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民间舞》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及生态研究

2022-08-23 09:56刘晋玮张家口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万全民间舞蹈文旅

刘晋玮 张家口学院音乐学院

邵佳盈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河北省各大高校实施地方舞蹈课程学习主要采取对舞蹈专业学生建设《河北民间舞》课程或《地方舞蹈文化》课程的方式加以实施,课程主要通过对河北省三大秧歌(昌黎地秧歌、沧州落子、井陉拉花),以及本地域内地方民间舞种(如邢台隆尧招子鼓;秦皇岛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保定摆字龙灯舞、徐水狮舞;张家口王河湾挎鼓、蔚县打花棍等)作为课程主要教授内容,将地域舞蹈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在继承创新民间舞蹈艺术的同时,发挥校本课程优势,从而推动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一、乡村振兴介入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地域——校本文化课程建构

万全打棍作为张家口地方院校《河北民间舞》课程的讲授内容之一,是流传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一带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也是古代战争典故、历史传说的艺术化再现,其棍法精湛、武技高超,是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生动鲜活的记忆。万全打棍于2009 年被列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1 世纪以来,万全打棍披着历史的风尘走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老艺人的相继谢世,使得掌握打棍技艺的人才加剧流失,传统的打棍艺术形式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生活习惯产生距离,传统的舞蹈特色与现代性舞蹈表达产生碰撞。因此,通过校本课程以及所学专业知识对万全打棍舞蹈动作进行继承创新刻不容缓,也只有对万全打棍的动作进行整理与提炼,才能更好地对万全打棍这门艺术的文化功能变迁进行客观研究和深入分析,从而在保留核心动作特点的基础上传承发展。

(二)课堂——田野模式转换教学

万全打棍民间舞蹈的教学实施离不开课堂的体系化训练,更离不开民间田野非遗传承人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通过对民间艺人一手资源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万全打棍舞,也使得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在高校专业学生的学习下,动作、韵律、风格更加准确化、科学化,也避免了“跑范儿”风险,但一味的学习未经提炼、加工的民间舞蹈不足以让这门舞蹈艺术更好地创新发展,只有通过对典型动律的提炼改革与创新,使其教学体系化、科学化,通过元素教学、符号教学、基因教学的方式对万全打棍的动作动律、风格韵律加以确定,在保留其特有属性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得万全打棍这门地道的、风格性极强的民间舞蹈得以持续流传下去。

(三)文旅——乡建经济产业互助

艺术乡振离不开当地旅游演艺事业的推动。随着旅游演艺事业的不断壮大,文旅演出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将地方民间舞蹈纳入文旅演出内容之中不仅可行且必要,万全打棍民间舞蹈融入文旅演艺不仅可以丰富演出内容,增强节目内容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还能使得万全打棍舞蹈在文旅演艺平台下加以宣传推广,通过当地舞蹈展现当地民众的时代风貌与民族精神,从而宣扬地域文化,推广地域精神。

文旅演艺对当地民间舞蹈文化的推广,离不开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人员配备,更离不开高校对当地民间舞蹈动作语言的有机整合,将舞蹈动作典型化、形象化,对动作动律的共性与个性加以捕捉,并合理地将舞蹈剧情、形式、动作加以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接近现代人的生活,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才能使当地民间舞蹈更能适应文旅演艺事业的发展,从而强有力地推动地域舞蹈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二、乡村振兴介入非遗传承的生态需求

(一)万全打棍舞生态系统及其构成因素

舞蹈生态学理论在借鉴生物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认为舞种生态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舞种的形态特征与功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参与者多数为大学生,目的是传播本土知识和提升文化认同及教化学生,这就需要将当地非遗在舞蹈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基因提炼与舞畴分解,从而使当地民间舞蹈的特征典型化、符号化,舞蹈语言在精简的同时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该民间舞蹈的典型动律与民族属性,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精准的掌握当地民间舞蹈的精髓,并在不丧失原有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加之民间生态位的影响,将在校园中所学到的“学院派”民间舞蹈重新放回乡村生活,使学生将学到的非遗舞蹈知识与技能重新投入舞种的文化语境和情感氛围中,在实践运用中获得与村落群体之间的情感连接、身份归属与文化认同。

对万全打棍进行多维性结构认知,主要包括形态功能、源流、播布区进行科学的认知。对万全打棍民间舞蹈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探析,加之生态幅、生态位等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切入,使之立体呈现出多维度的结构分析,结合情景语境与环境语境,从舞蹈的本体动作出发,挖掘出适合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化教学。舞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需要回归到动作本体当中,找到能够代表各民族特性的肢体符号,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解构,转换固有的结构,使其更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体系化教学,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大众审美,让地方普通高校找到能够彰显其地域性及民族性的特色化教学方式。

在史学梳理的基础上,搜集出了具有典型化的传统保留剧目,通过对万全打棍传统经典剧目《岳飞大战金兀术》典型动作的解析,提炼出了十多种具有典型特色的棍法,包括岳飞和金兀术二人以棍压棍、扫棍、旁侧抡棍、上下挑棍、棍尾相击为典型特点的杆子棍棍法、七棍棍法、阴魂棍棍法、墩头棍棍法;两位副将搏斗中以上下挥棍、横向挡棍、主动劈棍、上下棍尾相击为动作特点的不见天棍法和杆子棍棍法;以及宋兵、金兵多人混战所组成的以前滚翻、侧滚翻、盾牌护头挡棍、弯腰转身平移、盾牌上举护头、头顶绕棍旋转、棍尾相击、抡棍划圆、手握棍尾两侧防御为典型特征的三片刀棍法、背牌棍棍法、三点水棍法、破牌棍棍法、鸡磨嘴棍法、天地牌棍法、梢子棍棍法等,这些棍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斗争性与刺激性。把这些棍法通过舞畴因子分解的形式,通过呼吸型、节奏型、步伐、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次显要部位和主要动作路线等几大要素的分析,提炼出具体的典型舞畴,从而揭露出动作背后的运行规律以及生存构成。

在万全打棍的生态因子及其构成当中,古代战争遗存在万全打棍舞蹈动作中的遗风显著,据相关记载,万全历代均有战事在此地发生,万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争、交往频繁的地方。政权更迭,战争频发,大量移民,这丰富了万全民俗文化内涵。从万全打棍的舞蹈形式要素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蹈演员的“亮棍”“亮盾牌”是古代战争中宣战与派兵布阵的艺术化再现;打棍当中的各种棍法则是对古代战争战技的提炼加工。

我国舞蹈生态学理论家资华筠先生曾提到:“对于现有的纷繁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不可能全部保护,即使是确认为国家名录的项目,也不可能实施绝对的原生态保护,优质基因的确认、提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万全打棍的舞蹈实践教学当中,万全打棍当中的戏剧服饰和武术对打套路过于传统老化,在其自然传承过程中渐渐被淘汰,因此我们对打棍当中的武术套路和戏曲模式既要尽可能地追溯、记录其原貌,留下历史记忆,又不必把其作为“优质基因”给予活态传承。

表1 传统万全打棍的形式套路

(二)优质基因提取推动典型化舞蹈教学

不论任何舞种的教材建构都必须符合高度提炼、浓缩化的“少而精”原则,由于河北民间舞蹈以汉族舞蹈居多,舞蹈种类丰富、基数大,大多民间舞蹈都留存于各个地区民间庙会表演之中,有时无法直接明了的对比分析出每种民间舞蹈的典型特征,因此,河北民间舞的教学体系比任何其他舞种更需要寻求“提纲挈领”的“抓手”。

对一个民族的亲近感,必然有助于理解特定文化系统中其身体语言的意义,从而在身体形态上完成一种从“模仿”到“自在”的提升。显然,运用民间舞教学体系所培养的审美观,必然以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为依托,只有深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中去,才能真正体会到不同地域舞蹈的美之所在。因此,我们选择运用舞蹈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其中的“典型舞畴”“舞畴序列”,或是“元素教学”,具有“根性”的特质必将从形态层面提炼出万全打棍民间舞蹈最具基础性、代表性的“优质基因”,探索其“万变不离其宗、发展沿袭其根”的多种可能性及其“限定性”。

根据《河北民间舞》课程改革的新方法,提炼出了点、线、面的新格局,“点”,即训练中以节奏型、呼吸型、步伐、显要动作部位等所显现的细微差别作为“切入点”,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以此对身体的运动方式形成一定准确的“限制”与“约束”;“线”,即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舞蹈语汇的深入学习和运用,将独立的动作语言、舞蹈语汇串联在一起,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训练组合,加强对体态特征、风格韵律的有机融合,使动作符号与民俗情境中的情感象征相勾连,以此呈现身体舞动的情感类型;“面”,即通过对张家口地域舞蹈文化的整体理解和充分吸收,将多种情境化的舞蹈组合以“面”的形式加以整合,形成一种既有别于原生态民俗舞蹈,又未丢失其内在精髓的学院派舞蹈剧目,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其内在的韵律及风格,在掌握本地域舞蹈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都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三)教学成果搭建文旅平台促区域振兴

通过“特征提取、因子分解”,将原生态万全打棍民间艺术当中的“优质基因”重新组合编排,形成课堂教学中的舞句或舞段,再将这些舞句或舞段通过科学的编舞技法、文旅演艺的模式重新优化组合,使其编排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与地域文化内涵的文旅剧目。

通过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万全打棍进行“多为舞种”遗产价值的科学判定,即:对其原初功能与后天变异、源流谱系以及播布地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察予以确认;并通过“生态幅”给予考证,站在舞种与其生态因素相互影响、变异的特殊视角。通过“因子分解,特征提取”的形态分析和舞蹈语言体系的建构,对万全打棍所赖以生存的舞蹈环境、舞蹈场域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保护万全打棍的固有风格和审美特质。

通过万全打棍在文旅舞台上的搭建,不仅丰富了文旅演艺的内容与特色,还使得地方非遗有了传播与推广的渠道与方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万全打棍在取得普及性与国民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带动了万全地区其他产业的复苏与发展,从而推动了万全地区的经济振兴,促进了当地的区域发展。

最后,文旅作品的演绎需要综合各个部门进行综合的评价与评估,政令推行、经济投入、权威评判以及审美消费的培育、引导,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态因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非遗舞蹈的发展——形成“生态作用网络”。经济投入的力度是实施政令的基础,而经济投入则取决于政策取向。权威评判似乎是“软实力”,但舆情分析和导向对政令实施、市场经营、审美消费需求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三者在舞蹈作品转向文旅演艺的发展中占有不同的生态位,他们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以舞蹈生态学原理探索个中规律,旨在从各个层面促进文化生态的优化,无疑是促进万全打棍舞蹈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乡村振兴介入文化创新的当代价值

(一)非遗传承的必然选择

非遗的继承并不仅仅对于人类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此外,我国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遗传承,不仅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燕赵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深厚,但区域发展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张力给地方性非遗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当地非遗的传承成为了重中之重的问题。此外,非遗传承人在与时俱进的信息时代,已经越来越脱离原本应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据了解,我国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当中不乏年岁已高的,非遗传承常常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传承人年龄出现断层,暗示着我国非遗有失传的风险。所以,通过高校《河北民间舞》校本课程的改革,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促进区域发展势在必行。

(二)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综合效益,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加快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内在因素。如今,河北省大力加强软实力建设,万全打棍作为万全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戏曲的曲折情节、社火的民俗风情、武术的刚劲勇猛,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特色非遗,在张家口“后冬奥”时代背景下,将万全打棍纳入崇礼冬奥文旅平台,以独特的编排与整合方式,将万全打棍的惊、奇、险、绝等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必将成为张家口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优势,使其成为该地域的主导产业,对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

(三)文化认同的必然归属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万全打棍民间舞蹈的复苏同样离不开人民内部的文化认同与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帮助。“万全打棍”作为一种地域民俗舞蹈,以其独特的身体记忆诠释着本民族的信仰与理想,实现本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这种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也加强了族群内部的文化自信,促使万全地区更好地面向未来。此外,万全打棍的文化认同是以当地万全地区的历史积淀与民俗文化内涵为基础,这是区别于其他民间艺术的重要标志,这种标志下的认同感是基于人类共同体下的地域环境与社会生活,它既是历史悠久文化的具体体现,又是时代变迁下万全人民现实生活的表达。

四、结语

通过万全打棍校本课程改革的方式,使其原生态打棍艺术动作语言及风格元素化、典型化、商业化,以此来适应当今文化发展中的创造性当代审美,逐步实现农村振兴,由此大大提高了文化带动经济的转换效率,从而使得万全当地的经济产业更加丰富完善,经济效益更高。

当前,艺术乡振迈入新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应探索出一条具有主体性、内生性,同时适应当代文明的发展道路,这是乡村艺术建设、高校校本课程改革以及非遗传承发展等方面共同面对的问题,乡村本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我适应能力,由教育至教化、由艺术至文化,重新激发其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主、自觉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播者需要面临的考验和难题。

猜你喜欢
万全民间舞蹈文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策略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留队
留 队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话说“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