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乐,童 玉,毛祖光
(阜阳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廊作为建筑构成元素,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河南偃师的商代西亳城遗址中得到印证。遗址内院落周围建有回廊环绕,廊柱以树枝为材料,廊顶覆盖茅草。到秦汉时期,大量宫殿建筑群的建造,使廊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至隋唐时期,建筑空间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次序清晰完整。到唐朝以后,廊的建造和应用更加成熟,使用功能上既能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连接空间。宋元时期,建筑形式趋向于多进院,廊的空间功能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连接宫殿建筑之间的建筑群组,围合组成“工”字形。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达到高峰,廊的建造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1]。
廊作为建筑构成元素,在古今中外各类型建筑及城市范围内运用广泛。廊历史悠久,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中廊通常以线性空间形式表示。在《辞海》中廊的定义是“屋檐下的走道或单独有顶的通道”。廊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廊空间的构建具有特定的属性,根据其自身线性及中介性贯穿于廊空间的构建之中。线性的特性让廊空间自身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线性特性决定了该空间建造的交通功能,并赋予其基础的性能[2]。廊空间的连续性和方向性是线性形态所赋予的,廊空间不仅可以引导交通流线,还可以引导其他方向视线,呈现出视觉空间延伸。
廊空间根据其空间属性通常分成4种不同的空间类型:通廊空间、边廊空间、连廊空间和回廊空间。
(1)通廊空间。通廊空间是在街道发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通廊空间自身各类功能属性具有一定专门化性质,空间等级区分非常明显,设计通廊空间时,一般将使用程度较高、空间联系密切的空间设计在廊空间的一端或两端,这样将廊空间围合成为一个相对封闭式的走道,该走道的构建给建筑空间内部的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并承担交通动线的重要功能。
(2)边廊空间。边廊空间主要是指建筑物一端边缘的空间,因为边廊空间的位置与众不同,所以边廊空间也是从建筑内部到建筑外部的一个连接的介质,因此边廊空间是把一侧空间向外敞开,同时也可以与外部空间交流互动。边廊空间因其特征、形式与其他廊空间有所不同,分为挑檐式和骑楼式两种不同的形式。
(3)连廊空间。连廊实际是一到两个空间之间连接的廊空间。连廊空间主要功能是将一个建筑物和另一个建筑物在功能上实现相互连接,并且在外观上达到一致,可以起到组织外部空间的作用。
(4)回廊空间。回廊空间是指在外部建筑中类似中厅、庭院等开放空间,形式是环形的廊空间,由于廊平面闭合之后表现为“回”字形,就被称为回廊空间[3]。
作为两个建筑内部空间的连接空间,廊空间的功能是兼顾两个空间属性最大化,融合两个主体空间之间的对立部分,实现两者空间属性和谐一致,从而使每个独立空间在相互作用中始终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特性,达到空间属性的平衡[4]。廊的特征是从其空间性质衍生而来。廊空间的指导性功能、动态功能和历时性是由线性空间所决定,廊空间的过渡性和边界性受中间空间部分影响。廊空间视觉特征体现为对齐,双重性包含廊空间的诸多特征,“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而空间的连续性、方向、运动和长度方向的增长都是由线性形式所产生[5]。在建筑中介空间中,廊的线性空间体现了建筑物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双重性特性是在空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作用。
廊空间最开始形成原因是基于人群的空间浏览及行走需求,这也是廊空间存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所在[6]。是人的行走动态赋予了廊空间存在的意义。当人们走过廊空间,由于游客位置的转换以致于空间场景随之发生改变,在对比不同类型场景交替的过程中,实现游客对于新的环境体验与认知感受。因此,从本质上看,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实际感受并以此验证廊空间的空间特点及性质。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论述空间形式中提到:“灰色空间不能是周围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半开放的”。同时强调相较于一些园林景观、公共区域,或者公园等开放场所,人们可以进入而不是必须经过,它可以不依附任何外部事物所存在的一种形式[7]。与交通的紧密联系,成为“人流途经必不可少的地方”,这也是廊空间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线形是廊空间最基本的视觉特征。线性形式是廊空间主要视觉呈现形式。廊空间的形式基本是空间对应关系,即空间特征。线性空间形态是表示空间的长度大于空间的宽度,同时还有延伸发展趋势。长度与宽度的比例越是明显,其特性就越明显[8]。廊空间的设计手法与人群的移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看出廊空间中的基本形态是线性空间的主要形成原因。
廊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交通便利,廊实际上是交通联系的空间。廊的其他功能也是在交通连接功能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廊空间设计需重点考虑交通联系功能。作为廊空间重要的性能,除此以外的其他功能都以此为基础而产生作用[9]。
组织空间功能是建筑和环境总体设计要求的体现。由于其引导和过渡的空间,廊空间在组织路径的同时结合空间组织的三维特征。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过渡,多元空间的有序组织是廊空间组织空间的基本出发点[10]。组织空间功能本质上是廊空间交通连接性能的一种延伸,是建筑和环境总体设计要求的体现。由于其引导和过渡的空间特征,廊空间在组织路径的同时结合了空间组织的特点。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过渡,多元空间的有序组织是廊空间组织空间的基本出发点[11]。
王家坝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56″~115°55′30″、北纬32°25′34″~32°37′49″,依托濛河分洪道为主体,大堤以南北为界,西起岗头,东至曹台退水闸,东西全长共计40.05 km,规划总面积7054.47 hm2。
王家坝湿地公园地理位置处于北亚热带的北侧,暖温带的南部,气候特征呈现暖温带向北亚热带交接的过渡带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湿地公园内现有维管束植物88科308种(蕨类植物2科2种;裸子植物3科5种;被子植物71科301种),藻类植物5科5种。植被类型以落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杞柳、主要树种有杞柳、楝树、梓树、椿树等;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区内植被可划分为阔叶林湿地植物型组、草丛湿地植物型组和浅水植物湿地植物型组,区内现有阔叶林湿地植物型组1个、草丛湿地植物型组4个和浅水植物湿地植物型组5个。主要植物群系类型由一年蓬群系、狗牙根群系、杨树群系、小蓟群系、母菊群系、水花生群系等组成。
湿地公园的廊空间设计采用仿古形式的曲长廊,曲长廊多楹逦曲折,部分转折向外,组成大小,形式各不相同的空间,其中栽有花木叠有山石,使公园景观更加具有层次变化,廊空间结合周边湿地公园水系,延伸湿地肌理,创造景观趣味性。同时也能有效连接建筑之间的空间,廊作为一种线形的游览建筑,在湿地公园中既可联系建筑与景点,又可以划分空间或通过曲折变化让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功能上作为公园内的人流主道,同时又是湿地公园内重要的景观元素,增强南北自然地形地块之间的联系,顺应公园内地势的自然走向。公园内的交通联系通过廊空间得到很好解决,并使公园湿地景观与肌理在视觉上得到有效延伸和延续。湿地公园廊空间景观设计平面图见图1。
图1 廊空间景观设计平面(比例尺1∶500)
(1)廊空间动线设计。廊空间的动线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游客游览景区的体验感[12]。设计动线时,尽量做到动线设计不易被游客察觉,结合公园地形和整体景观规划方案,廊空间动线设计拟采用半环绕式,让游客的视野能够更开阔,随着行走距离的变化,视野内公园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整个廊动线是围绕宣教区与服务管理区所设计,目的是有效连接湿地公园与王家坝闸,增强两者之间的空间联系,方便游客无论在廊空间中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轻松到达游览位置。
湿地公园廊空间的动线设计重点是增加蓄洪风景区景观元素趣味性,提升游客在湿地公园内的游览体验感,将蓄洪区风景区打造得更有吸引力,在原有地形和景观元素基础上保持其独特性,以期给游客留下更美好的游玩印象。
强调安全性与通达性。公园廊空间两侧分别为蓄洪区风景区和王家坝闸道景观,所以廊空间的安全性和通达性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通过廊空间的引导功能,使游客能够便捷到达蓄洪区风景区和王家坝闸道进行参观游览。当游客人流量较大时,通过设计的侧向出口,发挥廊空间的分散功能,分流部分人流,避免人流在廊空间过于集中。场地周边水系发达,同时结合水系特征及廊道节点,将廊道地形整理为微地形,通过微地形将廊道空间形成高低错落的文化体验空间,游客行走于廊内,伴随廊空间曲折变换,游览路线也随之形成延伸,通过增设景观节点和变化位置,空间中引导游客逐渐步入佳境,达到动静结合、景随人动的观景效果。使游客在湿地公园绿影萍踪间体验皖北文化及休闲体验之旅。廊空间引导与分散功能分析见图2。
图2 引导与分散
(2)融入历史人文元素。廊空间设计可以结合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厚重,代表性文化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将皖北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提取,演绎形成场景空间,把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整合到公园廊空间设计中,并将其作为设计符号在廊空间中予以展示。提升廊空间的文化内涵,让廊空间的视觉元素更加丰富。使游客在步行经过廊空间的同时,感受皖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将湿地公园廊空间打造为集文化、生态、休闲一体的文化空间。
(3)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景观空间的设计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更大,人们越来越渴望在户外公园空间中得到精神放松,廊空间设计根据当地居民聚居、生活的风俗习惯,组织人性化廊道空间[13]。廊空间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爱好的人,不同的空间要求和精神需求。廊空间设计效果见图3。
图3 廊空间设计效果
(4)新型材料与工艺运用。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建筑廊的材料使用相对单一,主要以砖、石、木等为主[14]。传统廊建造一般以石为基,以木为构架,以瓦片覆盖,再以漆料为装饰,随着工艺与材料的不断更新,将新型材料应用于湿地公园廊空间建造中,新的工艺技术可以使结构更加稳固,造型更具有变化[15]。在湿地公园廊空间建造中,尝试打破顶界面的沉重、封闭与连续。顶界面可以大面积或全部采用透光材料,使顶界面不再采用完全封闭的形式,廊空间光线更加充足,也不失遮蔽的基本功能。廊空间设计材料及工艺效果见图4。
图4 廊空间设计效果
(5)融入时代特征和王家坝精神。时代特征和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所独有的特点表现,时代特征和精神虽然是通过概括提炼出的抽象元素的表达,但它是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区域,在湿地公园廊空间设计中,尤其要将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王家坝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予以提取和充分展示,并将提炼的元素符号在廊空间两侧立面进行展示,使游客在游览和欣赏湿地公园美景的同时,更能够直观感受到王家坝精神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精神感染力,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及其内涵。廊空间整体鸟瞰见图5。
图5 廊空间设计鸟瞰效果
以廊元素为切入点,梳理廊空间的概念及基本类型,打破常规设计中对廊空间的设计局限,结合廊空间在湿地公园中的设计表现与应用,系统分析廊空间在湿地公园中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廊的空间特性,提出设计构思中突破空间限制、创新空间界面形式、并结合其本质在形式创新中进一步探寻精神实质,充分融入时代特征与精神等途径,展现廊空间的人文特点与价值。
结合王家坝湿地公园场地现状,赋予不同空间各自功能与情境,展现特色鲜明、承载皖北地域文化的王家坝湿地公园廊空间景观。为湿地公园中廊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