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配型视角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分析

2022-08-26 01:14邹海霞陈冉冉
教育观察 2022年22期
关键词:配型人才需求毕业生

邹海霞,陈冉冉

(1.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2.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一、提出问题

2019年和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34万人和874万人。[1]但有关部门仍指出:“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950万人。”[2]Dressel认为,一所大学的教育使命就是对学校未来长期发展目的的陈述,它的使命是培养人才。[3]Gay等人认为,培养人才是使用正式的程序、资源和政策,促进组织中个人才能、技能的发展和职业进步。[4]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强的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国际化、专业化、大众化是人才的标配,但又不失国家化与归属性。我国应用型人才自近代以来均处于供不应求状态。[5]王新凤认为,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6]过度细化分工会使人才培养趋于单一化和专门化,无法解决综合性技术问题。教育应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7]玉青林认为尤其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某种程度上滞后于行业需求,理论和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8]这种人才配型偏差单从供给效果看,根源是人才培养类型不科学。首先,从培养理念看,包水梅提出了“采用规模适当、结构优化、高质高效的内涵发展理念,而非铺摊子、扩规模、增投入的外延扩大方式”[9],别敦荣等人也有同样的认识[10]。此外,不同研究还提出人才培养应注重人性[11]、“君子不器”[12]、目标明确[13]等理念,努力摆脱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危机”[14]。其次,从培养模式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步伐远落后于发展的客观需求。[15]高等教育主体是高校,但其目标定位、办学行动、评价尺度等总是在学术主导与市场取向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培养的人才有“夹生饭”现象。[16]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重学术,轻应用”17],单一培养模式易导致人才的同质化,无法适应多元化需求。最后,从培养载体看,高校应创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多方联动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18-19]总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配型是人才供需的杠杆,掌控好这个平衡器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二、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马克思在供求理论中指出,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20]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用于供求理论。受培养时间和成本影响,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弹性。例如,在每个时段里,受经济形势变动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都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相对量”,即人才供需弹性系数。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不同时期各行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情况不同,同一时期不同行业对就业的带动情况也不同,这种对人才就业的带动情况可表述为人才需求量对经济发展的“敏感程度”。经济学对“敏感程度”一般借用 “弹性系数”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21]

本研究参考鹿立关于“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及分学科本科毕业生环比指数”[22]的分析变量,将弹性系数作为分析人才供需弹性系数的指标,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人才供给结构是否与人才需求结构吻合。综合参考后,人才需求弹性系数为年度人才需求量变动百分率与年度行业GDP变动百分率之比。

年度人才需求量变动百分率是该年度人才需求总量与上年度人才需求总量之差与上年度人才需求总量之比。

年度人才需求量变动百分率

年度行业GDP变动百分率是该年度行业GDP与上年度行业GDP之差与上年度行业GDP之比。

因此,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公式如下。

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能够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情况:就业弹性系数为正值,说明该行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大;弹性系数为负值反之。造成行业就业弹性系数为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业产值下降,但对人才需求反应滞后,使得实际同期行业内人才需求数并没有下降;二是该行业产值并未下降,但新技术的引入降低了人工需求,使得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下降。

为更清晰地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特征,本研究还引入了毕业生环比指数,其计算方法为该年度各学科(专业)毕业生总数与下年度各学科(专业)毕业生总数之比。

毕业生环比指数可以体现各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环比指数越大,说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数越多;小则反之。对比分行业就业弹性系数和分专业毕业生环比指数可以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的人才配型情况。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

2008—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统计了各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及平均数。[23]2008—2017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则对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环比指数及平均数进行了统计。[24]本研究计算数据均来自这两项统计。

(一)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所反映的人才需求情况

2008—2017年中国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表1)显示,农林牧渔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为-0.70,说明需求饱和。传统行业,包括制造业、电力大类、教育、文化大类、水利大类等的人才需求量也趋于饱和。此外,信息传输大类的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为0.89,建筑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为0.80,房地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为0.72,住宿和餐饮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为0.53,说明信息技术、公共建设、服务性人才是当今社会主要需要的人才,这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指明了方向,可据此调整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师资配备等。

表1 2008—2017年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

(二)毕业生环比指数所反映的人才培养情况

此处主要对本专科和硕士毕业生进行环比指数测算,以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虽然社会各部门与人才培养专业不一一对应,但大致可看出人才培养情况。

2008—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环比指数(表2)显示,医学、农学、三大部门和七大行业毕业生环比指数均有下降。三大部门包括教育、国家机关及科学研究,所对应的本科与硕士学科有法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对应的专科专业有文化教育大类、法律大类;七大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水利环境管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对应的本科(硕士)学科有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对应的专科学科有交通运输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 、材料与能源大类、水利大类等。

表2 2008—2017年高等教育毕业生环比指数

图1至图4分别显示医学、农业、三大部门和七大行业的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可以看出,除七大行业人才供需匹配在2013年出现过短暂的需求大于供给外,其余均显示毕业生环比指数大于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足够充裕,从理论上讲是人才供需平衡。但是,学科门类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大于当前社会需要的行业人才数,这就意味着毕业生就业率低,或无法对口就业,人才供需配型存在偏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支持与合作关系。

图1 医学类人才供需匹配情况

图2 农业类人才供需匹配情况

图3 三大部门人才供需匹配情况

图4 七大行业人才供需匹配情况

四、人才配型差异分析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由需求市场的人才类型决定,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因此,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高等教育人才配型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结构性因素导致人才配型偏差

高等教育人才配型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的计划控制模式。尽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整体上是自发的,但从机构设置到组织运行仍然实行着行政规划模式,这种集中统一的程式化管理体制有利于高校进行调整,但根据市场需求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容易出现依据各种指导性文件集全力打造和发展部分学科而导致其他学科发展滞后,从而影响学科调整与平衡的情况。此外,当前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存在巨大的差异。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分别为218万、1220万和325万。[25]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不对等情况,说明人才配型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行政安排只能从宏观上对人才配型制度进行有限的干预和调控。

(二)非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人才配型偏差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职责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成果。但是,学生和教师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其各自不同的特性使人才培养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例如,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个人素养,学生的成长环境、品质特征等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各高校耗费巨资吸纳优质教师确保教学质量稳定的重要原因。此外,福利政策和教育普及使得各种不确定性更加明显。2020年我国硕士生扩招18.9万人。[26]在师资和教学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扩招使得师资和教学设施等都更加紧张。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合理调整和规划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协调好各要素配置,有效纠正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偏差。

五、高等教育人才配型建构策略

要解决人才配型问题,就需要高校和有关部门从建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相关定位指标入手,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特征的良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用性与创新性、通用性与关联性、国际化与全球化兼顾的未来人才。

(一)从专用性与创新性方向培养人才

人才专用性是人才拥有某项专业领域专门用途方面的技术和能力,这些技能具有独占性、特殊性和唯一性,是人才竞争力的核心。专用性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遵从市场竞争中的技术需要原则,建立起人才配型上的支持合作关系。人才专用性使人才在特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特殊思维、技能、专业知识、社会关系网络等,都是依附于专用性知识的能力。同时,随着产业创新发展,各种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单纯的技术消化吸收已不足以支撑产业升级的要求,高校应以专业化和精细化技术人才培养为依托,为产业创新输送具有竞争性的人才。因此,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共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专用性人才促进产业的创新。

(二)从通用性与关联性方向培养人才

当前,科技、信息对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互联网+”关联着各行各业,产业关联度对人才的通用性要求更高。人才通用性要求人才具备跨域行业的普适性能力,包括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及良好的个人修养等。从分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和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通用性培养和产业关联度提升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调查显示,当前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相关工作能力的满意度和对职业发展能力的满意度依旧不高。[23]因此,专用性和创新性是基础,通用性知识和技能就是人才适用的外延。人才配型要求人才培养除满足自由市场需要的基本的支持合作关系外,还应具备基础性和大众化知识与技能,即通用性与关联性的特征。

(三)从国际性与全球性方向培养人才

国际化是指专家及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推动各国的产品和服务等进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市场;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地的经济、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跨越国界进行贸易、投资活动。全球化促进了广泛的社会整合和市场国际化,因此,这类活动的频率在未来会越来越高,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国际化和全球化要求人才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运用、处理现代信息能力,有组织协调、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因此,高校要培养国际化和全球性人才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调整,通过自我培养、合作培养、委托培养等多元化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而不是仅对个别面向国际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猜你喜欢
配型人才需求毕业生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