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彬,王金燕,钟青青
2 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发于40 岁以上的人群[1]。高血压是2 型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见的合并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将增加患者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罹患风险[2]。糖尿病与高血压均需要长期的治疗,需要患者进行终身自我管理,适应不良则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易引发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及焦虑等心理问题[3]。本研究拟探讨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 年1—12 月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0 例,纳入标准:(1)符合《2014 美国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诊疗标准》中糖尿病诊断标准[4],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5];(2)年龄35~77 岁;(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研究获得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合并严重的躯体疾病者;(3)精神状态不清晰,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者。
1.2 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30 例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况进行评估,SDS评分>50分为抑郁,SAS 评分>53 分为抑郁[6]。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是否吸烟及饮酒等个人生活习惯。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130 例患者男73 例,女57 例;年龄35~76 岁,平均(52.6±9.4)岁;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22 例,专科27 例,中专及以下81 例;婚姻状况为已婚96 例,丧偶21 例,未婚或离异分居13例;家庭人均月收入为0~3 000 元18例,~5 000 元98 例,>5 000 元14 例;血压控制良好72例,血糖控制良好66例;吸烟28 例;饮酒31 例。130 例患者中抑郁45 例(34.62%),焦虑33 例(25.38%)。
2.2 发生抑郁与焦虑的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血压及血糖控制情况均是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均P <0.05);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血压及血糖控制情况均是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均P <0.05)。见表1。
表1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及焦虑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发生抑郁与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或离异分居、未能良好控制血糖及血压均是导致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见表2。
表2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年龄>60 岁、家庭收入、未能良好控制血糖及血压均是导致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均P <0.05),且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患者越不易产生焦虑心理(均P<0.05),见表3。
表3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焦虑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由于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及血压,且出院后需要对饮食及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自我管理,定期检测血糖及血压等,对心理造成巨大负担,易产生抑郁及焦虑等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6]。尽管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导致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出现,但是对于不同人群,负面情绪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差异[7]。本研究结果显示,130 例患者中抑郁45 例(34.62%),焦虑33 例(25.38%),高于陈向宇等[3]研究中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抑郁阳性率9.58%及焦虑阳性率4.44%,低于李斌晨等[8]对社区老年
本研究结果显示,未婚或离异分居、未能良好控制血糖及血压均是导致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年龄>60 岁、家庭收入、未能良好控制血糖及血压均是导致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均P <0.05),且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患者越不易产生焦虑心理(均P <0.05)。该研究结果与邢秀雅等[9]调查结果一致。老年人身体及心理对于外界的刺激的承受能力较弱,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解决问题及向他人求助的倾向降低[10]。而在婚姻中,稳定的夫妻关系,可以为患者提供安慰和情感支撑,免于承受疾病与精神孤独的双重打击,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可能性相对较低[11]。对于2 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低收入的家庭支付医疗费用的压力较大,影响疾病的控制及治疗,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在治疗期间能够很好的控制血压及血糖,对患者有正向反馈的作用,能够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减低负面情绪出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针对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血糖及血压控制情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