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人帮陈春花说话?

2022-08-26 20:10韦星
南风窗 2022年17期
关键词:春花任正非虚构

韦星

8月3日,北京大学人事部发布《声明》称,北大国发院收到陈春花老师的辞职申请,学校按程序终止其聘用合同。

北大发出《声明》当天,陈春花在其自媒体“春暖花开”上发了篇《公开信》,详细陈述事情经过,同时回应“水博”一说时承认她只有硕士学位,而其此前就读的博士“未被认证”。

通读她的《公开信》全文,给人持续辩解的味道,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过去一个月,当她数度被推上热搜时,却没有一个在业界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师—甚至是普通教师同行为她“叫屈喊冤”。

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嫉妒。二是陈春花的“管理学鸡汤”文化,可能到了令同行不敢苟同,甚至生厌的程度。

嫉妒她什么?才华?名声?财富?第一个可能性不大,所以只能是第二个。

从陈春花过往在“春暖花开”发布的内容看也印证这一判断:很多文章中,如果她拜访的公司或企业家名气较大,她给外界传授的重点并不是管理知识本身,而是强调她个人和这家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的互动、熟悉程度,这方面,她会给自己过多笔墨和镜头。比如引发祸端的“围炉日话”一文,就是在刻意营造和展示出她和华为、任正非的熟悉程度,以及任正非对她所展示出的“尊重”。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和尊重,一旦被泛滥或演绎成别人对她的“恭维”时,就变味了。

但在流量裹挟之下、在大众操弄精英的互联网场域中,被关注的恰恰就是这些善于包装自我的学术超女、超男,没人意识到,在众声喧哗中,那些默默付出、无人问津的木讷学者更应被关注和支持。

如果说自媒体夸大、演绎甚至虚构和拔高了陈春花,那本就拥有自媒体且多年来保持“每日一更”的她,为何持续沉默?

现实不乏潜心做学问的学者。有人戴着名校头衔和光环站台、走穴、背书、逢场作戏,一场活动下来拿数十万元,但也有像韦东奕这样,拿着两三个馒头和一瓶矿泉水,就知足地畅游于学术殿堂。

如果說自媒体夸大、演绎甚至虚构和拔高了陈春花,那本就拥有自媒体且多年来保持“每日一更”的她,为何持续沉默?任凭夸大的谣言持续横行多年?这很难让人不认为:即便不是她故意推动,也是她默认大众对她过分夸大甚至神化等行为的发生和泛滥。

按陈春花说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施行(2003年9月)在后,她就读“爱尔兰欧洲大学”博士在前,这给人一种“因政策、规定滞后导致她博士学历无法认证”的误解。

事实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并不排斥正规或真正有水平国(境)外大学,条例强调“中国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颁发的外国教育机构的学历、学位证书的承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早在1989年就已成立,这个中心就是对国(境)外高校的学历学位进行权威认证,不一样的是,其针对的是那些具有合法性、真实性的高校进行认证,提供的是这些国(境)外高校学历层次的专业意见,以此来为认证者在国内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升学、就业提供参考。

陈春花公开承认她知道她所获得的博士学位“未被认证”,但她获悉博士“未被认证”近20年,为何在推广自我时,还是孜孜不倦挂上这一海外博士的履历—直至被公众揭穿后才删除?

至此,该明白的都明白了。

猜你喜欢
春花任正非虚构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苦难英雄任正非
春花依然盛开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焦点任正非
又见春花遍地开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