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旭,马瑞珩, 朱 爽, 黄馨瑶, 戴 晶, 司方洁, 程人佳, 吴青芮, 王梦军
北部战区总医院 急诊医学科,辽宁 沈阳 110016
严寒是威胁寒区士兵训练作业及生存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1]。 士兵在低温、极低温环境下进行野外实战化训练或军事作业极易发生冷损伤,甚至造成非战斗减员[2]。 新时期我军装备大幅度革新,作战和任务形式有所变化,实战化训法、练法不断深入,防寒装备器材不断丰富,冷损伤救治方法和药材也在不断完善[3-4]。 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我国寒区部队士兵在低温、极低温环境下冷损伤的发生情况,为科学制定寒区军事训练冷损伤预警指标体系及冷损伤防治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吉林省临江市、长白县、抚松县及内蒙古赤峰市共四个调研点进行调研,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2 476 名士兵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1.0 ±2.3)岁。
1.2 调查方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冷损伤相关内容的文献,总结冷损伤可能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并通过专家咨询制成调查问卷。 分别走访我国寒区代表性的基层部队进行调查问卷填写及问询工作。 调查前对部队士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的详细讲解及说明,阐述本次调查的意义。 取得知情同意后,进行现场填写,收集全部问卷后汇总。
1.3 观察指标 分析士兵的一般情况、军事训练相关因素。 采用简易营养评估量表对士兵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近3 个月的体质量、食欲、应激或急性病、体质量指数、活动能力、神经精神疾病6 项,量表总分为14 分,评分≥11 分为营养状况良好,评分<11 分为营养不良[5]。 健康状况通过士兵主观自评,将回答“很好”“好”归为“健康”状态,将“一般”归为“亚健康”状态,将“不好”“很不好”归为“不健康”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476 名士兵中有660 名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冷损伤,冷损伤发生率为26.65%(660/2 476)。 按是否发生冷损伤将士兵分为冷损伤组(n =660)与无冷损伤组(n =1 816)。
2.1 士兵一般情况与冷损伤相关性分析 士兵一般情况中的过敏史、文化程度、年龄、兵龄、入伍前居住地、适应寒区温度时间、健康情况、营养状况、入伍前睡眠时间、入伍后睡眠时间与冷损伤相关(P<0.05)。 见表1。
表1 士兵一般情况与冷损伤相关性分析(±s)
表1 士兵一般情况与冷损伤相关性分析(±s)
项目 冷损伤组(n =660) 无冷损伤组(n =1 816) t/χ2 值 P 值心率/次·min-170.96 ±8.58 71.54 ±8.49 -1.507 0.132体质量指数/kg·m-222.11 ±1.65 22.03 ±1.54 1.108 0.268身高/cm 174.33 ±5.47 174.21 ±5.58 0.512 0.608过敏史/例(百分率/%) 是 99(15.0) 166(9.1) 16.348 0.000否561(85.0) 1 650(90.9)初中以下 0(0) 10(0.6)初中 19(2.9) 37(2.0)文化程度/例(百分率/%) 中专/高中 494(74.8) 1 429(78.7) 11.588 0.021本科 144(21.8) 3 33(18.3)研究生以上 3(0.5) 7(0.4)≤18 岁 1(0.2) 5(0.3)年龄/例(百分率/%) 18 ~25 岁 484(73.3) 1 462(80.5) 15.167 0.001≥25 岁 175(26.5) 349(19.2)<2 年 304(46.1) 824(45.4)2 ~5 年 126(19.1) 554(30.5)兵龄/例(百分率/%) 5 ~8 年 104(15.8) 222(12.2) 46.342 0.000 8 ~11 年 64(9.7) 114(6.3)>11 年 62(9.3) 102(5.6)东部战区 159(24.1) 515(28.4)入伍前居住地/例(百分率/%) 中部战区 136(20.6) 445(24.5) 13.530 0.004西部战区 129(19.5) 283(15.6)北部战区 236(35.8) 573(31.5)<3 个月 367(55.6) 1 269(69.9)适应寒区温度时间/例(百分率/%) 3 ~6 个月 84(12.7) 193(10.6) 46.768 0.000>6 个月 209(31.7) 354(19.5)
续表1
2.2 士兵军事训练相关因素与冷损伤相关性分析 士兵参与军事训练中的调查地点户外暴露时间、训练后体温、低温耐受力、室外温度、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基础体能训练、是否戴防寒帽、是否穿防寒大衣、训练前是否热身、训练后是否饮热饮及是否穿护腿服均与冷损伤发生相关(P<0.05)。 见表2。
表2 士兵军事训练相关因素与冷损伤相关性分析/例(百分率/%)
续表2
本研究调研时选取地点气温在- 30℃ ~-26℃,最低气温曾到达-44℃,平均风力可达6 级以上,偏北风为主,冬季常伴有强寒潮及暴雪天气。调查结果显示,士兵冷损伤发生率为26.65%,赤峰市士兵冷损伤占比较高,但总体冷损伤发生率较既往研究[6]明显下降,考虑原因为新时期我军装备大幅度革新,各部队进一步加强了士兵冷习服训练及科普宣教等有关,进而大幅度降低了我军寒区冷损伤的发生率。 虽然,冷损伤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在寒区低温、极低温环境下士兵的冷损伤仍大部分存在,且易在春季造成皮肤瘙痒、疼痛、易复发等,给士兵带来较大困扰。 本研究分析士兵的一般情况与冷损伤发生的相关性发现,过敏史与冷损伤发生有相关性,考虑有出现寒冷性荨麻疹[7]的可能,当皮肤遇到寒冷的物体,在接触部位形成瘙痒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多与个人体质有关,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发病率较高,与柳云恩等[8]调查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发现,士兵入伍后的睡眠时间与冷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 有研究报道,初进寒区对新兵的睡眠无显著影响,而随着进驻时间增加,老兵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可能与长期驻守寒区产生的躯体化症状有关[9]。 在调查问询中获悉士兵需在夜间轮班站岗,且时间不固定,站岗后躯体从一个环境至另一环境时不能及时适应,也造成了严重的睡眠障碍。 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因素,笔者分析睡眠不足、机体免疫力下降是影响睡眠与冷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士兵的文化程度、年龄、兵龄、入伍前居住地、适应寒区温度时间、健康情况、营养状况这几项因素与冷损伤发生相关,与国外相关文献[10-13]调查结果一致。 因此,针对寒区的特殊情况,寒区作战部队选拔新兵及军事训练时可参考以上可能造成冷损伤的相关因素,从预防到培训再到训练装备改进等多方面降低寒区士兵冷损伤的发生。
冷损伤的发生与环境低温、大风、潮湿和着装不当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寒区部队士兵冬季户外值勤、训练、作战和救灾等情况[14]。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士兵参与军事训练中的户外暴露时间、训练后体温、低温耐受力、室外温度、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基础体能训练、是否戴防寒帽、是否穿防寒大衣、训练前是否热身、训练后是否饮热饮及是否穿护腿服均与冷损伤发生相关。 分析相关因素,主要影响冷损伤发生的是环境因素,其次是士兵在训练中的着装及机体相关因素等。 据问询获悉,训练中士兵1 h 内出现冷感觉的概率较低,随着训练时间及强度的增加,身体出现体能下降、出汗等现象,再加之风力的影响,躯体常出现冷感甚至寒战。 国外研究报道,建议改进军事训练装备,增加多层制服和改进防水及更大隔热靴,纳入Gor-Tex 层和聚丙烯内衣,将聚酯纤维抓绒服装添加到扩展寒冷天气服装系统和模块化睡眠系统中[15]。 在军事训练中,某些训练项目为达到精确标准,不能佩戴相应的防寒保护措施,因预防不当极易造成机体局部冷损伤。 对于这些训练项目,在极寒的环境下多地部队使用训练大棚进行训练,且在训练前做好热身活动,训练后机体局部可迅速复温,在增加训练标准性的基础上减少冷损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士兵机体的一般情况及军事训练中的多种因素与冷损伤的发生相关。 建议定期对寒区部队士兵进行防寒知识培训,以提高寒区部队士兵的防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