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人。他博涉文史,以儒雅显名;厚谨孝悌,有孝贤之闻;为官廉洁,清操不改,有廉吏之誉。吴隐之所处时代,正值晋朝政局动荡纷乱、官场腐化奢侈之际,他以清者自清的品行,坚守于乱世,赢得朝野嘉许,为后世之表,故《晋书》赞誉吴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
孝贤举名 耿介自立
两晋之际,北方战乱不已,吴隐之的祖先随大批流民南下,寄居于江南丹阳郡的治所建康(今南京市)。六世祖吴质才学通博,历仕曹魏文帝、明帝两朝,官至侍中,爵封列侯。此后,吴氏家族日渐衰落,至其父吴坚时,已经没有什么功名了,因而史书上称吴隐之出身“寒素”。
吴隐之十来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孤儿寡母,生活更加艰难。没过几年,母亲又离开了人间。这对少年吴隐之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贫困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并没有使他屈服和沉沦。没有条件上学,请不起教书先生,便借书自学。由于他勤学好问,博涉文史,20岁左右就已获得儒雅之士的美名。在邻人韩康伯的举荐下,吴隐之一入仕便任辅国功曹等职。韩康伯任吏部尚书时,他被任命为奉朝请、尚书郎。
太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385―388年)间,吴隐之以奉朝请的身份,被卫将军、尚书令谢石提拔为卫将军主簿。在此期间,他除了把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留出一部分维持生活外,其余全都施舍出去,周济贫苦之人。公务之余,他还自己做家务,每天读书、批阅公文到深夜,寒冬腊月,不燃薪炭,更没有皮袄裘袍,只是披着棉被御寒。
后来,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了。与他交情甚厚的将军谢石,深知老朋友崇尚节俭,厌恶奢侈,一定不肯为女儿出嫁准备宴席,便吩咐自己的管家置办了丰盛的宴席,到时送到吴府去,并一再叮嘱管家,这是自己的一片心意。办喜事这天早晨,管家来到吴府,见大门紧闭,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办喜事的样子。管家敲门进入吴府,见到吴隐之,说明来意。吴隐之说:“要说一顿宴席,我虽然不太富裕但还是办得起的。但是,不讲排场和崇尚节约是祖传家风,我不敢破除,况且小女出嫁,本为家事,实在不敢大操大办。万望管家转告谢将军,心意已领,宴席实不敢留。欢迎谢将军来我府中,我这里有薄酒一杯,定当盛情款待。”回到将军府,管家如实禀告了谢石。听罢,谢石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人人都说吴隐之是天下少有的清官,果真名不虚传。”
不久,朝廷迁吴隐之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太守。当时的晋陵,地近京师,东晋在此郡内设置了十几个侨郡和侨县,以安置从北方迁来的侨民。这种南北混杂、纲纪未举的社会状况,对于一方郡守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敛财良机。然而吴隐之从不聚敛财富、骚扰百姓,一直靠着朝廷的俸禄,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当时晋陵的百姓经常看到有位农妇打扮的人,每天从太守家出来上山砍柴,背柴回家后又烧水做饭。开始时,大家都以为是太守家的女仆人,后来才知道这位砍柴妇竟是吴太守的妻子刘氏。
晋陵任满后,吴隐之又回到了京城建康,由中书侍郎一直升到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吴隐之担任的职位越高,越严格要求自己,清廉如故。
酌泉明志 革奢务俭
隆安年间(公元397—401年),晋安帝司马德宗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当时的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天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尤以香料、珠宝而誉满海内外。治所番禺(今广州市)自东汉以来,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来自南洋、印度、斯里兰卡、伊朗等地的商船,一年数至,带来了大量的远方异珍。所以,历来就有“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的说法。难能可贵的是,吴隐之并未因此而丧失清操。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春,吴隐之带着家人南下广州赴任,来到了石门(今广东南海西北)。石门是游览胜地,树木郁郁葱葱,景色秀丽,有一眼清澈见底的泉水,名曰“贪泉”。传说凡是喝过这石门贪泉水的人,即使是廉洁之士也会变得贪财好物。吴隐之闻之,笑着对随从们说:“此无稽之谈,不可信之。”他走到泉旁,用双手捧起清凉的泉水畅饮起来,顿觉甘甜可口,全身凉爽,疲劳尽消。于是他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吴隐之饮水赋诗明志,以示贪泉不贪,发誓和贪官划清界限,铲除心中贪念,破心中之贼。
新来刺史大饮贪泉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番禺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纷纷议论:新刺史肯定又是一个大贪官!谁知吴隐之到任后,越发注意自己的操行。他平时吃饭,不沾酒肉,仅以蔬菜和干鱼佐餐,家人的穿着依旧是往日的衣衫。府内凡前任刺史留下的帐帷、器服等豪华之物,一概撤除,堆放到外面的仓库里。开始,人们以为他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却一如既往。
有些属吏听说新任刺史喜欢吃鱼,就将剔除骨刺的鱼肉悄悄地送到他家里。吴隐之发觉后,不但没有领情,反而将送鱼的人罢了官。长官恪守清操,廉洁俭朴,不图身外之物,从属们自然也不敢过分搜刮、刻薄百姓。素以貪赃渎职闻名的岭南吏治,居然一时大为改观。为此,晋安帝特意下诏褒奖吴隐之:“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享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晋升他为前将军,并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卢循率领东南八郡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广州。吴隐之率领士卒抵抗,他的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经过一百多天的激烈战斗,广州失陷,吴隐之也成了阶下囚。当时东晋朝廷发生了剧变。桓玄野心膨胀,废除晋安帝自立,致使各地的刺史、太守纷纷起兵反对。刘裕纠集了一批北府兵的中下级将领在京口和广陵同时起兵,讨伐桓玄,很快攻入建康。桓玄挟持晋安帝出逃,兵败被杀。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二月,刘裕迎晋安帝回建康复位,并执掌朝政。卢循乘机上表东晋朝廷,自称平南将军,代理广州刺史,又以吴隐之系桓玄同党,请求处死。刘裕因忙于肃清桓氏余党,巩固自己的权力,无暇远顾,遂同意卢循割据岭南的要求,但处斩吴隐之不予批准,并写信让他把吴隐之遣送回京师。吴隐之这才被释放。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五月,吴隐之北归,与南来赴任时一样,仍然是两袖清风。他坐在船内,忽然发现一个包裹并不是上任时所带之物,便向妻子询问缘由。原来,刘夫人在广州节衣缩食,私下买了一斤沉香(一种熏香料),打算带回老家换点钱以补贴生活。吴隐之听后非常生气,随手抄起沉香,扔进了河里。正所谓“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洁身自好 一尘不染
吴隐之回到京师后,全家住在一个狭小的院子里,篱笆墙,茅草房。当时,刘裕正在着手改革东晋的积弊,因此对以廉洁著称的吴隐之十分敬重,见他生活贫困,便送来车、牛,还计划为他建造宅第。对此馈赠,吴隐之则一一婉言谢绝。
不久,吴隐之被朝廷任命为度支部尚书、太常等职。度支部尚书掌握国家财政大权,身为度支部尚书的他,不仅家中生活清贫,且其办公官署也用竹篷当屏风,连坐的毡席都没有。升任中领军后,他继续保持清廉的操守。每月初领到工资后,除留下一家所需的生活费外,其余全部用来接济亲族,结果自己家里反而窘困,常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家里的女人从早到晚纺纱织布,赚些小钱补贴生活。他居家时,总是一件布衣裳,上面还打满了补丁。在《晋书·吴隐之传》中曾这样记载他:“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吴隐之以年老辞官,皇帝下诏优待,授予他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吴隐之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其后人,皆牢记教诲,以清正廉明为传家之宝。吴隐之在东晋为官40余年,自始至终保持廉洁俭朴的操行,黎民百姓为之树碑,官修史书也给他立传。《晋书·吴隐之传》这样写道:“吴隐酌水以厉清,晋代良能,此焉为最。”
古人说:“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清廉”是老百姓对官员最高的褒奖。真正的清廉之士,无论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会坚持清者自清的节操,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东汉末年朝纲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可仍然出了个“一钱太守”刘宠,为人不摆官架子,穿着便衣回家探望生病的母亲。因政绩突出,朝廷征调他入京做官,半路上被几位老者拦住,每人非要送他一百钱表达谢意。刘宠拗不过老人,只好收下每个老人一钱。今天的绍兴市钱清镇留有“一钱太守庙”“一钱亭”等古迹,据说便是当年父老送别刘宠之地。在“一钱亭”楹柱上镌刻着“功在一方,黎民感恩赠百吊;利归百姓,太守留念取一钱”的对联。宋代被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就算做了大官,穿着还是如平民一样朴素。他曾任盛产端砚的端州知州。在离任时,百姓以一块精制好砚相赠,他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
今天,在著名的广州越秀山公园里,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其上不仅刻着“贪泉”两个大字,还附有东晋名臣吴隐之的诗篇。这块石碑原在广州城外石门的一处泉水边,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吴隐之而立的,后来为使更多的人铭记,才被移至于此。吴隐之一生为官清正,尤其是他饮贪泉以自励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杨玲莉,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