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博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0000)
国家层面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要求,重庆市也提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通东南西北四向通道,促进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4种要素聚散,努力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目标。重庆北站是重庆市东向西向“四网融合”综合交通枢纽,是推进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撑,是立足西部、联动东部、链接南亚的重要门户枢纽。重庆北站片区既是交通枢纽意义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也是国际交往的出发地和目的地。重庆北站是重庆市七大门户客运枢纽之一,围绕重庆北站发展起来的城市区域已成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区,但是城市发展现状已不能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要求。2019年,以重庆市北站南站房改造为契机,为重庆北站铁路枢纽城市提升提出规划策略,以期对现状铁路枢纽综合开发区的优化提升研究有参考借鉴意义[1-2]。
重庆北站现已有渝怀铁路、渝利铁路、渝万城际、兰渝铁路、遂渝铁路等铁路线路接入,共3场14台29线,后期还规划引入成渝中线高铁、渝汉高铁等铁路线路。重庆北站包含南广场和北广场两部分,南广场于2003年动工,2006年9月投入运营;北广场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2015年1月投入运营。2019年7月,南广场封闭改造。重庆北站共接入4条轨道线路,分别为轨道3号线、4号线、10号线和环线,设置有重庆北站南广场站、重庆北站北广场站两个轨道站点。由于南、北站场分期建设投用,在南、北广场两侧均布置有汽车站和公交枢纽站。重庆北站周边均为建成区,综合开发区研究范围约6.3km2,可分为南广场、北广场和天宫殿公园3个片区。
2.2.1 综合交通枢纽方面
(1)枢纽功能布局不合理,部分设施规模不足、利用率低,具体如下:①配套的汽车站、公交枢纽站功能重复、组织复杂。在南、北广场不连通的背景下,南、北广场分别平面分散布局汽车站、公交枢纽站,随着重庆北站南站房改造完成,南、北广场连通后,将面临功能重复,交通组织复杂,用地和空间不集约等问题。②停车设施不够。南广场地面及地下停车场仅设置156个停车位,难以满足临时停车需求。③北广场汽车站利用率低。受功能重复影响,北广场汽车站客流量较小,部分设施(如负一层售票大厅和候车大厅)处于空置状态。图1为重庆北站轨道交通现状。
图1 重庆北站轨道交通现状
(2)部分旅客换乘不便捷,人性化设计不足,智能化水平低,具体如下:①南北站房客流转换困难。南北站房内部不连通,且各自发车班次不同,曾导致大量出行群众延误,网上舆论负面消息和群众信访投诉多。②旅客换乘不方便,步行距离远。南广场轨道客流不能直接从地下进入铁路站房,需上行至地面后进站,南广场汽车站与南站房步行换乘距离超过500m,且途经人行天桥或地道。③人性化设计不足。部分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未设置电扶梯等无障碍设施,标识导视系统识别性较差,信息不够连续。④智慧交通系统应用不足。北广场缺少智慧停车系统对车辆的管控及有效引导,导致落客区交通秩序混乱、停车场(库)利用冷热不均。
(3)轨道交通、步行交通对站城融合支撑不足,具体如下:①轨道交通未充分发挥对城市服务作用。现状重庆北站轨道站点出入口主要位于站前广场区域,与周边城市区域缺少直接联系。②站城之间缺乏整体步行系统规划与整合。城市公共空间轴线、节点、公共建筑等功能空间之间的步行空间连通性、便捷性较差。
2.2.2 城市功能方面
(1)北站重要的战略定位及优质交通资源配置与周边布局的功能不匹配,国际化功能体系还未系统化建立,区域服务、文化交往、商务商贸、金融服务等功能的能级不足,对区域、城市、片区的辐射带动影响不足。
(2)以重庆北站为核心的圈层布局结构已显现,但站城功能分离,融合不足。
(3)重庆北站周围500m范围的现状商务楼宇有一定的空置率,并且产业类型与高铁经济关联度不大。
(4)现状商业设施规模较小、布局零散、品质不高,未形成片区商业聚集区。
(5)部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还未实施,建设时序协同性有待加强。图2为重庆北站片区城市现状功能。
图2 重庆北站片区城市现状功能
坚持“站城一体化”,深化TOD发展模式,统筹综合交通一体化、城市功能一体化,切实推动重庆北站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3-4]。
3.1.1 优化整合枢纽配套设施,形成换乘交通极核
(1)取消南广场汽车站,提升北广场汽车站功能与规模。综合考虑换乘距离、与快速通道便捷性,周边用地可拓展性等因素,取消南广场汽车站,整合至北广场汽车站,并适当拓展规模,统筹满足红旗河沟汽车站线路搬迁需求。
(2)提升北广场公交枢纽站功能与规模,弱化南广场公交枢纽站,形成“北主南辅”公交枢纽格局。整合南、北广场公交枢纽站,适当扩展北广场公交枢纽站规模,具备公交上下客、停车、蓄车等多项功能,主要服务铁路客流,取消原南广场公交枢纽站,结合南站房改造和站城一体化开发,在南站房进出站最便捷位置设置地下公交首末站,作为补充。汽车站和公交枢纽站往北侧集聚后,也有利于形成交通极核,引导铁路换乘客流在北侧集中,提高旅客出站辨识度,实现不同方式客流在交通极核内高效换乘,减小对城市功能的干扰。
(3)增加南广场停车设施规模。结合南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改造,在南广场地下空间增加社会车辆停车设施以及网约车、共享汽车停车场。
3.1.2 枢纽一体化改造,提高旅客换乘便捷性
(1)结合南站房改造,连通南北站房。
(2)增设地下换乘通道,实现南广场轨道客流地下直接进站。
(3)完善人性化设施。增设电扶梯等无障碍设施;优化步行系统标识导视系统,提高识别性、信息连续性。
(4)提高智能化水平。强化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引导车辆出行,加强交通管理,均衡枢纽交通,提高运行效率。
3.1.3 优化轨道交通、步行交通与周边城市区域衔接,促进站城融合发展
(1)延伸轨道至城市服务。将轨道出入口延伸至周边地块,拓展轨道站点服务范围。
(2)构建多维步行网络。系统梳理和改造南、北广场与周边区域联系的人行天桥和地道,强化站城步行衔接,形成多维步行网络,同时构建串联天宫殿公园与南、北广场片区步行系统,激活片区游憩功能,提供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环境。
在实现综合交通“一体便捷”的基础上,优化北站片区城市功能。结合重庆北站片区用地开发态势,从规划新建、功能更新和城市提升三个方面统筹协调枢纽功能、外向功能和城市功能,围绕北站圈层式优化功能,形成站城一体协调互动的空间格局。
3.2.1 充分利用规划新建商业商务用地,补充区域功能
利用未供应的16.3hm2商业商务用地,规划新建与城市门户定位相匹配的功能体系,集聚高铁偏好型产业,布局国际金融、区域服务、商务商贸等功能,提倡共享办公的方式,充分发挥北站开放门户作用,带动周边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形成重庆北站及周边区域站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3.2.2 在交通功能重构基础上谋划站城一体化功能更新与改造
北广场片区对外联系便捷,交通通行能力更强,适宜集中布局汽车站、公交车站等配套交通功能,通过一体化改造,形成交通极核,引导铁路客流快速高效集散;南广场片区利用交通设施整合搬迁后腾挪出的用地以及现有的站前广场、站前绿地等用地,约17hm2,一体化谋划片区功能更新与改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地面低效空间,完善交通功能,增补部分国际交往、文化展览以及高铁经济相关功能,为城市配置高品质的集中商业功能和舒适的休闲功能,打造站城一体化区域核心区,形成高品质城市会客厅。同时统筹考虑地下综合开发利用,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高度,新建、改建建构筑物不得遮挡南站房。
3.2.3 结合功能布局,提升北站片区整体城市品质
建立多维立体化景观绿化体系,美化重要公共界面建筑立面,加强开敞空间节点的功能性、艺术性和参与性,精细化配置绿化景观、休憩活动设施、环境艺术设施等,尤其注重遮雨、避暑设施的设置,结合公共建筑空间,形成全天友好的公共交往场所。
(1)近期重点结合南站房改造,提升换乘便捷性。结合南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改造,在南广场地下空间增加社会车辆停车设施以及网约车、共享汽车停车场。强化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引导车辆出行,加强交通管理,均衡枢纽交通,提高运行效率。结合南站房改造,增设地下换乘通道,实现南广场轨道客流直接进站。将轨道出入口延伸至周边地块,拓展轨道站点服务范围。加强人行道、车行道占道停车等城市管理。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度,协同片区整体建设时序。
(2)中期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重点推进南北广场交通设施功能重构,腾挪部分土地资源,结合未供应土地,补齐区域功能、加强城市功能,推进有条件的用地按照优化提升策略开展站城一体化设计,推动北站片区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优化提升城市门户区域的城市景观风貌等方面的规划研究与实施工作。图3为重庆北站片区城市功能提升。
图3 重庆北站片区城市功能提升
(3)远期充分整合片区用地、功能、交通、景观,打造功能复合、便捷换乘、环境友好、立体多维的站城一体化区域,让重庆北站片区从“依站建成”发展为“有城无站”。例如引入建筑技术创新,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通过重庆北站整体上盖连通南北站前广场,释放更多的土地资源,植入更多的城市功能,营造更好的景观环境,真正形成彰显城市形象的市民共享城市会客厅,站产城景文全面融合,实现片区价值的复合化、最大化。
本文以重庆北站为例,提出了以站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功能更新和城市提升为手段的区域更新策略,着重从综合交通一体化、城市功能一体化方面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促进站城融合发展,激发片区社会经济活力,重构站城功能,提升片区的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