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方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453000)
科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指高等院校教育机构除了教育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科研先进研究方向以及科研热点,加大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学科、专业研究成果以及科研项目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操作实践水平,掌握丰富的技能操作要点,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将大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水平,加快获取优异实践成果,满足国家和社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1]
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质主要表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真”是在开展科研项目或者学习阶段,将科研与教学二者相结合,共同培养出规范性、全面性应用型人才,同时遵从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大学生的核心精神;“善”表现在学生内在人文修养蕴含丰富文化,侧重于科教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学生作为发展主体,掌握人才培养需求,彰显人文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美”的出现是由“真”和“善”结合产生的,它遵守科学规律,正常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养,有利于现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展现出二者融合的艺术特征,体会到“美”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2]
在20世纪末,我国部分研究人员对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科研能有效地在教学方面起到指导作用,还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两项活动,教学、科研二者的融合能够在相关机制中产生促进效果。另外,国外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在对研究类教学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从顶层角度来探索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远明认为,科研自身带有育人本质,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大学科研也应当在高等院校落实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从而在科研中加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除此之外,其他相关研究学者同样提出,大学科研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产生积极影响。[3]
首先是运行管理方面。高等院校在开展各专业教育时,可以融入科教知识,设立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管理部门,负责对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做出各方面的工作,比如规划、执行、反馈等。其次是运行主体方面,包含系、教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学生管理部门等,以系、教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作为主体对象。再次是运行过程方面。高等院校应结合当前学生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长期目标,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阶段性任务,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合理安排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最后是运行制度。高等院校可以参考现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规范,比如相关运行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
首先,设立评价机构。外界评价机构主要针对社会主体,其中包含科技协会、教育行政机构和研究所等,加大评价力度,为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进行起到辅助作用。内部评价机构是针对学校、学校内管理部门,例如成立校级、院级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会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合理评价。其次,构建完整评价体系,规划明确评价标准。健全的评价系统由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组合形成。一级标准包含科研成果转化比例、科研与教学融合情况、学生参与比例、创新人才培养进度等;二级标准是基于一级标准情况下进行的逐步细化。最后,制定全面评价机制。该机制主要是参照当前人才发展情况,完善科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明确区分评价主体,制定评价规范和标准,优化评价反馈体系,等等。规范的评价指标有利于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顺利进行,为以后正常开展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明确激励主体。激励主体包含管理工作的教育部门、学校和院系的专门管理机构等。其次,细化激励对象。激励对象主要是指从事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工作的院系、科研团队,还有教师、辅导员等。最后,采用激励形式。物质方面包含奖金、项目费用和补贴等,精神方面包含公开表扬、颁发证书或者职位晋升等。
3.4.1 内部保障机制
内部保障机制主要针对高校内部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学校、院系等都要规划出与当前院系专业相符的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彰显其自身价值,同时制定完整的管理机制,认真做好每一项科教融合相关工作,不断优化其评价机制,利用全面保障措施,助力高校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正常展开。[4]
3.4.2 外部保障机制
外部保障机制的形成需要与教育部门、社会群体和科技企业等相互支持才能进行。比如,当地政府应推出相关政策,在资金方面支持高校科教融合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向其提供人力、物力等条件,彰显出产学研结合的培养创新人才特征,为共同完成科教融合育人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在高等教育事业背景下,科研教学是由科学研究和教学形成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如今,因为科研、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都与职称晋升有着很大关联,导致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时间分配出现极大冲突。科研和教学是一个矛盾体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者像是天平,一旦其中一端出现不均衡现象,便很容易阻碍教师发展,间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基于此,首先,高校应加大科教融合力度,不断创新和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大学教育持续进步。其次,高校应有效制定完整的激励制度、职称考评制度,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科研兴趣,完成自身基础工作职责,充分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这些活动,高校可以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为制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奠定良好基础。最后,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化科研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效率,并培养实践水平和自我创新意识。因此,科教融合的实施可以加强大学课程大规模改革,推动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且以创新为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创新学习环境。
科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领域倡导运用的新型核心教育理念,也是现代高质量大学办学的根本。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内容逐渐从科教分离转变成科教融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常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包含科教分离,主要原因在于:科教融合只重视实施效果,没有投入过多的内在关注,比如理念、思想等方面,无法将丰富的科研资源应用到人才培养机制中,也未曾遵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标准,完善办学观念,很难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开展科教融合基础上,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内涵,了解二者之间的根本关系,同时对这种教学理念实行大力推广,不断优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5]
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科技教育和世界发达国家有所差距的根本原因。同时,在当前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就业问题越发明显,给国家经济造成很大影响。首先,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多,导致很多企业在用人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用人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导向往往不同,企业对创新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素养并无太大关联。其次,一般大学生之所以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是因为自身能力素养,而“有业不就”,是心态和世界观的问题,但根本原因仍然是教育落实不到位。
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思政工作等方面不完整,或者与现代社会人才需求脱离。对于这种现象,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要制定“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社会协助”的培养机制,强化自身和企业之间的互助关系,推动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安排高校、企业、社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各司其职,做好自身分内工作。另外,基础理论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操作训练由企业负责,而科学研究活动范围由创新研发团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通过实习来不断积累就业经验,为后期正式开展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如今,知识情境教学模式正在由传统规律性教学转变成特定组织问题教学,充分体现出情境知识特征。具体来说,产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预期目标需求,必须借助应用型大学知识创新解决现代应用情境,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关键问题。因此,高校应根据问题采取研究性教学。首先,教师应认真规划教学方案,并且将科研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其次,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彰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成为创新技能训练的主体,可以大幅度增强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深受影响。高校应加大科教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深入研究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了解其本质、内涵和特征。但是就实施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依旧处于起步状态,还需不断借鉴国内外成功教育案例,根据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环境和特征,加强改革力度,从而为科教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