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英,马丽华,马晓晖,梁建成
1.山西省汾阳医院超声科,山西汾阳 032200;2.山西省汾阳医院儿童预防保健科,山西汾阳 032200
选取入院实施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应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原液组和泡沫组,原液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7~67岁,平均(42.84±0.06)岁。泡沫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27~68岁,平均(42.79±0.2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经过超声造影及MRI 诊断确诊为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在5.0 cm 以上;患者自愿接受治疗;无语言表达障碍。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者;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者。
仪器、药物:仪器为采用Hitachi-Hi Vision AVIUS 7.5 MHz 探头、Esaot-MyLabTM Class C 超声、并利用配备的穿刺架。
应用药物为聚桂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45)。
治疗方法:术前应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造影、常规超声对其病灶位置进行明确,并对于病灶大小、内部血流情况、直径、高径、宽径进行测量,并针对病灶的体积、面积实施计算,根据病灶体积对于用药剂量实施计算,通常注入原液剂量为病灶体积×30%,单个病灶最大应用剂量不得超过20 mL,单个血管瘤的聚桂醇泡沫混悬液剂量不得超过60 mL。
采用Tessari 法对于泡沫混悬液进行制作,选取2个注射器(20 mL),分别抽取聚桂醇原液与无菌纱布过滤后空气,应采用计算体积获得原液剂量与无菌纱布过滤后空气的比例,最佳原液空气比通常为1:3,可应用三通管实施快速推送产生泡沫。
两组患者均保持左侧卧位,为患者实施常规无菌巾铺设及消毒,超声引导下用18 G PTC 针实施病灶中心穿刺,先将针芯拔出,回抽新鲜血液。泡沫组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血管瘤后,使用双针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一端注射泡沫硬化剂,一端抽吸残血,使泡沫硬化剂在瘤体内充分弥散的同时使血管瘤逐渐萎缩。原液组应实施聚桂醇原液注射,随后应观察硬化剂在肝血管瘤瘤体内的弥散情况,适当进行针芯位置调整,直至药液弥散到整个病灶为注射完毕,压迫穿刺点,压迫时间约为5 min,治疗后应叮嘱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及时观察并实施对症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30 min后再次为患者实施腹部超声检查,观察其是否存在并发症情况。应针对瘤体直径在4 cm 以下者再次实施1次硬化治疗,瘤体直径在4 cm 以上需要实施2~3 次硬化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为6 周。
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瘤体长度、面积、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入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病灶部位超声造影、常规超声检查,并针对瘤体的最大宽径、长径进行测量,计算瘤体面积,并与治疗前对比。肝血管瘤疗效可分为显效:患者体内血管瘤瘤体全部消失,存在正常肝组织;有效:瘤体最大长径减小50%以上,内部回声强弱不均,无明显血流信号;无效:瘤体最大长径、面积未改变。显效率+有效率=治疗有效率。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命题人故意混淆已然与未然,即有意在时间上对选项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从而来迷惑答题者。如《中职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复习指导》(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16年1月第6版)中第106页《漫光的实验》第6小题的C项“目前以漫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变为了现实”,与该文的首段“需要采取简单一些的方法”和尾段“已经考虑运用”等说法相冲突。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后1年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与原液组比较,泡沫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后1年两组瘤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瘤体长度对比[(±s),cm]Table 3 Comparison of tumor length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s),c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瘤体长度对比[(±s),cm]Table 3 Comparison of tumor length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s),cm]
?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后1年两组瘤体面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瘤体面积对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tumor ar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s),cm2]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瘤体面积对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tumor ar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s),cm2]
?
国内研究中针对现阶段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主要为微波治疗、射频疗法、外科手术治疗、血管造影下动脉栓塞治疗及超声引导下瘤内硬化剂注射治疗[11-12]。但传统外科手术具备创伤性较大的特点,因此,应用前景不够理想。近几年,伴随微创治疗技术逐步发展,超声引导下瘤内硬化剂注射治疗为临床重要治疗手段,其具备安全性高、有效性强的特点,相比于传统手术治疗其治疗后并发症相对较少,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患者接受程度较高,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硬化剂注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研究及治疗的热点,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对于不同的注射方式是否能够提升硬化剂注射治疗的疗效,临床报道较少[13-14]。
现阶段,由于本疾病属于肝脏良性肿瘤,许多患者会在心理上对于手术治疗产生抗拒,一般通过定期复查的形式进行疾病控制,导致患者身心受到巨大折磨。
肝血管瘤瘤体与正常肝组织存在明显界限,同时,具备纤维薄膜,瘤体供血一般来自于肝动脉,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龄中均可发生,发病年龄较高的为30~50岁的女性人群[15-17]。肝血管瘤直径在3 cm 以下时不具备临床症状,一般为体检时被发现,不需要实施任何治疗,如直径大于3 cm 会产生不适情况,使患者产生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的风险,潜在危险性较高,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以往临床上针对直径5 cm 以上的血管瘤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手术创伤性较大,具备风险性高的特点,因此,肝血管瘤保守治疗的研究逐步受到临床广泛重视[18-19]。
聚桂醇注射液属于新型硬化剂,能局部注射于病灶,使其产生无菌性炎症,注射后一般在3 周左右会产生密度较高的纤维组织,将静脉腔闭塞,进而有效达到治疗目的。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具备严重出血倾向以及自身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避免穿刺;②注射过程中,患者突然产生剧烈腹痛,应停止进行注射,如停止后腹痛无法有效缓解,需要拔针实施超声腹腔检查;③超声检查过程中如注入血管瘤内的聚桂醇注射液产生周围血管渗漏需要停止注射;④肝表浅部位与肝包膜下的血管瘤无法直接进针,需要超声引导下寻找进针点,并从正常肝组织进入。超声引导下实施聚桂醇穿刺注射治疗具备风险性较低、创伤小的特点,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更有利于临床掌握及操作,能够实施反复多次治疗。
本次对于聚桂醇泡沫注射硬化治疗、聚桂醇原液硬化治疗方法实施对比分析后发现,原液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后1年瘤体长度(5.24±1.93)、(4.94±1.61)、(4.63±1.72)、(4.12±1.15)cm 与泡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后1年原液组瘤体面积(29.24±14.93)、(22.24±11.61)、(18.63±10.75)、(17.55±11.52)cm2与泡沫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徐磊等[20]研究中,原液组治疗后1、3、6个月、治疗后1年瘤体长度(5.22±1.94)、(4.91±1.62)、(4.62±1.73)、(4.17±1.14)cm 与泡沫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治疗后1年原液组瘤体面积(29.22±14.94)、(22.21±11.62)、(18.63±10.72)、(17.52±11.51)cm2与泡沫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肝血管瘤治疗过程中选用不同方式聚桂醇注射治疗的效果均较为理想,治疗安全性较高,但泡沫组在提升硬化效果的同时减少了硬化剂的用量并降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选用双针注射方式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