过人才需求预测,结合专家建议,以及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熟练掌握大数据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面向智能产业与智能服务领域,能够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面向四个岗位:人工智能初级数据工程师、智能设备运维实施工程师、智能产品操作工程师和人工智能训练师。学生毕业前能获得“人工智能初级工程师”或“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2.2.3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专业构建了“一体化、两平台、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认知贯穿全过程,1+X证书融入其中,尊重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逐步提升。进行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习教学化的模式探索,将课程与项目结合,将现代学徒制融入校外实习环节。

“一体化”就是教、学、做一体化,“两平台”是指实训两平台,校内实训室平台和基地综合实施平台相结合。“多融合”是指融合多方的力量,如学生自己的力量、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的力量共同育人,让学生在基地实训和企业实训时都能有师傅传帮带,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真实项目、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自主提升,利用人工智能专业自带的创新创业血液,推动教师和学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多融合,也是指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双辅导员制,对班级进行公司化管理,深度融入企业文化。

2.2.4 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技能竞赛要求,构建了“任务引领、素能并重、岗证通融、动态调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9],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分项到综合的认知和学习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嵌入其中的岗证课赛通融关键课程,帮助实现“岗、证、课、赛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2.2.5 建设教学团队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基于“人员培训与互聘合作”的校企长效机制,构建“专兼结合、校企互动、教做合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内教师通过企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企业返聘为校内专业课教师,否则不能任教专业课程。同时企业教师定期参加校方的专业研讨、教改项目等研究活动,并接受学校的监督和考核,合格后才能参与教学活

2.2.6 构建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实现了多级评审、多元考核、以评促管,并将过程考核融入其中,老师要接受教学督导、其他任课教师、领导、专业带头人和学生的评价,学生要接受来自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的评价,并且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信息反馈到校企合作团队,以作为下一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改的参考。为有效实施教训管理和质量评价,学院公布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在逐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如图3(P14)所示。

图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

2.2.7 推动科研与社会服务

围绕着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在实际产业中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核心能力为院校提供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支撑,联合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平台、项目、专利等,联合承接社会各类横向课题和应用开发项目并共享收益,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心,可开展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技术和教学的技能提升培训,也可承担区域级师资培训和技术提升,举办具有区域行业影响力的高峰论坛、学术讲座及科研合作等交流活动,力争创建区域级人工智能领域品牌培训中心。

3 预期效果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在校企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将面向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岗位,加强与湖南省内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整合湖南省内优秀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打造省内领先、一流的高水平专业,以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全面提升人才、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10]。

猜你喜欢
省会课程体系校企
雍正、乾隆朝省会书院制度新探
A Trip to Xi’an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省会党报一版编辑的三个关键词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