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笑蕾,时培军,邓琳
日照市中心医院功能检查科,山东日照 276800
近年来随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也相应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与患者冠脉血管长期堵塞、狭窄引起心肌组织供血不足有关。由于心肌梗死疾病对心肌组织造成的影响较大,且与一定的致死率,因此在临床上较受关注[1-2]。疼痛是心肌梗死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发现,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特别是一些高龄患者,其在患病后并无较为明显的前区疼痛症状,据分析与患者长期冠脉缺血导致心肌组织变性、纤维化,并对感觉神经产生影响有关。也有研究提出与高龄患者心排量降低,使得颈动脉窦反射减弱,疼痛敏感度较低有关[3-4]。疼痛症状的不典型表现,进一步降低了患者与医师的危机意识,因此提高临床误诊、漏诊率被提高[5-6]。基于此,本文选取日照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运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院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抽选60 名,指导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男女比例为36:24,年龄58~76岁,平均(67.11±5.43)岁;所有患者出现疼痛症状41例,无疼痛症状19例。本研究已经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年龄均>55岁,病例资料完整为第一次发病;②患者意识清楚,其与家属已经了解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配合;③患者有典型症状表现,发作时间≤6 h,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④所有患者均为本院患者,可获取其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排除标准:①患者已服用溶栓治疗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②患者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疾病;③患者接受过起搏器植入治疗;④患者合并患有其他恶性疾病。
在研究开始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单临床教育指导,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心电图检查流程,对于情绪焦虑患者简单进行心理疏导。检查前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放松呼吸,对于局部皮肤部位进行消毒,为患者连接心电仪,记录其12 导联心电图。其中在测量各导联的ST 段偏移情况时,将TP 段作为基准并将J 点后80 ms处作为标准点,测量过3个连续心搏后,取平均值。在测量波的时间时,测量波从开始离开基线到再次回归之间占的格数。波的幅度测量,当波在基线上缘时,测量其顶端或当波在基线下缘时,测量其底端。心电轴测量,运用仪器自动分析结果,若存在误差则使用六轴系参考系统,对于Ⅰ、Ⅲ导联电压幅度进行查表、计算,确定心电轴。
急性心肌梗死判断标准:若Q 波时限>30 ms,深度>0.1 mV,可判断Q 波为病理性波;若患者肢体导联抬高>0.1 mV,胸壁导联抬高>0.2 mV,可判断为ST 段抬高;若患者出现2个连续导联及以上,可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①检查结果。结合造影检查结果对心电图检查的疾病检出率及各疾病分型检出情况进行对比。
②不同病变血管心电图分析。分析不同梗死血管的心电图表现差异。
③无疼痛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比较组内无痛性症状与疼痛症状患者间的心电图差异。
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进行造影学检查,患者均被确诊。心电图检查确诊率为95.00%,与造影学确诊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P=0.07),说明心电图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见表1。本方案各疾病分型检出率也相对较高,与造影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中在检查前间壁患者时,可观察到患者V2~V4 导联,ST 段抬高超过0.1 mV;在检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时,可见到异常Q 波或QS 波;在检查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时,也可观察到异常Q波或QS 波,观察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时,可发现患者V1、V8 导联ST 段抬高,幅度>0.1 mV。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疾病检出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iseas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two methods[n(%)]
表2 造影检查、心电图检查检出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ates of angiography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n(%)]
在本次研究,心电图在单支、双支、三支检出方面与造影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分析右冠脉闭塞患者的心电图,发现患者ST 段波明显抬高表现,且STⅢ>STⅡ,患者右胸前V4R 导联的ST 段也会有抬高表现,伴T 波直立。当患者为左冠脉闭塞,患者心电图上V1 导联ST 段抬高,且STaVR>ST V1,其中Ⅱ、aVF 导联ST 段有压低表现。
表3 病变范围检出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ange of lesions [n(%)]
在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出现疼痛症状41例,无疼痛症状19例,比较其心电图可发现疼痛症状患者Q 波型ST 段抬高人数明显多于无痛性症状,其非Q 波型ST段抬高占比人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症状表现心电图差异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 with different symptoms [n(%)]
冠心病是临床上近年来较多发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管上皮细胞长期受损,导致血流黏度增加,冠脉内出现斑块沉淀有关[7]。冠心病形成后会直接影响心肌组织的供血能力,进而影响心电活动以及心室壁运动,使患者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症状,并进一步加重机体血脂异常代谢、炎症刺激等病理表现,形成恶性循环[8]。作为心内科最为常见的一项急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等多项临床特点,因此在临床上较受关注,是一项热门研究课题[9-10]。大多数研究资料证明,及时对患者病变程度做出明确诊断,找到病变血管采用针对性治疗干预,制订科学再灌注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质量有积极作用[11]。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检查的金标准,可以较为准确地帮助医师了解患者具体病变情况,具有准确度、敏感度均较高的运用优势,但本方案属于一种有创检查,容易增加患者恐惧情绪,并受迟疑、担忧情绪影响延误检查时间;而且本技术对于操作人员、适配医院的要求读均较高,因此适用度受限[12-13]。近年来,随导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熟,也使得心电图在一些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发挥出独有的优势,使医师可以借助心电图波形变化,了解患者存在哪些异常心肌活动,对其心肌梗死疾病分期、定位进行评估[14]。心电仪是医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检查设施,距今已有100年历史,其最早是由荷兰Einthoven 运用,通过描记心脏搏动时微弱电活动,来对人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判断[15-16]。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并与临床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合并使用,为其提供心动周期参照,帮助医师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心脏组织变化情况。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产生与患者冠脉持续性供血不足相关,因此也可以借助心电图,对患者心动情况进行记录,来判断患者心室、血管的受损情况[17-18]。
应用心电图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判断过程中,可见到以下几种典型表现:①可明显观察到患者ST 段抬高或出现左束支传导受阻;②心电图中存在发展的病理性Q 波;③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在两个相连的导联上发现新的J 点的ST 段抬高,V2~V3导联上抬高超过0.2 mV,附加导联上抬高超过0.05 mV[18]。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60 名老龄患者,结合其造影检查结果,分析心电图的检查价值,发现心电图在疾病检出、疾病分类检出、病情程度检出方面均与冠脉造影相近,比较不同症状表现患者的心电图差异,发现无典型疼痛症状患者Q 波型ST 段抬高人数相对较少,其非Q 波型ST 段抬高人数较多。分析造成这种症状表现的原因有两点:①患者心肌梗死厚度相对不足,因此未造成Q 波出现[19]。②患者梗死出现在左室中部与心间部,因此导致Q 波中间部位的向量发生丢失,导致相关导联本应上升的Q 波振幅降低,甚至导致S 波加大[13]。在本次研究中,应用心电图进行检查,确诊疾病患者57例,检出率为95.00%与造影检查结果相近,对照常琳等[20]研究结果,心电图疾病检出率84.31%与冠脉造影检查相近,两项研究结果一致。分析所有患者心电图表现,发现有超过60%的患者均有明显的ST 段波上升,且最高点超过了其前面的R 波,而R 波其振幅相对较小,时限未超过0.04 s,部分患者还会出现ST 段升高并与其后的T 波融合,造成这种波形表现与患者患病后缺血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或存在多支病变血管有关[14]。对比造影检查结果,可发现此部分患者冠脉狭窄情况较为严重,进行心功能检查后,发现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被明显提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程度与其ST 段抬高幅度间存在明显联系。另外患者对应导联ST 段下移,也与患者梗死面积间存在联系,下移越多提示患者射血分数越低,室壁活动障碍越明显[1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及病症,具有病势变化快,威胁程度高的特点,对于老年患者出于对其耐受度、症状表现等因素进行考虑,更适宜运用心电图,发挥其无创、便捷、重复性好、经济等优势,进行病情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