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败血症一例

2022-08-24 03:03许丽霞黄剑芳刘集鸿
海南医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败血症乙型肝炎入院

许丽霞,黄剑芳,刘集鸿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惠州 516001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原菌,霍乱弧菌的血清群已知的就已超过了200种,其中血清群O1、O139等都会导致被感染的群体出现致死性腹泻-霍乱,二者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过流行,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相比之下,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non-O1/non-O139 vibrio cholerae,NOVC)虽然同样会导致被感染者出现水样性腹泻,但是它们所诱发的病症要比典型性霍乱症状更轻,且临床病症多与肠道外感染有关联,如创口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医学研究发现,肝脏类疾病如乙型肝炎、肝硬化等均有可能诱发NOVC感染,且临床上有病情严重的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液被检出过NOVC[2]。我院近年来收治一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败血症患者,本文对其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综合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腹胀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20年6月17日就诊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8年,1年前因反复腹胀住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在院外不规范治疗,肝腹水反复出现。临床表现:全腹胀痛不适,伴有排黄色烂便10余次,每次量不多,有里急后重感,有尿黄,尿量少,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身目黄染,无排黑便、血便,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乏力、纳差及厌油,无发热等不适。入院体检:心率(P)103次/min,血压(BP)135/51 mmHg(1 mmHg=0.133 kPa)。肝病面容,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可见蜘蛛痣及肝掌。心肺听诊无特殊。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稍紧,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及,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2020年5月11日惠州市中医医院上腹CT符合肝硬化改变;食道贲门、胃底及胃周小弯侧静脉曲张,腹水,胆囊小结石。入院第2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30×109/L,血小板计数71×109/L。综合生化:谷草转氨酶56 U/L,碱性磷酸酶199 U/L,γ9谷氨酰转肽酶61 U/L,胆碱酯酶1 940 U/L,腺苷脱氨酶34 U/L,总胆汁酸75.9μmol/L,总胆红素21.0μmol/L,直接胆红素13.0μmol/L,白蛋白18.3 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2 mmol/L,载脂蛋白-B 0.50 g/L,球蛋白40.7 g/L,白蛋白/球蛋白0.4,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58 U/L,钾3.30 mmol/L、总钙1.88 mmol/L、前白蛋白0.05 g/L、谷草/谷丙转氨酶比值1.56,载脂蛋白A 0.99 g/L,总蛋白59.0 g/L;糖类抗原测定:糖类抗原19~9 81.2 U/mL、糖类抗原125 333.0 U/mL;胸腹水常规+生化4项:白细胞计数185.0 U/m6/L、葡萄糖10.0 mmol/L;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诊断:肝硬化(乙型肝炎,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胆囊结石、低蛋白血症。

入院后加强利尿消肿、输白蛋白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护肝、护胃,继续予恩替卡韦抗病毒、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并于入院第2天留置腹腔引流管放腹水治疗,患者于入院第6天出现畏寒、高热,予完善血培养检查(图1),并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入院第7天血培养提示霍乱弧菌,报疫,并予单间隔离。标本送惠州市疾控中心进一步鉴定为NOVC。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其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等敏感,非多重耐药菌。患者确诊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败血症,对目前使用抗生素敏感,遂继续予抗感染等治疗。大便培养未检测出霍乱弧菌。入院第8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维持治疗2周后停用抗菌药物;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发热,于入院后第18天出院。

图1 血培养菌落涂片

2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人类是自然环境中霍乱弧菌唯一的易感群体,经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渠道,人如果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摄入了被污染的食物,均有可能被感染。从治疗情况来看,霍乱患者最容易出现的典型症状为致死性腹泻,导致患者群体出现腹泻的致病菌以O1、O139群霍乱弧菌为主,除此之外,有少量的患者也会出现肠道外感染。

相比之下,NOVC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就比较轻微,但是如果症状拖延时间过久或临床治疗方法不得当,则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肠道外感染,甚至有可能加大患者出现败血症、伤口感染的风险。科学研究发现,肝胆性疾病、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等问题都是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甚至有学者指出,严重的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等都是导致NOVC患者发生血液感染的主要因素。从万方数据库可检索到的9篇NOVC诱发血流感染的文献中分析,在14例病例中,有12例NOVC患者都患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等肝脏疾病。有相关研究团队认为,合并性肝脏疾病患者对外界病菌的抵抗力较差,且患者有可能出现动静脉分流的现象,若细菌进入到了患者的血液中,就很有可能诱发败血症[3-4]。还有些研究学者认为,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铁蛋白含量都比较高,而铁蛋白恰好是弧菌属进行新陈代谢的必备物质[5]。

大量临床数据均提示,NOVC败血症的高发与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及水源都有直接的联系。另外,季节也是影响感染的重要因素,比如夏秋两季就要比春冬两季更有利于弧菌的繁殖,因此夏秋两季是NOVC的高发期。从14例患者的病理报道来看,14例患者均有发热迹象,其中有6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1例患者有呕吐。而海外研究学者分析了亚洲NOVC患者的病例,发现发热症状是亚洲患者中的常见病症。这一结果说明NOVC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及人种差异。在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卫生环境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几乎每年都会爆发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在很多地区NOVC的发病率甚至已经远远高于了O1/O139群,影响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建设成效[6]。

O1、O139群霍乱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是霍乱毒素(CT)和毒素共调菌毛(TCP),而跟O1、O139不同的是,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通常都缺乏了CT与TCP,但是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含有TCP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株则比不含有TCP的菌株更具备感染性[7-9]。长期以来,临床上都用抗生素治疗患者的腹泻症状,从治疗整体情况来看,只要应用了合理的抗生素药物将有效降低患者腹泻的持续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霍乱弧菌都出现了明显的耐药性,这也是目前医学领域中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10-11]。

针对出现了合并肝病的NOVC患者,除了要为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外,还应该为其实施对症治疗,尽快稳定患者的病情,减少肝病对患者的影响,如本例患者就接受了利尿消肿、输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护肝、护胃等对症治疗,并于入院第2天留置腹腔引流管放腹水治疗,结果患者从入院第6天开始就出现畏寒、高热等症状,临床在其入院第7天时实施了血培养,而培养结果提示为霍乱弧菌,立即对患者进行了单间隔离处理。同时将临床标本送惠州市疾控中心进一步鉴定,鉴定结果确为NOVC。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其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等敏感,非多重耐药菌。患者确诊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败血症,对目前使用抗生素敏感,遂继续予抗感染等治疗。在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未再出现发热迹象,连续住院18 d后便顺利出院。以上结果说明对症治疗、血液培养的重要性,凡是出现异常高热、腹泻等问题的肝脏疾病患者都要警惕NOVC败血症的可能性,并当机立断对患者作出妥善处理,尽快控制患者病情,实施药敏试验,为患者配置敏感性较强的抗生素药物。

总之,对罹患肝病的患者群体而言,NOVC败血症都有致命风险,病死率为10%~65%,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摄入了污染的水源及食物后出现了严重发热、腹泻问题的肝脏疾病患者实施密切的监测及系统治疗[12-13]。因为此类患者出现NOVC败血症的概率相对更高,但是考虑到临床治疗无法及时准确患者的感染途径,同时NOVC患者的临床症状也缺乏相应的特异性,故而必须对NOVC患者实施病原体检测,尽快对血液标本进行细菌检测,以便了解导致患者患病的致病菌,避免出现漏诊或误诊等问题[14-15]。虽然NOVC对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抗菌药物都有其敏感性,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是要警惕耐药性,用药必须做到谨慎,最好结合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来为患者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败血症乙型肝炎入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痈疽合脓毒败血症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