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永红 刘淑贤 李国骅 刘贤英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围经期和绝经后女性〔1〕,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尤为重要〔2〕。目前,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尚无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肿瘤标志物。血液是最容易获取的材料之一,是寻找疾病相关标志物的理想标本〔3〕。本研究以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为靶点,寻找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根据炎症细胞因子含量表达,既可在术前充分评估病变程度,又可在术后监测病情,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12月接受治疗的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38例,均行双盲法进行病理学检测和采血行炎症细胞因子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以病理报告为金标准。其中子宫内膜癌47例为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91例为良性病变组(其中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27例,子宫内膜息肉3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6例),平均年龄(55±8)岁,对照组40例为血站献血健康女性,平均年龄(52±7)岁,所有受检者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70℃ 冰箱冻存,4种炎症细胞因子检测试剂购于北京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检测方法 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含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行t检验。
子宫内膜癌组与良性病变组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总体升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与良性病变组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
1)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比较;2)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3)良性病变组与子宫内膜癌组比较
子宫内膜癌病因复杂,至目前为止并不十分清楚。但慢性炎症反应和雌激素缺乏是重要的两大因素〔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慢性炎症在肿瘤增殖、抗凋亡、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分子事件,尤其是慢性炎症的许多始动因子通过不同方式调控EMT向肿瘤发展。
研究发现TGF-β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在肿瘤起始阶段,TGF-β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生长阻滞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发生。而在肿瘤进展阶段,高表达的TGF-β则通过诱导EMT使肿瘤细胞获得侵袭性和迁移性〔5〕,因此,TGF-β是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EMT调控因子,其在炎症向肿瘤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生物学效应仍需要更全面而深入的探索。研究证实TNF-α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分泌产生,作为一种内源性致热原,能导致发热,引发炎症,引起细胞凋亡,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此外,TNF-α与IL-1β、IL-6细胞因子联合作用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等方面的协同作用。通过上调转录激活因子的表达诱导炎症细胞发生EMT现象〔6,7〕。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导致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细胞增生,从而引起炎症反应〔8~10〕。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L与EMT密切相关,沉默IL可以上调钙黏蛋白的表达,进而在体内外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11〕,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表达阻断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的介导通路,为深入研究炎症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12,13〕。本研究结果提示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且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4,15〕,其炎症细胞因子含量水平也逐渐升高,所以早期筛查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
综上,4种炎症细胞因子检测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标志物,常规监测炎症细胞因子含量水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术后监测病情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