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服饰造型对戏剧表演的影响分析——评《舞台服饰造型艺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同时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益提升,在此情境下,戏剧表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更好地搭乘新时代戏剧表演发展浪潮,人们从多个角度探索戏剧表演的影响元素,其中,学界普遍认同舞台服饰造型对戏剧表演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结合由徐丽慧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舞台服饰造型艺术》一书,从外形设计、图案运用、色彩搭配、材料选取等多个方面全面、具体地分析舞台服饰造型各要素对戏剧表演的重要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优化舞台服饰造型,进而强化戏剧表演的可行路径。
《舞台服饰造型艺术》一书共包括6讲内容。第1讲整体论述舞台服饰造型的特征、演变历程、作用及主要功能等内容。第2讲详细阐述舞台服饰造型的形式美原理,并分析舞台服饰造型的基本要素、常见款式、外型设计、内部分割设计及核心设计思维等主要内容。第3讲梳理舞台服饰造型的主要类别,并分析舞台服饰造型的风格、种类、设计程序、装饰形式、色彩搭配等主要内容。第4讲详细论述舞台服饰造型的图案运用,其中包括舞台服饰造型的图案分类、图案素材、图案设计经验、图案构图方法、图案色彩设计等主要内容。第5讲与第6讲论述舞台服饰造型的材料运用与搭配技巧。该书融合理论与实践,从装饰形式、色彩搭配、图案运用、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与论述舞台服饰造型,以此构建出较为系统的舞台服饰造型研究框架,精准把握舞台服饰造型内涵,为进一步探索舞台服饰造型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作 者:徐丽慧
结合《舞台服饰造型艺术》一书可知,舞台服饰造型包括诸多元素,在此从舞台服饰造型的外形、色彩、图案、材料4个方面着手,具体分析舞台服饰造型对戏剧表演的影响。
首先,从舞台服饰造型的外形元素展开分析。对戏剧表演而言,舞台服饰造型中的服饰外形可以直观塑造出角色形象,帮助观众快速理解角色定位。以杨丽萍的舞剧《雀之恋》为例,其舞台服饰外形以现实中的孔雀形象为灵感核心,通过借鉴孔雀形象进行服饰外形设计,以此直接突出舞者角色,紧扣舞剧主题。再如芭蕾舞剧《天鹅湖》,其中的舞台服饰造型借鉴天鹅形态进行服饰外形设计,以此帮助舞剧角色塑造形象。在《天鹅湖》舞剧舞台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白色舞裙被称为“TUTU裙”,其白色支撑开的裙摆外形与天鹅洁白的羽翼形象相契合,以此将天鹅的优雅赋予舞者,展现舞者的柔和。通过分析《雀之恋》与《天鹅湖》的舞台服饰造型可知,舞台服饰外形在奠定戏剧表演角色形象基调、点明戏剧表演主题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从舞台服饰造型的色彩元素展开分析。戏剧表演作为一项视觉艺术形式,舞台服饰色彩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以英国经典歌剧《猫》为例,该歌剧中共包括数10只猫的角色,舞台服饰色彩在表现不同猫的性格特点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兰·堂·塔格是猫中的摇滚歌星,为表现其张扬、自由的个性,在服饰的足部、手臂、胸口、头饰等多个部位运用金黄色,通过耀眼的金黄色表达摇滚猫这一角色的情绪爆发力。再如麦卡维提是猫中的大反派,在其舞台服饰中大量运用姜红色,以此凸显其性格中的暴力。而在我国传统戏曲中,也多借助舞台服饰色彩表现角色身份或性格。如在《铡美案》中,秦香莲的舞台服饰色彩以黑白色为主,并配以蓝色边饰,通过冷色调色彩塑造秦香莲萧瑟可怜的受害者形象。相较于秦香莲,作为驸马的陈世美的服饰则是华丽的红蟒花翅,通过艳丽的色彩表现陈世美成为驸马时的得意与张扬。借助二人服饰色彩的冲突隐含二人的事件冲突,由此可见,舞台服饰色彩不仅可以表现角色身份、心境,同时对于推动剧情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再次,从舞台服饰造型的图案元素展开分析。在戏剧表演中,舞台服饰图案往往蕴含大量剧情信息,以我国戏曲为例,戏曲舞台服饰图案的主要作用包括衬托美化与暗示环境2部分,从暗示环境这一角度来看,通过戏服服饰图案可以了解剧情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掌握角色身份,对于区别角色身份、突出主角具有重要作用,而身份的明确与突出可以更好地梳理戏剧表演结构,预示戏剧表演走向。以我国传统戏曲为例,一般具有高尚节操的君子或文人角色的服饰图案常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通过图案以物喻人,表现角色崇高品性,角色品性的精准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戏剧表演节奏,使角色的后续行为有迹可循。如《周仁回府》中的周仁一角,其服饰中有相互叠压的竹叶图案,通过这一图案凸显出周仁坚韧刚毅的品质特征,基于这一人物性格特征说明,奠定了周仁舍妻救嫂仁义之举的可行性。同时周仁服饰上的竹叶图案朝向向上或向下,由此隐含周仁所要经历的曲折历程。由此可见,舞台服饰图案在明确戏剧表演逻辑、推动戏剧表演节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舞台服饰造型的材料元素展开分析。概括而言,舞台服饰材料对于戏剧表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其一,帮助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观察不同类别戏剧表演作品中的舞台服饰材料可以发现,不同性格角色的舞台服饰材料具有明显差异。以我国京剧服饰为例,在京剧中主要包括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不同角色性格特点之间的差异凭借角色的舞台服饰材料得以展现。如京剧中的“生”包括老生,主要指成熟、性格稳重的中年男子,戏剧中出现的帝王将相或正派人物都是老生,这些角色在戏剧表演中常着蟒袍,而蟒袍的主要制作材料为缎,相较于其他材料,缎料外观光亮平滑,质地密实,与老生端庄严谨的角色性格相契合。而京剧中的“丑”则主要扮演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角色,因此相较于社会地位较高的老生,丑角的服饰材料常选用相对廉价粗糙的布料,且服饰修饰极其简单,以此与其他戏剧角色形成对比,突出丑角的形象特征。基于以上说明可知,舞台服饰材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其二,保障戏剧表演动作的流畅性。在戏剧表演中往往包含大量舞台动作,合适的服饰材料是支撑舞台动作顺利表现的重要条件。以京剧水袖为例,一般水袖长度常与表演者身高相近,在水袖表演中表演者可能要进行甩、掸、拨、勾、挑、抖等多种动作,因此水袖多用丝绸、雪纺等质地柔软的面料制作,以此保障动作的可行性与流畅性。
以上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舞台服饰造型对戏剧表演的影响,充分说明了以舞台服饰造型为着力点提升戏剧表演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基于这一认知,重新梳理舞台服饰造型设计思维,以期为舞台服饰造型的优化指明发展与探索方向。
其一,树立整体性思维。通过分析舞台服饰造型的各要素发现,其造型元素的选择、应用与舞台环境、角色性格、表演动作、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舞台服饰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树立整体性思维,即基于对戏剧表演背景、动作、环境等各要素的宏观审视,设计出既符合戏剧作品内容与文化背景,又适应角色各种动作场景,同时与整体舞台环境和谐统一的舞台服饰造型。立足整体性思维的舞台服饰造型是保障戏剧表演质量的重要条件。
其二,树立创新性思维。在双创时代背景下,以创新思维引导舞台服饰造型发展与优化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具体而言,舞台服饰造型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为技术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的发展为舞台服饰造型设计注入新活力。如目前人造雪纺面料已经部分替代了造价高昂的丝绸面料,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材料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舞台服饰的造价成本,同时提升了舞台服饰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为内容创新。戏剧表演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艺术形式,因此其舞台服饰造型同样具有传统的固定制式,但在新文化背景下,完全传统的服饰造型难以与现代大众审美充分对接,因此需要在传统服饰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新梁祝》为例,在其舞台服饰造型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具有晋代特点的传统服饰图案进行波普式放大、变形,以此实现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碰撞,通过服饰造型内容创新成功为传统戏剧表演注入新活力。
其三,树立以人为本思维。上文从整体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2个方面分析了改进舞台服饰造型设计、优化戏剧表演质量的可行路径,而以上举措的实现最终落脚于人的有效作用,因此应将人作为改革与发展核心,推动舞台服饰造型与戏剧表演共同发展。对此,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将戏剧表演、舞台服饰设计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构建系统性的育人机制,培养全面、专业的人才,这是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除学校外,戏剧表演行业应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与引领作用。现实生活中,优质的传统戏剧表演服饰制作者正在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包括销量低、仿制严重等问题,对此,戏剧表演行业应加强与舞台服饰设计行业的连接,通过系统性对接,保障双向领域的有机互动,同时各协会应同样将创新、原创作为行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在统一原则指导下全面净化发展环境,以此保障舞台服饰造型设计与戏剧表演的长久活力。(赵首千,本科生,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表演艺术。)
作 者:郭 燕
知识产权视域下服装设计创新保护研究——兼评《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服装的功能不断发生演变。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服装主要是承担“御寒蔽体”的实用性功能,而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主流,服装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穿着需要,还融入了人们的艺术性创造,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同时,服装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然而,服装市场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某一款服装因式样新颖受到市场青睐时,不久同款服装就会充斥大街小巷和各种购物平台,由此引发的侵权纠纷屡禁不绝。为此,服装界一直强烈呼吁保护服装设计创新成果,可现实情况往往令人遗憾和无奈。在此背景下,学者郭燕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编著成《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根据《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相关内容,从知识产权的视角聚焦我国服装设计创新成果保护的重要性,分析我国服装设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及困境,提出完善我国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期待对服装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我国是服装业生产大国,离服装强国尚有一定的距离。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 155亿美元,同比增长8.4%,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然而,由于服装设计能力低,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我国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服装加工中心”。造成我国服装设计落后的现状,部分原因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服装设计的足够重视所致。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服装企业大行“借鉴”“假冒”之风,在服装设计环节投入不足,满足于跟风、抄袭,这种做法虽然短时间内为企业聚集了财富,但长远来看,往小的方面来说影响了服装设计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往大的方面来说贻误了我国创新服装产业走向国际舞台的时机。另一方面,我国服装界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而从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对服装设计的保护来看,力度仍显不够。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和设计师鲜有对服装设计知识产权及时申请专利,也鲜有由于服装设计侵权纠纷而诉诸法律对簿公堂的案例。为此,《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针对这一现象,以服装业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在第1章梳理了我国与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紧接着在第2章分别讲解我国商标、专利和著作权法对服装业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内容,并在第3~5章从服装业商标权侵权案例、专利权侵权案例和著作权侵权案例进行评析,最后在第6章从商标、专利和著作权保护3个方面提出构建我国服装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这充分彰显了作者期望提高人们的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完善的知识产权立法体系保护我国服装设计,同时严厉打击服装设计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严格保护权利人合法权利和利益,从而改变我国目前服装设计落后的现状,促进我国服装业由大变强。
《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一书对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中与服装设计创新成果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了详细列举。具体来说,在我国著作权法对服装设计创新的保护方面,我国著作权法没有明确将服装设计作品纳入其保护的“作品”范畴,实践中一般是将服装设计作品列入“美术作品”或“其他作品”这一兜底性条款,只要是服装设计师独立创作的服装设计图(包含服装效果图和服装设计结构图)或服装样板,可归属于著作权法中的图形作品,只要作者完成就可自动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服装成衣却要根据情况分为2类:一类是市场上通用的定型了的大众服装,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由于缺乏服装设计的“独创性”条件,无法归类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范围;另一类是含有艺术欣赏性的时尚服装,它是设计师专门设计,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与众不同的表达,完全符合著作权法中“作品”的“独创性”要求,应受保护。在我国,服装设计要获得专利权,必须经过专利行政主管部门的新颖性审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服装设计不得与以前在国内外各类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已经公开使用过的相同或相似。相较于著作权法的保护,专利法保护服装设计的力度要更大一些,但是获得专利的期限较长,无法适应服装业瞬息万变的市场时效性。在我国商标法对服装设计的保护方面,商标法主要侧重于保护服装设计的品牌标志和信誉,并不涉及服装设计图纸、样板以及服装本身等方面的保护内容。
虽然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对服装行业创新成果有所保护,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却经常遭遇法律困境。比如在运用著作权法保护服装设计时,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面临困境。一是服装本身是否构成作品存在争议。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重点在于保护作品的艺术独创性而非实用功能,而服装本身的价值是通过穿着的实用性体现的,这与著作权法不保护实用功能的原则相悖。二是依据服装设计图制作服装行为如何定性。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被复制后的表现形式是与原来相比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依据服装设计图制作服装行为是从二维平面图变为三维立体形状,不能定性为著作权法上的复制。三是服装设计中思想与表达的区分难以把握。众所周知,著作权法是不能保护作品的思想本身,而是只保护作品思想的表达,这是著作权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思想与表达二分法”。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是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二者之间如何区分在司法实务中很难把握。又比如,在运用专利权法保护服装设计时,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让保护面临困境。一是外观设计专利权对服装设计的保护仅限于艺术创作的外部样式,并不涉及服装的实用功能。二是外观设计专利权审查周期较长。三是保护范围与其应用的产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造成服装企业要想提高保护程度,就得将每一款式样都进行申请,数量庞大,耗时耗钱。
《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指出,从知识产权的视角对我国服装设计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主要是以工业产权(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多重保护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是国际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做法。然而,作者认为还应当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我国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从而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更好的保护我国服装设计创新成果。
首先,提升服装生产企业和设计师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只有服装生产企业和设计师自己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了,服装设计的保护和侵权行为的制止才有了解决的前提。服装设计权从法理上属于“私权”的范畴,司法机关不得擅自干预私权的行使,即便由此发生纠纷,也应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如果服装生产企业和设计师缺乏保护自己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的意识,那么他们就不会在平时注意将设计成果申报专利,也不会有保存相关证据的习惯,有的甚至对服装设计行业抄袭、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不以为然,自己也常常侵犯别人的服装设计创新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法律规定如何完善也会无济于事。为此,必须制定计划,加强宣传和培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才能提高服装生产企业和设计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
其次,不断完善我国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中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在著作权法方面,一是将“服装作品”作为独立的“作品”类型列入。重新确定服装实用性与艺术性分离适用标准,合理划分普通服装与服装作品界限,将符合分离标准的服装以服装作品的形式取得著作权;二是有条件认可“服装设计平面图到立体服装”的异体复制构成复制,解决与著作权法同体复制内涵相悖的问题;三是解决思想与表达在服装作品中的区分。在专利法方面,一是针对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变化快、时效短的特点,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专利申请的审查,缩短审查周期;二是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的保护期,增加权利人自行选择期限的灵活性;三是进一步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的保护,服装作品投放市场后,即受该法保护3年,这样更有利于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的保护。
最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据《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可以将著作权通过依法成立的集体组织进行集体管理。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就是该管理条例成功实践的例证。服装设计行业虽然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等全国性社会团体,但没有赋予其知识产权保护功能,严重影响了服装设计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由此,建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下设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组织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企业、单位、人员参与,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对服装设计创新成果予以保护,通过集体组织提升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起服装设计权利人的权利和利益。(卿利军,副教授,硕士,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用中的法律问题、职业教育。)
作 者:周利群
彩陶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评《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技法》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以来,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便捷,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和设计手段也逐渐打破了传统行业间的界限,释放出新奇的、玄妙的、抽象的视觉形象。设计师想要在服装设计领域引领时尚前沿,必须冲破传统意识形态的禁锢,调整设计思路以适应新时代赋予的审美情趣。由周利群主编,200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技法》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技法两大方面问题。书中详细阐述了服装设计创意应遵循的艺术规律、创意思维和表现技法等。另外,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细致地讲解了正装、礼服、休闲服、创意服等各种服饰的设计特征。还针对多位设计师的典型案例、灵感生成以及完成作品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生动、直观地启发了初学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从事服装设计行业者非常值得参考的工具书。
本文结合《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技法》一书,根据第1章基础理论与第2章创意理论的相关论述,对彩陶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彩陶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民间艺术,被称为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它记录着原始先民的文化发展脉络,也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双重特征,是继新石器后我国最早出现的彩绘纹样与造型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彩陶是在劳动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造型多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等,颜色以黑色为主色,兼用红色,经过选料、塑造完整的泥坯、绘制花纹等一系列工序烧制而成,大都被用作日常生活器皿。流传于世、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家的创作思想、风格、语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瑰宝。近年来,关于彩陶元素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新观点和新理念较为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将彩陶文化元素导入现代服装设计。彩陶以其流畅的造型、丰富的纹饰、美好的寓意,在服装设计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服装的审美追求与消费需求,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得以传承,对提升服装设计领域的文化内涵,缔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民族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从彩陶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来看,笔者总结出4个方面。第一,历史传承价值。当今全球一体化正冲击着我国非遗的传承,时刻提醒人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充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追根溯源,彩陶是人类早期文明具有革命性的产物,它维系了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伟大实践,它不但满足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实用性,也协调了不同时代人类对审美的需求。由此可见,彩陶是人类历史长河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合体,也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生活创造出的艺术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尤为重要的是,彩陶用器型的语言、纹饰的韵律真实地记录了远古的历史,弥补了历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让我们更接近本原地认识和感受先民的生活智慧和人类文明沧桑变迁的风貌。第二,经济开发价值。随着非遗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一些非遗文化实现了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有效地完成了非遗传承与潜能开发的目标。服装设计师在充分吸收彩陶纹样造型特点和排序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纹样吉样美满的寓意,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彩陶纹样与服装设计有效融合,不仅能彰显服装设计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实现非遗的本真性与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也为服装行业制定合理的发展思路与营销策略,集中优势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第三,审美艺术价值。彩陶元素中图案题材极为丰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图案,如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等,另一类是具象图案,如人纹、动物纹或昆虫纹等。设计师可在面料设计上运用连续纹样的艺术手法,以一个单位重复排列连续不断的抽象纹样,装饰服装的领口、门襟、口袋等处,还可以提取彩陶元素中经典单一纹样进行二次设计,突出彩陶元素装饰性、时代性、统一性的艺术价值,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第四,社会和谐价值。彩陶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民间艺术,彩陶纹样蕴含着鲜活的、多样的、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反映和表现了中华民族群体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能促进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将弘扬正气的彩陶元素融合到中式服装设计中,通过深挖彩陶元素的智慧、意境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结合现代服装设计艺术手法,向世人传达和弘扬其中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内容和寓意,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大有益处。同时,也有助于国家间的文化交融与发展,如将彩陶元素服装参与国际时装周,通过服装设计来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加强民族间联系和交流,促进地区间的和谐与繁荣,建立合作共赢的服装设计机制,使彩陶元素服装设计走上国际,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起到凝心聚力、弘扬正气的作用,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基于《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技法》一书中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论述,笔者对彩陶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第一,彩陶传统纹样在服装上的运用。彩陶装饰纹样有许多种类,其装饰题材反映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思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无论是早期简洁粗犷的云纹、回纹、万字纹等传统装饰纹样,还是形象逼真的花纹、动物纹、人像纹都凝聚着人类历史发展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彩陶纹样以刻、划、镂、雕的艺术手法,突显出线条、花纹的明暗起伏,层次分明,又有规律性的变化,使得彩陶纹饰华丽、典雅、高贵、灵动而不单调。服装设计风格众多,利用提炼和归纳的方法选取适合的纹样主题进行艺术化再造,突出纹饰在服装整体上的和谐效果,才能实现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巧妙融合。彩陶纹样融入服装设计必须找准切入点,掌握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在实际设计中,还应深入剖析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就国内陶瓷纹样服装设计的经典案例而言,非常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礼服的精彩亮相,这套礼服命名为“开门红”,表达了对中国奥运健儿的祝愿与期盼,女士连衣裙设计来源为故宫明代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碗”上的纹样,女装纽扣为牡丹纹源自战国时期的瓦当纹样,女装白色连衣裙的下摆图案与领口露出的牡丹之叶相呼应,红白相配、简洁大气、层次分明,具有中国特有的美学品质和民族风。国外也十分热衷于将彩陶纹样应用于服装设计,如华伦天奴2020年上市的蓝陶系列新包,就是从荷兰国宝代尔夫特蓝陶获取的灵感,以象牙白色小牛皮为底,选取蓝陶特有的蓝色花卉图腾,利用印花和刺绣工艺点缀在白底托特包上,错杂的蓝色系花卉清新而又深邃,搭配纯净淡雅的白色散发出高贵而雅致的气质,犹如一件精美的白釉篮彩陶器艺术品,极具视觉冲击力。
第二,彩陶造型在服装造型设计上的运用。一是彩陶整体外部轮廓的应用。随着现代服饰的逐步发展,服装的廓形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设计师克莉斯汀·迪奥,分别用A、H、Y等英文大写字母,形象生动地比拟他推出的一系列造型时装,而后西方服饰经常用这几种字母描述服饰廓形,并成为世界服装界公认的服饰共性造型。这几种常用的服饰造型分类与彩陶造型外轮廓相似,虽然二者属于不同类型的造型艺术,但在艺术领域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和寻找创作灵感。如比较常见的彩陶花瓶,整体瓶身呈S形曲线,收紧的瓶颈与裙子腰部收紧的曲线吻合,花瓶下方往里收拢与鱼尾裙的流线型曲线相同,符合女性人体凹凸有致的身躯,依靠彩陶整体廓形从中寻觅服装设计造型的灵感,既凸显了女性人体优美的S型曲线,也在视觉上带来了优美典雅、和谐平衡的美感。二是彩陶局部轮廓形态的应用。除了彩陶整体造型符合人体生理曲线美以外,彩陶局部形态也可供服装设计师发挥想象力,尤其是陶瓷局部位置中花瓣造型的边口、曲线设计的瓶身、局部镂空等造型,为服装细节上的设计起到很大的帮助。如常见的波浪纹碟边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的陶器造型之一,波浪形状可移植到女性服装的领口或是裙下摆,或起或伏波浪纹边设计使衣服变得容易搭配,流畅的线条很好凸显了浪漫的意境,无论放置服装哪个细节设计上,都能衬托出女性浪漫优雅的气质。总之,彩陶的整体或局部轮廓造型都可为服装设计师提供灵感,无论是彩陶整体廓形或是局部细节的应用,都能彰显服装设计的优势和特点,令整件衣服充满独特的民族风情,既显得休闲时尚、大方随性,又不失高贵气质与文化底蕴。(李冰雪,副教授,硕士,绥化学院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研究。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19YSC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