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视角下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研究
——以江门开平碉楼为例

2022-08-26 00:55区健敏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搜索

张 涵,区健敏

(广东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影视旅游是旅游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等特征,它借助绚丽多彩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加上明星效应,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参观影视拍摄地的欲望。影视旅游蕴含着极强的“空间”实践,是以影视为载体和媒介而形成的一种新形式的旅游业态。在影视旅游中,观众既能感受影视作品所表现出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体验影视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一、理论基础

影视旅游(Film-induced Tourism),即“影视引发的旅游”[1]。国内外学者对影视旅游有诸多不同定义,“影视+旅游”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影视节目中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描述引发观众关注,极大激发观众的旅游动机;二是影视旅游中的旅游目的地与相应的影视节目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三是影视旅游者和影视节目的观众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影视旅游体现了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和旅游密不可分的关系,潜在的游客被影视作品的人物、情节和景观所吸引,才有动力去参观电影拍摄地[2]。从旅游供给者的角度来看,影视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营销者推出的能够满足受众的旅游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的旅游新产品;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目的地营销方式的改变,即利用电影和电视传播来推广旅游,并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沉浸式体验[3]。影视旅游是影视与旅游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性碰撞的产物,亦是一种深度的旅游。影视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是一种后影视产物,对完善影视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影视旅游目的地已不再局限于影视基地和影视主题公园。随着影视旅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节目外景拍摄地受到关注,电影、真人秀作为广受欢迎的影视节目类型,其拍摄地正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涉足影视旅游的研究,将影视旅游定义为一种在银幕上和电影中展示旅游目的地并鼓励游客参观这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或者通过文艺作品、杂志、录音、录像等方式,增强游客的感知力,留下深刻印象,引发游客的思考,鼓励游客在影视基地开展旅游活动[4]。刘滨谊认为影视旅游是通过影视作品拍摄或者制作的全过程以及与其相关活动或事物吸引游客[5]。吴丽云认为影视旅游是一种现象,受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影响,人们对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拍摄地产生兴趣然后访问这些地方[6]。

“第三空间”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W·索亚(Edward W.Soja)提出的一个跨学科批判概念,其灵感来源是法国社会理论家亨利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三维辩证法”,即在原有的二元辩证之外产生“一种不断叠加的三维辩证法”。索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第三空间理论,他认为第一空间是现实的空间,第二空间是心灵的想象和精神的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客观存在。第三空间不仅仅是现实空间或者想象的精神空间,它是真正的日常实践的空间,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相遇的地方。索亚的“第三空间”旨在打破真实与虚构的二元空间认识论,采用“第三性”的视角去理解空间,这个空间里主体与客体,具象与抽象,物质与精神是相互融合的[7]。第三空间概念的出现,鼓励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空间的意义和重要性,思考地方、环境、景观、城市、国家等问题。

“第三空间”是旅游者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场所,它不仅可以提供休闲娱乐、沟通交往等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旅游第三空间是一个互动的空间,用于展示和阅读旅游空间生产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包括旅游目的地本身,还包含旅游者及其行为活动以及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社会现象。国内外对“第三空间”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地理空间、女性地理、文化地理学,多用于解释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第三空间”下的旅游相关研究侧重空间审美、空间生产等维度。如胡田认为旅游“第三空间”是依赖于物质性的“第一空间”,从想象性的“第二空间”升华而成的审美形态,代表着旅游者对审美境界的价值追求[8];吕绍勋通过空间生产理论,讨论影视旅游的空间生产本质及其隐藏的“抽象空间”价值危机,映射以“差异空间”为主的价值指向[9]。

影视主题公园、影视城、影视旅游吸引物(如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业基地等)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影视旅游业已成为21世纪中国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影视是对旅游地形象的最直观的输出方式,能够激发游客对地方的旅游想象,并在想象的作用下形成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本研究借助第三空间互动的理论视角,从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及其活动以及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等维度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影视旅游的文化现象反思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二、案例地介绍与研究方法

(一)案例地简介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境内,其于2007年6月28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当地归国华侨创建。集居住、防卫、建筑美学价值为一体的塔楼建筑群是中西方建筑智慧的融合体,因其展现了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以及华侨文化,近年来成为姜文、王家卫等知名导演拍摄《让子弹飞》《醉拳》《一代宗师》等电影作品的取景地。开平碉楼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旅游资源,在海外华人和民国建筑的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市场,同时,借助荧幕开平碉楼又被更多的人熟知,在小红书、知乎等信息咨询类媒体平台中,关键词“碉楼旅游”搜索,长期保持较高的话题度。

(二)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非结构访谈与网络文本分析展开研究。网络文本分析的数据来自“八爪鱼采集器”爬取的游客对开平碉楼的评价数据,主要甄选自小红书、知乎、微博、哔哩哔哩等网站上的游客游记分享、新闻报道等内容。剔除错别字、无关评论等影响分析的因素,笔者共筛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游记379条,在此基础上对文本数据进行分词、词频统计,提取高频词,进而对开平碉楼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辨析。非结构访谈则是2022年3月8日至3月25日通过面对面访谈与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是否去过江门开平碉楼”进行受访者筛选,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受访群体,访谈时长在30分钟以上的受访者22人(如表1所示),主要探查受访者对影视旅游、开平碉楼目的地形象、旅游体验等话题的评价、感受与意见,以全面了解影视作品对江门开平碉楼景区旅游实践与旅游发展的助力与影响。

表1 受访者信息表

三、影视对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第一空间指视野中的影视传播,即切切实实存在的拍摄地,通过实景拍摄在影视中呈现的画面。旅游第一空间主要是指旅游场所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所见之物的总和,以人的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物理性,同时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旅游第一空间通过“看”等经验手段直接认识和感受事物,是一种物质性和客观性的空间。吸引旅行者来到这里的首先是这个实体空间中的自然元素,其次是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形成了旅游空间的魅力所在,构成了旅游第一空间实体中的景观空间[10]。于开平碉楼而言,第一空间是碉楼旅游区优雅而独特的园林,传统而质朴的民居,中西合璧的碉楼和周围的池塘、田野、稻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景观。对于游客来说,碉楼旅游是一次时光的回溯,是与历史和古人的对话,是对祖先精神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弘扬,其价值和功能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第二空间即观众通过影视观看实景、拍摄后期特效与故事情节后,想象出的一个理想中的景象,可能会与实地景象有所差别。旅游第二空间是指旅游者认知形式的空间,其特征是空间概念的重新界定,即空间思想或空间观念,在旅游者的思想意识体系中起统领作用。由于旅行者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不同,旅游第二空间的感受和想象也是不同的。旅游第二空间强调旅游者的主体性,是旅游者头脑中的知识和概念空间,是由旅游者的主观经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和情感印象所感知的空间,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1]。开平碉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将中国传统的农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成为不朽的华侨文化纪念碑。这是对碉楼旅游区旅游文化空间的整体性理解与阐释。

图1 影视第三空间分析维度图

第三空间是旅游目的地与影视的相互建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为影视作品加分,反过来影视作品为目的地塑造新的形象。旅游第三空间是一个需要主客体共同构建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空间性融合特征的空间,需要借助外在形态,如旅游体验、文本内容等去解读的空间,是基于第一空间物质空间和第二空间想象空间对社会微观空间的具体抽象。“第三空间”是旅游审美者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性的结合。本文基于影视第三空间的分析维度(如图1所示)详细阐释影视作品对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形象

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之前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间接渠道,即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以及网络对目的地的宣传及推广信息等,此时形成的形象是初始的空间意象。白凯认为现实或潜在的旅游者通过个体的社会知觉对旅游目的地相关讯息进行加工,这种意象随着个体旅游经验、价值观及外界信息的刺激等因素发生阶段性的变化[12]。同样,人们在观看影视过程中会因为电影对地方的虚构叙事而对真实的地理空间进行想象,从而产生对目的地新的理解。在电影播出之前,对于大众来说,碉楼是具有历史感的建筑,通过电影直观的拍摄呈现,碉楼的形象或升级为高大的碉堡形象。如受访者(A03)谈到“碉楼给我的印象是阴森的、古老的,但是电影播出后我会对它的历史以及建筑特色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去了解它。”通过电影的塑造和宣传,碉楼的形象在游客的认知中变得深刻,也就是说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游客对于空间认知的深入不断发生改变。莱利(Riley)等学者指出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曲线类似,影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不是无限增长的[13]。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人们的旅游决策与感受及忠诚度有很大影响。

图2 开平碉楼形象分析图

通过筛选网络评论中的高频词语(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开平碉楼的印象。其高频关键词为:世界遗产、碉楼、建筑、稻田、子弹、华侨等。可见,游客对开平碉楼景区的形象认知中,除了自然风景形象、建筑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与影视作品关联密切的子弹、黄金、故事等形象也被赋予碉楼之中。索亚的第三空间旨在打破真实与虚构的二元空间认识论,采用“第三性”的视角让理论空间中物质与精神相互融合。旅游目的地形象应该建构在文化魅力的基础上,碉楼的文化底蕴是华侨文化,碉楼凝聚了海外华侨爱国爱家的情怀和美好的希望。碉楼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的建筑物。游客在这里可以体会华侨为生计远离他乡,漂泊海外,后来衣锦还乡,在家乡建设碉楼,留下一个“家”的华侨文化。开平碉楼的建筑结合了不同时期的外国建筑风格:古希腊柱廊、古罗马柱子、古罗马拱门和拱顶、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尖拱门和伊斯兰拱门、欧洲城堡的元素、葡萄牙建筑——马术塔、文艺复兴和欧洲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等,这些独一无二的特色建筑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当初看《让子弹飞》电影时,里面独特的建筑立刻吸引了我,终于能有机会亲临其境了”(受访者A13)。由此可见,建筑的艺术融入影视创作艺术当中,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目的地形象以文化、历史和建筑为依托,影视的情节设计,内容呈现及拍摄手法等都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有显著的影响[14]。

(二)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营销

电影营销在旅游目的地宣传初期有很好的效果。电影《让子弹飞》提升了开平碉楼的知名度,进而增加了访游客数量。电影《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秋喜》等热映之后,广东开平市位列全省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强县(市),开平碉楼更是成为江门目前游客数量最多的景区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传统旅游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少游客纷纷选择虚拟旅游、网上云旅游的方式来体验开平文化。虽然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可以根据情节和人物获得一时人气,但在节目停播和热度消退后,碉楼景区游客的游玩方式大多以传统的观光为主,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对拍摄地点的布景等利用程度低。游客只是走马观花似地游览,欣赏碉楼建筑结构,观看村落的自然环境,造成“看完就走”“碉楼半天游”的现状。没有实现影视作品与游客体验的深度结合。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将碉楼景观、影视背景与自身的人文素养三者合一,对碉楼的形象进行重构,加深对旅游地的形象及游玩的感受。最终影视主体与目的地客体在第三空间的融合下,将影视文化注入目的地之中,目的地文化通过影视得以重现。吕绍勋认为在影视旅游中,既有“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也有“自上而下”的空间生产[9]。前者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受某个电影电视剧或者综艺的吸引,产生到其拍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想法,是一种主观受客观影响而产生的旅游动机;第二种则是旅游目的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政府或旅游开发部门对其进行开发和宣传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这是一种客观推动主观的旅游动机。“第三空间”影响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就是城市和旅游的关系问题。通过电影而被人熟知的城市(或景区)案例比比皆是,从大城市到小景点,许多游客都是通过观看电影转向了现实体验。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和城市发展,这些从银幕中被挖掘的城市必然会迎合观众喜好,进行形象再造。比如火爆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爸爸去哪儿》《冰雪奇缘》《隐秘的湛江》《舌尖上的中国》等,凭借其强大的影视效应、惊人的播放量、广为流传的网络引流能力,吸引了众多影迷和粉丝的关注。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这些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宣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受众需求和心理分析不足,过度追求娱乐化导致内容低俗,过度依赖明星资源从而导致品牌影响力下降。

(三)开平碉楼旅游体验

对于游客而言,想象是旅游体验中的重要部分,会在旅游过程中被激活从而影响游客的感知。在地方想象的作用下,影视旅游中游客与地方的主客二元关系变得模糊,影视作品对旅游地的拍摄形成了旅游的“第三空间”,并反作用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结合影视的视觉呈现与剧情融合的体会,衍生出“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10]。“《让子弹飞》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这碉楼,易守难攻’。只有看到了碉楼,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碉楼的大门都是里外双层,中间还有一层胳膊粗的铁栅栏”[15]。电影事件和电影的局部空间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游客对影视中的情节、台词、布景等产生思考,进而对电影空间进行想象,在实地游览时看到实景呈现便可以理解剧中的某些情节与拍摄形象,从而加深影视旅游体验。

交通方便程度是决定游客是否到旅游目的地游玩的前提条件之一。“动车游的话,班次不多,站场离该景点也不近”(受访者A09)。“不是自驾游的话,如果乘坐公共交通还是挺麻烦的,站点离景区有点远,交通不太方便。”(受访者A03)。碉楼的交通问题是限制其游客数量的原因之一。其二是门票。门票过于高昂,令很多想要参观碉楼的年轻群体望而止步。“本地人是有半价的优惠,外地人前去游玩要一百多一张门票,而且进去也只是看看几座碉楼,碉楼里面还是阴森森的感觉,没什么其他活动,我觉得花一百多进去看几座建筑不太划算”(受访者A11)。

正如索亚所言,第三空间是时间与空间、历史和未来、客观与主观的交融,是对真实和想象、中心与边缘的穿越。《让子弹飞》中所建构的城市空间、历史时空基本上贴合了这一理论。电影的创作背景是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年代,碉楼这一取景地与之高度契合。碉楼的外表是朴素的,但影视并不是朴素写实的,艺术手法的加入使电影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离,这种“非现实”的物质复原塑造了一种风格化的城市形象,使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关系被集中地展示出来。这是碉楼的影视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融。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从建筑上可以观察到许多当地的文化。开平碉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将中国传统的农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反映了华侨的创业历程和本地居民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史。“以前碉楼的作用是防匪贼、抗日寇,因此它的建筑都是钢筋水泥建造为主,而且一般都设有枪眼、水枪、探明灯、粮仓、水池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受访者A19)。碉楼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结构为战争而设计,它的窗口是里面宽,外面窄,为里面的守护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射击的视野。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会追求景观与影视描绘的一致性,还会追求情景与感情上的共鸣。游客参观完碉楼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幻化入颠沛流离的战争时代。在影视想象作用下,游客形成了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砰砰砰!哒哒哒!”这是观看电影后碉楼给影迷印象之一,电影中的画面重现加深了游客的视觉体验。

从想象的影视空间转回到现实世界的空间,二者之间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与重合,这会影响游客的心理感知与旅游体验。旅游者因为影视作品产生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旅游体验的指引者,它将旅游体验带入自己的预想中。但是旅游体验不受限于旅游动机的支配,旅游体验的质量会反馈于旅游结果之中。另一方面,旅游体验受期望的影响,一旦旅游体验低于旅游期望时,旅游满意度会大打折扣。“碉楼景区建设不足,各个碉楼的距离相差太远了,且游玩过于单调,只是看碉楼,没有其他的游玩设施。”(受访者A04)。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追求更多的是舒适感及价值体验。因而可以通过对碉楼文化多元的解读,如华侨在异国的故事、红色事迹、当地的特色、当地的风俗等等,来丰富景区的旅游体验元素。

四、结语

本文从“第三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影视节目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借助网络数据分析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相比于传统的调查研究,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情况。

首先,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消费观念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观念。影视是对旅游地视觉与听觉的最直观的传播方式,能够激发游客对地方的旅游想象,并在想象的作用下形成“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旅游想象的作用可增强旅游感知,进而影响目的地形象、目的地营销与旅游体验。其次,影视的传播能够增强和巩固目的地形象,但是游客对目的地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需要在固化的形象中融入新鲜的血液,使形象鲜活起来,打造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景点。影视的播出可以为目的地增加知名度,短时间内吸引游客,同时需要注意影视的时效性,即考虑影视热度褪去之后景区的持续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旅游者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子的获取趋于多元,影视作品的推广促使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后更愿意将自己的所感所知分享出来,从而将开平碉楼的旅游体验自然而然地与影视作品形象关联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仅仅一味地“拍照打卡”,将影视作品拍摄地作为营销噱头具有一定的时效限制,当影视作品热度褪去,会严重影响景区游客的流量。应该呼吁游客去感受最原始的碉楼气息与侨乡文化。对于开平碉楼这一类特殊的旅游景区,要开发更要保护,合理规划古建筑的修建,适当发展民间艺术相关的轻工业,吸引人才就业,同时也要保住居民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依靠旅游业而导致旅游目的地不断商业化,使本土社区产业结构不协调而影响碉楼的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搜索
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应用
入室盗窃案外围现场勘查的几点启示 
基于西洋跳棋的博弈程序研究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魂”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精心设计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