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流灌 注不足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临床上主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行明确,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做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工作。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上诊断颈动脉病变的主要手段,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较为常用,为探讨MRI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CT检查、MRI检查,并对比CT与MRI的诊断结果。
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为50~82岁,平均年龄为(65.83±10.42)岁,发病至送院间隔时间为2~5小时,平均(3.29±0.85)小时,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因阵发性头痛症状就诊,经症状观察、颅部影像学检查,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狭窄;(2)年龄≥50岁;(3)对检查方法知情,自愿配合检查。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2)合并颅脑外伤;(3)合并心血管疾病。
对患者实施CT检查、MRI检查,具体为:(1)CT检查:检查设备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检查时患者采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颅顶,管电流为150 mAs,管电压为120 kV,层厚0.5mm,层间隔0.5mm,矩阵为512×512,获取原始图像后将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中,采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重建,获取重建图像后,由2名CT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阅片,并做出诊断。(2)MRI检查:检查设备为GE SIGNA Explorer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配备头部阵线圈,患者检查时采取仰卧位,嘱咐患者均匀吸气、呼气,对患者主动脉弓—颅顶范围内进行横轴位及冠状位T1WI、T2WI序列扫描,层厚2mm,层距0.5mm,扫描18层,获取颈动脉图像后,由2名MRI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阅片,并做出诊断。(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查时患者采取平卧位,对患者右腹股沟区域进行局麻,于患者右侧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法进行穿刺,依次置入导丝和5F导管,将导管置入升主动脉,经导管经碘克沙醇对比剂注入,开启旋转模式,对患者主动脉弓—颅顶范围内进行扫描,连续旋转2次,采集信息,获取蒙片数据、造影数据后,采用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取三维旋转减影图像,由2名DSA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阅片,并做出诊断。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与MRI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比较CT、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真阳性例数/诊断金标准阳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诊断金标准阴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分析CT、MRI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经DSA诊断,有32例颈动脉中度狭窄、1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10例颈动脉闭塞。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中度狭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P<0.05),而MRI与CT对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比较(%,例)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3例患者经DSA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17例患者未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与DSA的对照数据见表2。根据表2中数据计算得出,参照DSA诊断结果,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P<0.05)。见表3。
表2 CT、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分析(例)
表3 CT、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例)
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CT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中度,Kappa值分别为0.659、0.621;MRI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高度,Kappa值分别为0.834、0.81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脑血流灌注减少甚至中断,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反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病情凶险,致残风险、致死风险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临床上主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积极防治。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颈动脉狭窄息息相关,对颈动脉狭窄进行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可有效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金标准为DSA检查,但这种检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还需寻找无创检查方法进行诊断。CT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针对患者颈动脉进行多层薄层扫描,可获取患者颈动脉的多层数据,再利用螺旋CT机自带的后处理软件重建图像,可清晰、立体显示血管结构,便于医师观察患者颈动脉管腔是否发生狭窄,但CT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不高,可能会出现漏诊、误诊。在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中,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最高,MRI凭借这一优势成为临床诊断时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该检查方法可从多个方位对患者颈动脉血管进行多个序列扫描,获取不同平面不同序列的图像,再对各个平面各个序列图像进行重组,可对颈动脉血管予以清晰显示,还可通过T1WI、T2WI序列扫描时的信号变化来判断颈动脉管腔情况。本研究中,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中度狭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P<0.05);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MRI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高度,这说明MRI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准确性优于CT;而MRI与CT对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本研究中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病例少,导致统计学结果可能受到影响,无法显示出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笔者今后还将继续收集更多的颈动脉狭窄病例,以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当颈动脉血管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发生破裂,易在颈动脉形成血栓,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病情。本研究还对CT与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参照DSA诊断结果,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P<0.05),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MRI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高于CT与DSA诊断结果之间。这说明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CT,可减少颈动脉斑块漏诊、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MRI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