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实践探索*
——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

2022-08-27 13:12李逸涵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专业课程

李逸涵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一、引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中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而课堂教学则为“主渠道”。《纲要》还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各类专业课程应结合课程特点,深挖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已为我国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高度重视,从总体设计(文秋芳,2020[6];肖琼、黄国文,2020[9])、实施路径(杨华,2021[11];杨正军,李勇忠,2021[12])、教学内容与教材资源(孙有中,2020[4];陈法春,2020[1];徐锦芬,2021[10])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有关研究为系统性地开展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及路径方法,而关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一线教学案例,即如何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的研究方面则还有所欠缺。本文以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以下简称为《跨文化》 课程)为例,探索性地提出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二、《跨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以下简称为《国标》)的要求,外语类专业教育中,在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核心价值教育。外语专业《跨文化》课程中,涉及各国文化价值的分析,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外语《跨文化》课程对核心价值进行隐形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倡导文化自信[8]。通过在外语《跨文化》课程中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可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构建文化自信。总书记还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7]。过去的外语《跨文化》课程一般更注重对外国文化的介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则较少涉及。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述水平,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应成为外语《跨文化》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核心价值塑造、文化自信及“讲好中国故事”三个方面,本文对外语《跨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如表1所示。

表1 《跨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三、《跨文化》课程的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施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国标》中列出的英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课程旨在较系统地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及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相关专业学习、跨文化国际交流奠定基础。本文以课程第三单元“文化与价值”为例(蒋学清,2015[2]),展示课程思政在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课堂实施方案。本次课堂的主要内容及授课流程见图1:

图1 “文化与价值”授课流程

本方案旨在通过小组讨论、指引阅读、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并由此延伸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的联系、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反映及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及优势,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表2)。

表2 《跨文化交际》“文化与价值”课程思政的课堂实施方案

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对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部分有初步了解,还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关系,并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优势,增加文化自信。此外,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设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然而,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全面,因此,在接下来的课时中,还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解。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除跨文化理论、交际策略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以案例分析、演讲、情境模拟等为表现形式的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于课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在拓展全球化视野的同时增强国家意识。后续课时中,还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解。

四、结语

切实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育人效果是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每位外语教师都应当思考如何在外语教育尤其是外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思政育人目标。然而外语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对思政内容进行生硬说教,更不应弱化外语课程本身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应将育人目标与教学内容、任务、活动、方式自然融合。本文以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价值塑造、文化自信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与方案实施,为今后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除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外,外语专业课程还应注重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相关活动,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强思政内容的渗透。以《跨文化》课程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帮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中外文化差异及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的跨文化及商务知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了解全球竞争中的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外语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