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慧 通讯员 马姚超 李佳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穿上汉服,开启相遇旅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三吴亭中,与月神、杜丽娘品赏牡丹亭游园,感情的种子就此埋下……百年前,一曲牡丹亭唱尽极致浪漫;百年后的七夕节,平江路上一群青年化身曲中人,重演百年前的一场“游园惊梦”。
夜晚七点半,平江路边的曹胡徐巷内,一群衣带飘飘的汉服小姐姐、小哥哥正摇着扇子互相聊天,同时吸引着路人们的目光。
是什么样的活动,让这么多的年轻人穿着汉服聚在一起?原来,姑苏区平江街道团工委联合大儒巷社区党委,用以《牡丹亭》为蓝本的周末社区·七夕沉浸式昆曲体验活动,开启了一场“古城有爱”之旅,为25位青年人才牵线搭桥。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平江路处于古城核心位置,拥有昆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宝贵的文化资源。恰逢七夕,平江街道将两者串联,把浪漫进行到底,在平江路推出以《牡丹亭》为蓝本的沉浸式昆曲体验青年交友活动,由昆曲演员饰演的杜丽娘引导参与的青年们以扇为媒写一段经典词,以音传情唱一曲牡丹亭,在平江路上实境体验昆曲,在临河长廊夜游寻信解密,在幽静茶室写扇互换结缘。
晚上七点半,月上树梢,青年们在曹胡徐巷的汉服馆内换好着装,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几步就到达了“胡相思桥”,开启了相思之旅。走过古桥,是与胡厢使桥“相伴”的唐家桥,桥边有着著名的三吴亭。此时,金氏堇娘与月神二仙在桥头“点化”到场青年,仙人们的出现,让大家感觉仿佛回到百年前的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大家来到三吴亭中,发现杜丽娘正坐在亭中,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而接下来,月神邀请两位年轻人分别扮演老夫子与春香,将大家拉进剧情,亭中杜丽娘缓缓站起,随着昆曲声声,一颗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种子就此埋下。之后,杜丽娘引着青年们来到挹清廊,在寻找留下的情书中,增加默契。“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青年们逐渐相识相知后,移步倚风堂下,分组寻找杜丽娘留下的谜题,再结合昆曲诗词在折扇上写下心语,通过互换信物和扇子,收获自己独有的缘分。
潜移默化之间,写昆曲诗词、学唱昆曲唱段……昆曲这一传统文化也浸润着平江青年,鼓励青年勇敢追求美好纯粹的爱情。在市立医院本部工作的护士汪珮在第一个场景里扮演了丫头春香,和杜丽娘互动了一下,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兴趣。“刚来苏州一年,以前没有穿过汉服,今天发现平江路特别具有苏州味道,昆曲和汉服也很适合东方女生的气质,以后会常穿,也会常来。”
扮演“老夫子”胡炎浩来自苏州大学,正在平江街道团工委实习,他本身对昆曲就有着一定的了解,如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加浓郁。
这样的活动落地平江,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来,大家这边走,看到亭子内坐着的佳人了吗?那位就是杜丽娘。”带领着年轻人们进入剧情的,正是此次昆曲游园《缘起平江》特色文化夜游项目的主持人,旅欧16年的艺术家邵璐。在德国留学工作多年的邵璐,是瑞士轻歌剧院和艺术家经纪中心唯一签约的亚洲艺术家,曾享受德国高端艺术人才引进政策并获得德国国家级艺术家津贴。今年,她通过“智汇姑苏”创新创业大赛落地姑苏,其主创的“沉浸式昆曲歌剧戏剧孵化制作中心”项目,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为古城年轻一代提供学习、欣赏、创作戏剧的平台。据了解,此次七夕昆曲游园也正是她落地平江东升里后打造的第一个演出。
随着夜色加深,演出圆满落幕,但青年们将继续在古城上演更多精彩篇章。今年,依托“美美与共·周末有约”项目,平江街道正持续深化“周末社区建设”,将辖区文化资源引入社区党建。在这个过程中,街道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青年群体提供喜闻乐见的服务,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内涵。
据了解,下半年,平江街道也将继续通过党建带团建的形式,持续支持青年文化创意项目,以实际行动帮助辖区文化企业围绕古城保护与区域特色文化开展创新创作,将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让古城文化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