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瘀汤和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2-08-26 01:22林奕君
光明中医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上肢综合征康复

林奕君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也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1]。肩手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主要特征为偏瘫侧肩关节、腕部、手部等出现疼痛、温度升高、肿胀、运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较大[2,3]。目前,临床上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物理康复疗法为主,但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中药、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治疗当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成果[4]。本研究旨在分析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针刺和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患者124例进行分组治疗,并研究对比其临床结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作为研究对象的124例患者就诊时间均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均确诊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61.5±4.2)岁;男性为67例,女性为57例;病程10~80 d,平均(33.7±7.2)d。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62例,年龄44~75岁,平均(61.1±4.6)岁;男性为33例,女性为29例;病程时间10~80 d,平均(33.4±7.4)d。联合组患者62例,年龄44~75岁,平均(61.7±4.0)岁;男性为34例,女性为28例;病程10~80 d,平均(34.0±7.0)d。经统计,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存在明确的脑卒中病史;②患者均存在手部肿胀疼痛,肩、手关节逐渐强直,感觉过敏、易出汗、手指挛缩等症状,确诊为肩手综合征,且明确为脑卒中引起;③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之内;④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正常;⑤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的内容完全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相关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脑卒中病情不稳定,出现复发或进展;②存在其他的肩颈部疾病;③存在严重的既往脑血管病后遗症;④合并有严重的外伤、感染或系统性疾病;⑤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⑥存在针灸相关禁忌证;⑦不配合治疗。

1.3 方法

1.3.1 常规组予以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具体为:①康复知识宣教。临床医生应就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流程等对患者耐心、详细的讲解,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以及临床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日常习惯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每次训练时间保持45 min左右,1次/d,5次/周,坚持训练1个月。②被动运动训练。每日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仰卧于治疗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对肩、肘、腕、手指部位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包括屈伸、外展、内外旋等),注意动作缓慢轻柔,并在不使患者疼痛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③主动运动训练。根据患者肩手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被动训练,同时增加主动肢体运动,包括双手交叉上举、交叉摆动以及双手分离运动、控制能力训练等。

1.3.2 联合组予以患者针刺和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其中,康复训练的方法同常规组相同。针刺方法具体为:参照针灸相关技术要求定量定位患肢的具体针灸部位,一般选择穴位为后溪、合谷、外关、天泉、曲池、臂臑、肩贞、肩前、肩髎、肩髃穴。采用0.3 mm无菌毫针(华佗牌)进行针灸,施针时应采用捻转法或提插法,时间30 min/次,1次/d,每周休息1 d,连续治疗1个月。身痛逐瘀汤方药具体为:桃仁10 g,当归10 g,牛膝10 g,红花10 g,甘草6 g,没药6 g,川芎6 g,地龙6 g,五灵脂6 g,秦艽3 g,香附3 g,羌活3 g。冷水煎煮,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共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感越严重。

1.4.2 Fugl-Meyer及MBI评分采用上肢Fugl-Meyer(FMA)量表对2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共6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肢的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共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越好。

1.4.3 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关节水肿、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肌肉无萎缩等症状,且上肢活动无障碍;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大部分减轻,肌肉萎缩不明显,上肢活动功能改善;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减轻,肌肉出现萎缩,上肢活动受限。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1.4.4 临床满意度统计2组的临床满意度情况,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在VAS评分上,2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例,

2.2 Fugl-Meyer及MBI评分在Fugl-Meyer及MBI评分上,2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及MBI评分对比 (分,

2.3 临床效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常规组和联合组分别为77.42%、9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4 临床满意度2组在临床治疗总满意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认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大脑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受损,致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继而造成局部代谢障碍以及血管痉挛,导致上肢及肩、手部关节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5]。康复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大脑运动中枢控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但由于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见效较慢,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6]。近年来,中医治疗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等慢性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

在中医学理论中,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肩手综合征可归于“偏风”“偏枯”等范畴,在治疗时应以疏通筋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止痛行气、益气补气等为主[7]。针刺是中医治疗中的典型疗法,也是当前临床上最为有效、快速的治疗脑卒中的方法。针刺能够有效刺激病变部位的深层肌肉组织,对病变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瘀滞状态进行改善和调节,调节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有效降低脑组织中的钙含量,从而缓解水肿、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8,9]。

中药也是脑卒中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中医疗法之一。身痛逐瘀汤多用于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剂,其药方中的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没药等具有显著的止痛通经、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对痹证瘀血、经脉瘀阻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10,11]。将针刺、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用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刺激上肢肩、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达到减轻关节部位疼痛、炎症、水肿的目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12]。

研究说明,此次随机择取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当中,采用针刺和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其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下降,且低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这就说明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在Fugl-Meyer运动评分和MBI评分方面均有明显升高,且高于常规康复治疗患者。说明联合治疗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16%)和总满意度(93.55%)均高于常规康复训练患者(77.42%,74.19%)。可见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的满意度也更高。

综上所述,将针刺和身痛逐瘀汤联合康复治疗用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促进上肢肩手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应当予以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上肢综合征康复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Chandler综合征1例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考前综合征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