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与血浆凝血酶原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评估

2022-08-25 08:42:52郭晓杰王修楠都基刚任美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血浆心肌梗死

郭晓杰,王修楠,都基刚,任美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 急诊医学科,吉林 长春13006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状态,并严重威胁了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因此,通过何种方式安全、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也成为了临床医师、患者及其家属共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工作关注度的逐渐提高,该疾病的临床检查方法也更加丰富,且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逐步提高,各种联合检测的方案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纤维蛋白原与血浆凝血酶原均为临床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检查和诊断依据,能够对疾病的治疗作出准确判断。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心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收治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30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5±12.1)岁,全部观察对象均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国际心脏协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后管腔直径狭窄程度在50%以上。同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健康检查50例观察对象为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0-82岁,平均(63.5±12.8)岁。两组观察对象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家属对临床研究过程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临床资料完整可查;②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80岁以内;③患者诊断结果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2010年制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冠状动脉畸形、川崎病、多发性大动脉炎等所致心肌梗死患者;②动脉瘤、房颤、瓣膜病和心力衰竭所致凝血因子浓度异常者;③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误诊为心肌梗死者。

1.3 方法

本研究所用检查设备为法国 Stago 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血浆凝血酶原相关指标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操作:全部观察对象均于检查前保持空腹状态,抽取6 ml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品,在抗凝真空采血管中置入枸橼酸钠 9NC3.2 g/dl。实施纤维蛋白单体、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相关降解产物检查前,需要将标本进行离心处理,离心转速为3 000 rpm,离心半径为15 cm,处理时间为10 min。

1.4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纤维蛋白原与血浆凝血酶原检测结果,以及纤维蛋白原(FIB)、血清补体C3、C4、C5b-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指标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纤维蛋白原与血浆凝血酶原检测结果比较

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D-D、PT和T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观察对象FDP和APTT水平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纤维蛋白原与血浆凝血酶原检测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相关检查指标结果比较

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3、C4、C5b-9、hs-CRP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检查指标结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晚睡晚起和长期暴饮暴食等各类不良习惯也越来越常见,由此所导致的人们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疾病发生迅速、死亡率高,因而临床治疗的难度和患者预后情况都相对较差,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部分患者甚至会因此死亡或是致残[3-4]。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内,FM水平会显著升高,且上升速度明显大于D-D,疾病严重程度也相比发病后48 h更加严重,这说明FM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早期敏感性诊断指标,且其准确性也明显优于D-D[5-6]。另有医学研究结果证实,D-D是一种较为敏感地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凝块变化情况的指标,但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血管内凝集情况[7-8]。相比之下,FM在这方面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对于血管内血栓和凝血情况的反映更加及时准确,尤其是对于患者溶栓情况的监控,效果更加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溶栓治疗后患者的FM上升速度相比D-D更快,且变化更加显著[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补体及激活产物(C3、C4和C5b-9)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最为明显,在梗死区心肌中可发现补体激活产物C5b-9沉积,C5b-9的浓度随病情的发展呈逐步升高的趋势。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观察对象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对比差异较小(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C3、C4、C5b-9、hs-CRP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纤维蛋白原和血浆凝血酶原均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可靠指标,其检测结果与非疾病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血浆心肌梗死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