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玖明,张爱平,李智山,杨 燕,赵建忠
(1.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北 襄阳 441021;2.襄阳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湖北 襄阳 441021)
霍乱弧菌是导致急性霍乱性腹泻的病原体,其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导致大流行的主要血清群[1]。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一般为散发病例,主要引起轻、中度腹泻,血流感染较为少见。2012年5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1例重症肝炎并发败血症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出1株疑似霍乱弧菌,对该菌株进行了生化、血清学分型及16S rRNA种属鉴定,并就该病例进行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1.1 病例 患者,男,56岁,重症肝炎伴肝硬化腹水,因腹胀伴发热4 d入院,无腹泻。入院后即采集血液标本、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粪便中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及真菌;血液中分离出疑似霍乱弧菌。之后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联系患者,询问病史,患者自述因肝硬化腹水,平时低盐饮食,在发病前一天曾瞒着家人食用自腌咸菜,遂对剩余咸菜进行取样,亦分离出疑似霍乱弧菌。
1.1.2 菌株 O1群、O139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杭州天润生物制品);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本室保存;BacT/Alert 3D 240全自动血培养仪(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MicroScan Walk-Away 40(德国西门子)、碱性蛋白胨水(杭州天和公司)。试验菌株为患者血液及咸菜中分离的2株疑似霍乱弧菌。
1.2.1 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 将分离到的2株不同来源菌株分别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37℃培养18~24 h,按照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操作程序用接种针取单个菌落于接种水中,采用NC50复合板上机检测。
1.2.2 血清鉴定 使用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分别对2株不同来源菌株做玻片凝集鉴定,同时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1.2.3 16S rRNA鉴定 试验菌株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37℃培养20 h,吸取1 mL菌液,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制备模板,-20℃冰箱保存备用。16S rRNA的PCR产物利用引物进行双向测序,所得结果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已有序列进行比对。
2株不同来源菌株经MicroScan WalkAway 40鉴定仪生化鉴定均为霍乱弧菌,鉴定生物编码相同(60015155),符合率99.99%。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动力实验、氧化酶、制动实验均为阳性。符合典型霍乱弧菌生化特性。2株菌药敏结果一致,见表1。
表1 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Table 1 Susceptibility of non-O1 and non-O139 Vibrio cholerae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玻片凝集结果显示,2株霍乱弧菌对O1群诊断血清及O139群诊断血清均未出现凝集现象,鉴定为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
经对16S rRNA保守基因区进行PCR扩增及扩增后产物测序(见图1)、序列比对分析后,与NCBI数据库中霍乱弧菌相似性可达100%。
根据血培养初步报告选择氨苄西林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细菌培养结果为无细菌生长。
图1 16S rRNA保守基因区扩增产物测序图Fig.1 Sequencing picture of 16S rRNA gene PCR products
依靠细菌的生化反应特征及免疫学特性对细菌进行鉴定是传统的细菌分类方法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细菌分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由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大小适中,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尤其适用于细菌的同源性分析。本研究中,2株不同来源疑似霍乱弧菌通过生化反应及血清学试验鉴定为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16S rRNA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表型结果。2株菌的生化反应特征及药敏谱均表现一致,在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株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对已检测的几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为敏感,但霍乱弧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对细菌的耐药性,而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株正不断增多[2],因此仍应加强监测。
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外感染少见。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几例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2011年Punpanich W[3]报道1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行脾脏切除术后的12岁女孩患者伴发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性败血症;同年国内邓馨等[4]报道1例47岁男性肝硬化患者伴发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性败血症。O1群、O139群霍乱弧菌主要经食物及水源传播,但由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导致败血症的致病途径仍不清楚。在本病例中患者并无腹痛、腹泻,大便黄软、成形,首发表现为突起高热,血液培养检出霍乱弧菌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患者曾食用自制咸菜,并从中也分离出霍乱弧菌,2株霍乱弧菌在生化特性、药敏试验结果及分子生物学上均相同,在传播途径上分析极可能为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其致病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但无一例外,脾切除术后、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均有免疫力低下,易伴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本例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原因也有可能与此有关。
[1]Safa A,Nair GB,Kong RY,et al.Evolution of new variants of Vibrio cholerae O1[J].Trends Microbiol,2010,18(1):46-54.
[2]叶晓敏,卢春.霍乱弧菌群体感应系统影响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0,30(1):80-83.
[3]Punpanich W,Sirikutt P,Waranawat N.Invasive Vibrio cholerae non-O1 non-O139 infection in a thalassemic child[J].J Med Assoc Thai,2011,94 Suppl 3:S226-30.
[4]邓馨,银林,喻华.肝硬化患者血液中检出非O1群霍乱弧菌鉴定检测报告[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