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誉,王心茹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随着李克强总理于 2015 年初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国家发布多个“互联网+”发展规划以来,“互联网+”一词一跃而红[1]。图书资料的数据管理是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从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及信息化发展史来看,几乎每一项新的服务理念、信息技术或服务模式的兴起,都能引起图书馆领域的极大关注并推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升级[2]。现代图书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纸质资料管理,图书馆需要从图书资料收集以及整理等多个角度入手,做好图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不可局限于单纯的图书管理,还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化分析,了解图书资料的应用方向,这样才能够保障各项决策更加准确、图书馆运行过程中资料得到综合化管理。而现代互联网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图书馆“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图书馆”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并创造出的一种以用户为导向的、新的图书馆发展生态[3]。
现在图书馆管理是需要打破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局限,进一步促进特色馆藏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建立优质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使知识信息之间能够形成广泛的流通。例如目前大多数图书馆所保留的特色文献以纸质的内容为主,纸质文献最大的缺点在于易损坏,除此之外纸质文献通常只有一份,即使通过复印方式进行拷贝,但总体数量不会太多,这也就导致文献信息的传播价值受到影响,图书资源利用率降低。所以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管理时,需要尽量在图书馆内建立对应的图书资料库以及知识网络强化资料的共享力度,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管理体系,进而促进文献信息能够实时共享[4]。
信息资源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其中的图书资料管理内容整体较为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图书馆管理员高度重视。图书馆管理员在进行管理时[5],图书馆内部的图书资料管理质量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后,各种出版物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想要根据主要读者的需求针对性地收集图书资料,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需要意识到这一关键点,并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通过合理的综合性管理,使我国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质量得到提升[6]。
图书资料标准以及规范建设对于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来说极为重要,而其中本身涉及的内容较多[7],包含电子信息归档以及电子图书资料整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了保障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质量,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基于 “互联网+”背景理念来对图书资料管理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规范,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接受精细化的验收和管理,包括图书资料的扫描、识别以及注册和查询等工作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变以及信息化管理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时,图书馆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馆资料化管理的质量。为达到良好的管理质量,需要针对人才队伍的素质进行优化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图书馆的运营质量,使图书馆的综合管理效果得到提升[8]。
知识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大数据网络则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储存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识属性,其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内容[9]。而在进行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时,选择“互联网+”开展图书资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使资料得到合理的利用,帮助读者了解文献中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转变的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提高知识的扩散率和使用率。
图书资料在进行管理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并且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图书资料的覆盖面极为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图书资料的分析和综合管理不仅仅是对资料的保管和利用,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图书资料的价值并进行有效的价值实现,这样能够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创新,而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凭借专业知识做好资料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资料的管理质量。“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有助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质量得到提升,有助于改善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隐性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一种理论性的隐性知识,还包括某些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经验以及涉及诸多无形元素的知识体系[10]。例如,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所包含的自身信念和观点,甚至是自身的直觉,难以通过理论进行描述的这类知识都可以被归类为隐性知识。而相较于显性知识来说,隐性知识在进行传播时由于难以进行理论化的转变,所以传播难度更大。例如,在某一图书资料中所包含的一张照片,这一照片的内容如果单纯地想要转变为显性知识,可能就需要从描述年代和描述事件等多个方向入手。但这样的内容再进行处理和转化时,不仅涉及极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包括十分复杂的语言转换内容。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够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其中的历史规律,而这也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转变和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
图书资料统计和整理是图书资料管理中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环,而资料的合理利用是保障图书资料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目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利用图书资料的综合意识相对薄弱,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更加重视的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整体较为被动,并没有形成综合化的管理体系,缺乏在工作时为客户服务的思想。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在大众社会环境中,对于图书资料的利用意识不足,对资料管理不够重视。大多数人对图书资料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利用效率较低,对于图书资料的使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11]。
图书馆的开发宽度指的是在图书馆内所有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向。在图书馆中的各种隐性知识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图书资料和编写,例如传统图书的深层次开发,也就是图书资料的边缘,是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进行图书资料综合管理时由于不同资料和图书内容较为复杂,甚至有部分知识较为晦涩,需要对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也就导致图书馆的编研工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多研究人员投入工作中,以保障管理质量。
图书资料开发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尤其是在进行图书资料的编纂和二次创作时,如果缺乏对“互联网+”背景的挖掘,就无法最大限度用好图书资料,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才能够保障资料的合理利用。而研究人员也需要对图书资料的管理质量进行进一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全面且系统的知识成果。
笔者所在的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上线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系统”LSP,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其架构,如图1所示。
相比于传统的LIS管理系统,LSP体系结构有以下7个特点。(1)多种资源管理系统高度集成:利用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开放链接服务系统和数字化机构仓储系统,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以及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2)支持新的元数据描述标准:支持MARC,DCTERMS,RDA,DC等多种元数据标准。支持关联数据,通过万物互联把相关数据连接起来,帮助图书馆进一步实现资源挖掘服务,实现数据融合与语义检索服务、实现跨机构关联数据的开放与复用,以及分布异构系统的关联访问。(3)多终端平台运行:通过前后端分离技术,将PC端、手机端、PAD端以及流媒体大屏在底层打通进行服务操作。(4)统一的元数据中心:提供大数据支持服务,帮助馆员实现自动编目,实现资源调配、资产管理和读者服务的统一。(5)支持云部署和本地部署:架构于云系统环境上,便于系统信息的维护、存储、备份等,还可实现馆际合作、资源共享等;并提供基于海量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和馆藏分析,以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和馆藏资源质量。(6)推动读者主导型服务:在Web2.0及网络社交平台的基础上,推动读者驱动采访(PDA)、读者参与资源描述、读者生成内容等,实现读者广泛参与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7)统计分析及馆务决策:通过实时的数据支持馆务日常决策,包括采购数据分析、编目分析、电子资源使用分析和读者行为分析。
图1 LSP系统架构
LSP支持云服务中心部署,降低了维护成本,可实现全资源管理,且管理数据规范、高效,有效解决了以往LIS模块化管理系统中彼此数据不相关联、废数据过多的问题。当前疫情防控已处于常态化阶段,南京大学实行了公共场所人员严格管理,图书馆也利用LSP与门禁系统的互联实现了对馆内读者人数的实时掌控和限流,减轻了防控人员的工作量。自助借还、打印等服务设备和全自动盘点机器人在LSP系统的管理下也可以更好地嵌入图书馆的日常运营中。
相关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时,需要了解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图书资料的利用和规划。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图书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并建立完整的管理路径,使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管理目标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符合图书馆的实际状况,并且根据图书馆的管理计划建立长远的发展措施,在图书馆中形成规模化的网络管理体系,尤其是应用现代化的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管理智能图书馆的人员,需要积极学习这类新型的图书资料管理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系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考虑管理工作是否能够与一线部门相融合,保障图书资料能够随时进行调取。并且图书馆信息开发以及利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无用数据,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信息与数据的筛选,将其中的冗余信息排除到数据库之外,否则数据库就有可能储存大量的无用信息,进而影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互联网+”转化也就是将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料进行有效的交融,使图书馆的管理效果得到提升。数字化管理和“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极为复杂,工作人员应当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化的管理分析,保障图书资料的有效利用。例如,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在进行“互联网+”背景模型的转换时,可以将索引以及大数据系统应用于其中。搜索引擎最主要的功能是使读者能够自主通过搜索的方式了解图书的状况,方便进行借阅;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根据读者的喜好为读者推荐各种满足需求的图书,使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在进行文献管理时不能单纯依赖数字化资料,还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所以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尤其是在进行日常的监管和资料调选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面对图书室内的各种工作,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成为相关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强化其工作意识。
除此之外,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时,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考虑现有的队伍,也需要积极增加各种不同学科、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优质人才。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图书资料的管理质量和转换效率得到提升,并且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建立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思维模式,保障电子图书资料在接受管理时,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优化,使图书资料的可调用和实时性得到保障。
大数据管理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图书馆内部图书资料的管理需要相关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理念和结构体系进行不断更新。一方面,需要为这类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大数据的信息培训活动,尤其是需要注重图书馆内部网络技术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另一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的队伍建设,可以从社会上积极引入新型的计算机专业和网络专业的优秀人才,保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单位还可对图书资料管理设备和硬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图书资料“互联网+”建设统一规划,并且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推进,一边建设,一边使用,使图书馆的信息技术逐渐提升。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各个图书馆都需要结合当地或者单位的实际状况,寻求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制定可行的图书资料管理建设实施计划,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尽可能把握多个方向的目标,从而有助于图书资料“互联网+”的建设质量得到提升。
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时,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并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建设需求,了解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和知识传播方式,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图书馆中的资料和信息得到有效的应用,使馆藏中的隐性资料转变为显性资料,为读者提供更为良好的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