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广
骨科手术是常见手术,通常为有创治疗,术后较易发生切口感染。相关调查显示,在骨外科治疗中2%~4%的患者因为感染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影响手术疗效。常规抗菌治疗对于炎性反应抑制疗效低于预期,探索更具实效性疗法具有必要性。五味消毒饮为经典汤方,根据骨科手术病情合理加味用药,以期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本文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切口炎性反应患者83例,说明加味五味消毒饮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83例骨科手术患者,A组41例(常规抗菌+加味五味消毒饮),男/女=23/18,年龄(20~76)岁,平均(46.17±5.10)岁;病程(6~23)d,平均(14.47±4.25)d。B组42例(常规抗菌治疗),男/女=22/20,年龄(21~75)岁,平均(46.20±5.07)岁;病程(7~22)d,平均(14.47±4.25)d。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骨科手术治疗;(2)术后切口炎性反应;(3)自主意识良好;(4)沟通能力正常;(5)免疫功能正常;(6)资料完整;(7)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重症脏器疾病;(2)妊娠哺乳期;(3)血液系统疾病;(4)药物过敏;(5)合并其他感染;(6)中途转院;(7)脾胃虚弱;(8)腹泻;(9)阴疽肿痛患者。
B组行常规抗菌治疗:手术完成后使用无菌敷料处理手术切口,头孢呋辛钠注射液(厂商: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775)静脉滴注给药,1.5g/次,3次/d。持续用药1w。
A组在B组基础上加味五味消毒饮用药:取甘草5g,三七10g,赤芍、丹皮、当归、桃仁、藏红花各12g,生地黄、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酒大黄、紫背天葵子与紫花地丁各15g,配制成方。纯净水浸泡0.5h后煎煮2次,混合滤液,浓缩滤液为200mL,分早晚口服。疗程同B组。
切口恢复速度:统计抗感染治疗用时以及手术部位上皮组织愈合用时。
炎性反应:治疗前后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即TNF-α指标)、白细胞介素-1(即IL-6指标)、白细胞介素-8(即IL-8指标)、C反应蛋白(即CRP指标)等炎症因子指标。
临床疗效: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分级评价疗效。(1)显效:基本无红肿或疼痛,无并发症。(2)有效:无显著发热、疼痛,肿胀明显减轻。(3)无效:无上述表现。有效率=[(1)+(2)]÷(本组n)×100.00%。
就医满意度:管理组自制调查表,患者填写后回收统计评分。(1)优:评分>90分。(2)良:(81~90)分。(3)中:(71~80)分。(4)差:(0~70)分。满意度=[(1)+(2)]÷(本组n)×100.00%。
A组抗感染治疗用时<B组(P<0.05),A组上皮组织愈合用时<B组(P<0.05)。见表1。
表1 切口恢复时间[d,(±s)]
治疗前,组间炎症因子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A组TNF-α、IL-1、IL-6、CRP指标<B组(P<0.05)。见表2。
表2 炎症因子指标(±s)
A组有效率(95.12%)>B组(80.95%),A组显效率(82.93%)>B组(59.23%)(P<0.05)。见表3。
表3 疗效[n(%)]
治疗前,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VAS评分<B组(P<0.05)。见表4。
表4 VAS评分(±s)
A组满意度(97.56%)>B组(78.57%)(P<0.05),A组差评率(0.00%)<B组(4.76%)(P<0.05)。如表5。
表5 满意度调查结果[%(n)]
切口炎性反应是骨科术后常见病症之一,通常采用抗感染治疗。持续炎性反应将影响切口愈合和患处恢复。五味消毒饮作为中药汤方,可与西药联合使用,促进切口恢复。本文中在传统五味消毒饮基础上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对症施治,合理调整药方,增强汤方药效,促进抑菌和抑制炎症反应。
本研究中所选病例均为骨折后手术治疗患者。骨折为高发性骨损伤,创伤本身伴随皮组织受损,在外科治疗中通常需要对患处进行清创、缝合操作等。上述操作后产生手术切口,开放性切口较易发生感染,引起炎性反应,是骨科手术常见风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后进行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环境管理等,积极预防术后感染,然而切口感染仍然具有高发性,影响术后康复。为此,应在骨科手术后加强炎性反应防控。抗生素抗感染效果较好,但因不合理用药等影响,病原菌耐药性提高,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单一用药对于炎性反应疗效低于预期,部分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增加治疗风险。
相关研究认为,与西药相比中药副作用相对较低,长期用药不易引起耐药反应,在对症治疗同时可改善机体健康状态,促进综合施治。中医研究显示,针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病邪侵体,患者受到疾病影响自身正气缺损,邪气趁机入侵,产生热毒等,造成体内阴阳失调。同时,邪气影响经络畅通,诱发筋骨凝滞,导致机体血气失常。寒邪引发热证,进而引起肌肉组织腐败和化脓。基于此种理论,在中医手法治疗切口炎性反应时应加强阴阳调节,促进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散除血气瘀滞,祛除邪气,益补正气,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骨科手术患者中,患者具体创伤部位不同,术后切口出现不同症状,然而分析其术后炎性反应发生发展机制,核心诱因是风邪入体热毒生成,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起局部红肿热痛。使用中药、中成药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其显著优势是副作用较轻,诱发耐药风险较低,适用性较广。五味消毒饮中各味中药配伍巧妙,使用其浸出液、提取物等具有显著的消炎抗菌功效,各味中药联合成方发挥综合作用,解除痈疮疔毒,促进清热散结,利水通淋,改善机体代谢,散除机体湿热,疏通血气,缓解疼痛。
五味消毒饮是经典中医方剂,来源于《医宗金鉴》,该方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在疔疮等病症中具有较好疗效。该方不仅可治疗疔疮,而且对缓解红肿热痛、痈疡疖肿等病症也有功效。五味消毒饮在现代临床治疗中常用于外科急性感染与热毒证候传染病。五味消毒饮中五味主要中药分别为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煎服用药。在术后切口炎性反应治疗中对五味消毒饮汤方进行合理调整、辨证用药,加入当归、赤芍、三七、甘草等多味中药联合成方,促进切口炎性反应对症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五味消毒饮用药可促进三焦同治、气血同清,散除热结,祛除湿邪与消除肿痛。切口炎性反应属于血热毒盛证,故而加入生地黄、丹皮以及赤芍,通过此种加味促进解毒、缓解血热问题。此外,加味生地黄还可调节内分泌、增强体质。
甘草入药可补血益气,促进机体强健,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甘草和金银花配伍可增强清热解毒功效,该药还可抗过敏和抑制功效。甘草入药还可调和诸味中药。三七具有活血止痛功效,可散除瘀滞,缓解瘀血肿痛。赤芍可活血散瘀,具有清热凉血功效,赤芍味苦,性微寒,中医理论认为赤芍作用于肝经,该药与生地黄配伍可解除血热吐衄,赤芍与金银花配伍主治热毒壅盛,祛除痈肿疮疡,联合当归用药可促进血液循环。丹皮主要功效为凉血清热,可与多种中药配伍。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丹皮中含有牡丹酚、糖苷类成分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不仅如此,牡丹酚具有中枢抑制功效,在五味消毒饮中加入该味中药可促进镇痛、解热,丹皮在发挥药效时抗炎作用显著,同时不会对体液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影响。当归具有活血补血功效,可缓解痈疽疮疡,可促进补气生精、促进机体强健、益补虚损。藏红花可缓解发热、活血祛瘀、解除瘀血作痛等。生地黄性寒,具有止血凉血功效,促进清热生津,在热病温毒中用药具有对症性。金银花可促进清除热毒,经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清热解毒功效良好。野菊花药性微寒,入药可解除风热、消除肿痛。蒲公英可祛除散结、促进清热解毒等。紫花地丁被称为“解毒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该药中含有有机酸、黄酮甙类成分,可抑制多种致病菌,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紫背天葵子主要功效也为清热解毒繁殖、散除瘀滞、缓解肿痛。酒大黄可解毒消痈、缓解瘀血肿痛等。
术后切口炎症核心诱因是炎性细胞因子被激活,炎性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对免疫反应与炎性反应等进行调节,标志物为TNF-α、IL-1、IL-6、CRP等,通过观察上述炎性因子变化,可科学评价机体炎性反应情况。其中,CRP敏感性较高,机体出现炎症反应后该指标迅速升高,显示机体应激急性反应。CRP主要来自肝脏,炎性反应程度直接影响CRP浓度。通过该指标迅速升高或降低可了解炎症变化。IL-6为早期敏感指标,可反映组织损伤,该物质作用是对TNF-α、IL-1产生影响,导致炎症加重。这些炎症因子可作为评价炎性反应变化的科学依据,以其为依据监控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后切口炎性反应可能引起红肿或疼痛等。手术操作造成组织损伤,引起反应性水肿或血肿,切口边缘刺激也会引起炎性反应。淋巴回流受阻、血液循环减弱等也会加重肿胀风险。通过用药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肿胀。手术后切口需要经过一段愈合期,该时期受损组织暴露,较易发生感染。科学使用敷料可降低感染风险,但是无法避免炎性反应。切口炎症分为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术后2d是炎症发生高峰期,通常表现为切口疼痛,合并按压热痛。炎性反应常见伴随疼痛。常规情况下,手术部位疼痛随着切口愈合逐渐减弱,但炎症疼痛伴随炎性反应持续存在。此时,应考虑是否存在感染,进行对症治疗。在更换敷料时应观察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或凸起,严重时或见白色脓点、体温升高等症状。骨科手术后炎症防控依据之一是观察切口引流情况,观察切口是否存在渗出物,渗出黄色或白色分泌物时通常提示出现感染,危险性较高,应及时对症干预,促进感染消除。在炎性反应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联合加味五味消毒饮用药,促进炎症治疗。
本研究中,切口愈合情况观察显示,A组抗感染治疗持续时间较短,手术切口部位上皮组织可较快愈合,B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该数据显示,A组疗法对于促进切口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炎性反应显示,A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和炎症因子指标显著降低,表明该组炎性反应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抑制效果较好。与之相比,B组炎症抑制效果相对较差。
疗效数据显示,A组中82.93%患者疗效比较理想,本组95.12%患者炎性反应在研究期间有效缓解;B组中显效率为59.23%,有效率为80.95%,疗效低于A组。该数据表明,A组总体疗效比较符合治疗预期。
疼痛程度显示,A组疼痛显著缓解,B组疼痛评分相对较高,该数据表明A组对于缓解患者切口疼痛更具积极意义。
满意度显示,A组无差评,中评发生率为2.44%(1/41),该组优评占比最高,满意度为97.56%,显著高于B组;B组差评发生率4.76%,另有中评7例,该组良评占比较高,满意度仅为78.57%。满意度差异表明,A组治疗效果更符合患者就医预期,患者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针对骨科术后切口炎性反应进行治疗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五味消毒饮,可显著提高疗效,加速缓解疼痛,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