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扬
家长切莫把与孩子沟通当成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桩,而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摸索出最让孩子感到舒适、高效、走心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孩子成为彼此一生的依靠!
沟通是连接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桥梁,亲子之间只有常沟通才能解心结,只有会沟通才更有默契。每每我问家长朋友:“你会和孩子沟通吗?”家长们都会面露惊讶地说:“跟孩子还用得着沟通吗?我生的孩子我做主,必须听我的!”“孩子那么小,跟他沟通能顶什么用?”“不跟孩子沟通还好,一沟通他就会蹬鼻子上脸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电影《少年时代》中的父母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吧:母亲告诉儿子,老师说他把老师的铅笔刀弄坏了,儿子说他不是故意的。妈妈问他为什么在里面塞满石头,儿子解释说,他以为铅笔刀既然能削铅笔,就应该能削石头。妈妈又问他,把石头削尖了要干什么,儿子说想用他收集的石头做箭头,妈妈听后一副“懂了”的神情,显示出对儿子想法的愿意倾听以及尊重。
有一次父亲带姐弟俩出去,两个孩子的情绪都很低落,父亲问什么答什么,并且回答得很简单。父亲立刻把车停到路边,告诉他们这样不行,要“和我交流”。接着,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姐弟俩平时的神态、语气,告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聊起来的”交流才可以。整个过程父亲完全没有架子,而且鄙视亲子之间的客套话,并渴望了解孩子们心中的真实所想。
诸如此类亲子交流的良好示范在该片中还有很多。家长们不妨认真观看并从中感悟亲子沟通的诀窍,让自己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能够实现良性互动,让孩子改变把想说的话闷在心里,宁肯跟同学、邻居、陌生网友说,也不愿意跟家长正面沟通的心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当老师“请家长”,或家长在家长会上被老师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家长回家后往往是一阵“暴风骤雨”似的数落,家长不问孩子是怎么想的、成绩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会跟同学打架,而是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不争气、不上进、不懂事。等家长发泄一通之后,孩子纵使有千般委屈、万般无奈,也只能是默默地吞进肚子里了。然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错误还是没有改正,甚至会变本加厉,家长于是觉得孩子不服管教,又接着发脾气,从此陷入恶性循环。
殊不知,有些孩子性格内向,有些孩子有很多奇思妙想,但他们的表现和表达方式往往并不循规蹈矩,甚至有点儿不走寻常路。家长对于孩子的“异常”表现,不能一味嘲笑、指责、说教,而应该先问问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的解释,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家长的耐心询问和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家长的尊重,同时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也就自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和盘托出,这时家长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规劝,孩子也能更心服口服,更能听进去家长的规劝。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好好学习,每天在孩子耳边唠叨学习的重要性、家长本人对没考上大学的追悔莫及、亲戚家孩子考上的好学校,等等。家长苦口婆心、恨其不争,孩子却压根儿不领情,甚至会觉得家长就知道逼着自己学习,自己就是弥补家长缺憾的“工具人”,甚至认为家长是为了向亲友炫耀才逼迫自己学习的,从而产生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出言顶撞家长。
其实,很多大道理孩子都懂,家长与其说一些干巴巴的话,不如时不时说出一些“无心之语”。比如,孩子帮忙收拾餐桌时,家长可以无意中说一句:“我觉得你勤快的样子特别帅气,像个男子汉!”孩子听后肯定会变被动为主动,每天抢着帮家长干活;当孩子无意中摔碎了几个碟子时,家长说一句:“要是你不把碟子摞那么高以至于拿不住,是不是就不会摔碎了?”家长的话可以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和不断反思,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量力而行、动脑筋把家务干好。孩子也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观察和动脑筋,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一些家长习惯了凡事替孩子做主,不仅在大事上不准孩子拿主意,在琐碎小事上也很少听取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出去玩穿哪双袜子、背什么样式的书包、选择哪种类型的课外书,等等。家长习惯于强制孩子做选择或者直接替孩子选择,孩子年龄小时可能还会被迫接受,但孩子稍大一些或者进入青春期后,可能会公然和家长对着干,甚至明知道家长是为自己好,却“偏向虎山行”。
其实,在非原则性的小事上,家长应尽可能放下架子、放低姿态,以商量的语气征询孩子的意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孩子的选择为优先。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信任,而且体现了家长的胸襟、对孩子审美能力的认可、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即使孩子的选择让家长感到很难接受,也不能表现得很专制,而是要以和缓的态度给孩子提出建议。如果孩子欣然接受自然皆大欢喜,如果孩子依然固执己见,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或将家长的选择作为备选,从而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和自主做选择。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没有耐心听孩子倾诉心声,当孩子想和家长交流时,家长往往心不在焉,神情很不耐烦或敷衍了事。孩子便会觉得家长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碍事儿,不仅会逐渐对家长关闭心门,而且会抵触和家长的交流;一些孩子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成长上的烦恼,反而感觉家长关心的言语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害怕家长察觉自己的心事,想自己一个人消化情绪。
家长一定要拿出足够的耐心、爱心、平常心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平等交流,即使家长再忙再累,也要重视孩子每一次的心事诉说和情绪反馈,并适时传达出家长的关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被家长重视,家长时刻将自己放在心上;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意躲闪、不愿意开口、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时,不要急着问孩子出了什么事,而是要暗中观察、旁敲侧击,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去自我反思、疗伤、内省,待孩子走出来或情绪缓和后,再以轻描淡写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口吻,和孩子像说别人的事情那样,说一说已经云淡风轻的心事。
家长切莫把与孩子沟通当成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桩,而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摸索出最让孩子感到舒适、高效、走心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孩子成为彼此一生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