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发,刘 洁
(1.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23;2.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城市与河流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牵系[1]。城市中的河流及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人类活动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河流的原有生态功能正逐渐弱化,绝大多数河流的水体都受到了严重污染,城市滨河特色和城市活力正在逐渐丧失[2~4]。城市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据统计,目前全国 80%以上的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大江大河在途径城市境内时的水体环境已达不到Ⅲ类水质的标准[5]。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和怡人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重回滨水地区,拥抱城市中的自然滨水环境。因此,对城市滨水地区进行水体改善及岸线景观环境的改造和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城市政府部门希望借此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的综合影响力,经济团体希望通过优美的环境带动周边的土地价值,为引入高档的服务产业创造物质空间的条件[6~10]。
欧美国家的河流滨水地区再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周边城市地块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我国现阶段大多数河流的改造提升主要是出于对城市景观形象改善、水质环境提升等方面的考虑。因此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河流改造建设而言,我国由于资金来源和开发目的不同,更加重视通过改善河流的水质及景观形象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面貌,这是我国城市河流地区建设的优势所在[1]。在当前我国城市的各类建设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共识[11~15]。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又称为“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境内江河纵横,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并横贯市境中央,且接纳各类支流入汇,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城市湖泊镶嵌在城市境内,江河湖渠密布构成了武汉市极具特色的湖沼水网。武汉市境内共有水域面积约2200 km2,约占全市总国土面积的1/4,居中国大城市之首,构成了极具滨江滨湖特色的滨水生态环境。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和滨水地区的粗放式发展,导致目前滨水地区存在大量已被污染的城市内部河流及其沿岸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公共空间营造以及土地复合利用等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作为武汉市主城区最重要的河流之一的巡司河河流综合整治提升改造迫在眉睫。
武汉市巡司河位于武昌主城区的中央活动区西南侧,明渠部分南起青菱河,北止武泰闸,再通过箱涵至解放闸入长江,其中解放闸至武泰闸箱涵长约1.6 km,明渠部分武泰闸至青菱河部分全长约9.2 km,是白沙洲城市综合组团和南湖城市综合组团的结合区域,同时也是上位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的组团间生态连通廊道,是武昌地区重要的排涝、水系连通通道。巡司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南北朝形成至今经历了通商航道、军事要塞、排涝排污几个重要阶段,巡司河周边也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
南北朝时期:据《水经注》记载,巡司河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原来是作为长江的分江水道,是连通内陆江湖的脐带和重要的生态走廊。唐代:广德年间穆宁任鄂州刺使以后,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贸都会,即著名的南市,河上商舟云集,舟楫往来。明清时期:明代在巡司河北岸置鲇鱼扣巡检司,得名巡司河,作为武昌南大门一直是军事要塞。自三国时期孙权筑夏口城,“武治而昌”,开启了巡司河自强敢为的军事文化。近代: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民国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二黄埔)南湖学兵团(团长张治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均设立于此。20世纪50~60年代:巡司河整体水质较为良好,水质清澈见底,时常可见各类鱼虾,还有市民经常在河中游泳嬉戏。到了1967年为解决南湖片区内湖的水系排涝,开挖了青菱港作为排江通道,并修建了汤逊湖泵站。20世纪70~90年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周边聚集了大量的居住、教育科研用地,人口逐渐密集,而周边的排污设施不够健全,大量的生活及生产污水直排进入巡司河,生活垃圾逐渐侵蚀了河道断面,导致巡司河河水水质持续恶化,沿岸环境日益败坏,严重影响周边城市形象和两侧居住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整个南湖地区发展的瓶颈[16]。
2016年6月及7月上旬,武汉市普降暴雨,以巡司河为代表的市区内几大城市重要的排水河道由于过水能力不足,导致河道周边城区多处地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情况,市民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市政府提出“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启动汤逊湖水系、路网、生态绿化等综合规划研究工作,将防汛排涝与景观结合起来,下决心让相关水系江河连通、湖河相接”,决定将巡司河综合提升改造,整体打造为“生态河、景观河”。巡司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排涝、水污染控制、生态补水、景观、交通等五大部分内容,其中景观设计规划范围为巡司河全线9.2 km的河道滨水岸线及两侧划定的城市公园绿化用地为主,总用地面积约121 hm2,其中陆域面积约80 hm2。而活水公园则位于整个巡司河的中段,位于“S”型大转弯处,陆地面积约为22 hm2,是巡司河沿线最重要的3处景观节点之一,该处原为城中村,居住着大量原住民和租户,在设计团队进场前已完成全部的城中村拆迁,现场留下大量的工程弃土以及一处因巡司河河道疏浚形成的内陆导流渠道,现场并没有值得保留的原有景观要素(图1)。
依据上位规划定位,巡司河是一条具有重要调蓄和连通功能的城市内河,是具有调节区域生态平衡功能的城市生态走廊,是提升武昌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展示廊道,也是服务于南湖组团的城市居民的重要的景观休闲和娱乐健身的游憩地。
为解决南湖区域生态维护、水体污染控制、土地价值发挥、交通体系完善、城市意象强化的5个重点问题。规划主要通过断面整治、排污截污、生态补水等水环境治理措施,改善生态及水系统环境;并划定生态控制廊道、区域景观体系和公共空间体系,通过公共绿地建设,打造公共绿廊、游憩空间及城市名片。
通过挖掘巡司河的历史文化底蕴,满足周边地区老百姓对滨水地区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整个公园规划形成“三园、两带、多节点”的景观规划结构。规划范围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设置了三大公园,包括反映巡司河古道文化历史底蕴的武泰闸历史游园、凸显巡司河生态生境底蕴及丰富周边市民活动空间的巡司河风情公园、以生态教育及环境调节等功能为主的中环线湿地公园。另外利用联系三大公园的滨水带状绿地,设置展现人文风貌的都市人文景观带和以生态游憩活动功能为主的风景绿廊休闲带。依据定位,巡司河中部的S型活水公园处整体定位为巡司河风情公园,并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在此处设置一处利用活水循环技术,将河道内的水采用提升泵提升至较高处,再利用净化设备和各种湿地植物在水的跌落过程中逐级净化河道水质,同时也可增加游人的亲水性,丰富游人与水体的互动形式,并进行水文化、水景观相关的科普教育(图2)。
按照巡司河整体景观规划,活水公园节点为巡司河风景公园段的核心区域,整个节点公园以活水为主题,营造水景观特色,强化市民亲水、爱水、护水的参与式景观体验,并结合河道公园及解决周边城市地块对社会停车难问题的综合功能需求进行公园复合开发,将本处带状巡司河活水公园打造成集地下社会停车,地面景观游赏体验,屋顶水质净化的复合型公园。由于巡司河外排出江通道由原巡司河上游的解放闸调整至河道中游的江南泵站出江,出江口的封闭导致巡司河内部中上游的水体循环不够,因此在本处通过设计一处提升泵,通过人工提升水体后再通过高差形成一系列的跌落溪流,帮助水体进行一定的循环流动,故此将本节点的景观主题定位为活水主题,本节点公园的名称为活水公园。活水公园水循环的主要工艺流程是通过将巡司河现状五类水质的水体从河道的东侧通过市政管道抽排至地面公园较高处,首先进入预处理单元:经过粉碎性格栅预处理,通过泵站提升到公园最高处,经过管式过滤器去除部分悬浮物和污染物,达到适于人工湿地处理标准,再通过布配水管网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处理。污染的河水经预处理及人工湿地净化后,水质可从一级A标准,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湿地经过一系列的出水处理后,可回流至地下车库顶部的潜流湿地内,一方面达到污水回用目的,另一方面,利用科学的湿地植物配置及管理等措施,可协调湿地植物、微生物及基质的作用,净化景观水体。潜流湿地净化后再通过重力流排至表流湿地,表流湿地再利用湿地与河道之间的高差,通过跌溪瀑布逐级流到巡司河现状导流渠的景观水系中,最后汇集至巡司河主河道水体中,形成一套人工循环的活水系统,在净化河水水质的同时,也丰富了市民对城市水体的各种水景观和水游憩形式的体验(图3、图4)。
图3 活水公园景观设计平面
图4 巡司河活水公园净化工艺流程
在景观策略上以各种水文化、水景观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景观场地为主,如活水科普馆、五片潜流湿地池、流动的景观跌瀑、随主河道起伏涨落的景观水系等,在铺装样式上也采用流水形态的曲线透水铺装和活动场地为主,与活水主题相呼应。植物上则通过再力花、千屈菜、苦草等各种挺水和沉水湿地植物、染井吉野樱花花海、屋顶的粉黛乱子草花海为主打造多样化的植物季相,并预留足够的梳林草地空间给周边居民进入式的体验游憩性绿地。
从项目设计到后期实际施工过程中,巡司河活水公园的建设受制于地下车库整体建设方案的不断调整,湿地处理目标、规模及点位的不断优化,现场大量的河道弃土堆方以及地下车库挖出的大量工程土方,在设计优化过程中为了节约工程造价减少大量土方外运,对竖向设计进行了数次的调整,对临市政道路一侧进行进一步抬高,将活水的水流动线进行优化设计(图5)。
图5 建成后实景
活水公园建设至今已满3年,公园也已经开放运营,从公园运营管理方、市民游客的反馈中得出了不同的反馈声音,褒奖的意见多数是极大地改善了原来河道旁脏乱差的城市环境,营造了优美的滨水空间,丰富了多样性的游憩绿地,完善了滨水开放空间和水体水质等。而批评的意见是设计者需要分析和思考的,主要包括:
(1)活水公园整体定位考虑不够充分,不宜将22 hm2的公园作为整个巡司河带状公园的一个景观节点进行主题化打造。由于周边老旧小区较多,而周边地块缺乏足够的游憩公园和活动场地等开敞空间,活水主题和大量教育性展示性空间与周边居民的日常娱乐性需求不太相符,周边居民更希望场地能有大量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儿童游乐场所进行参与式娱乐健身,而整体规划中巡司河另一处节点体育运动公园距离此处3 km,原规划方案设想娱乐性健身活动集中在体育运动公园节点,但老人和小孩由于交通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觉得距离太远来回不够方便。
(2)规划定位的活水公园需要将河道中的水体提升至地面公园再通过一系列的人工处理工艺净化后的水体再排入巡司河主河道,由于上游城区采取雨污合流制的排污体制,导致巡司河河道短期内不能够做到完全的截污,导致河道在改造完成后还是有一定的点状污染源进入,水质短期内始终停留在劣五类和五类之间,循环净化工艺对河道的水质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但是人工提升的设备维护及相关电费如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每天的运维费用接近万元,现有的公园养护经费难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运维,只能保持一周一次甚至是更长的周期。
(3)由于公园的复合开发理念导致后期公园内的部分建筑在后期运营中出租给独立封闭式办公和独立经营企业,导致公园内部分路段机动车与游人混行、游人上厕所的位置不足,使得游赏体验和使用效果未达到设计预期。
9.2 km长的巡司河带状公园的整体建设从规划到设计到实施,方案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建成后也与原杂乱的滨水环境以及周边城中村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次设计统筹了公园与周边城市的复合开发问题,考虑了岸上和岸下的整体化滨水景观设计,但是仍留有许多遗憾。
(1)公园在设计之初对周边居民的需求调研分析不够,9.2 km长的城市带状公园不同于传统的大面积块状封闭式公园,居民从起点到终点的游赏距离太长,日常的市民游客很少会全程游憩和体验差异化的景观风貌,大多数人把巡司河周边的块状、点状、带状绿地当做小区周边的社区公园、游园、带状绿道来使用,日常的游赏体验更是主要以15 min生活圈范围为主,尤其是老旧社区的老人和小孩,因此在设计之初的分段确定特色之后应该满足居民的最基本的游憩娱乐需求的基本功能之后,再去强化差异化的特色和风貌。
(2)公园在规划方案设计之初应加强与后期的运营管理单位的提前对接,充分了解和掌握公园后期的商业策划和运维需求,避免设计初衷与实际运维需求有较大的出入,没达到设计预期还影响了公园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