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赖思琪 方芳 谢素君 李万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州 500;.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广州 50405)
蜂针疗法是将活蜂尾部的针直接刺入人体,通过尾针的物理刺激及蜂毒液的化学刺激,使机体产生效应发挥调整免疫、活血通络、止痛消肿等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典型的针药相结合的复合型中医针刺法[1-2]。李万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蜂针临床与基础研究30余年,是当代蜂疗的奠基人,是世界首个蜂疗行业标准主持制定者,擅长应用蜂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各种痛证及癌痛[3]。李教授强调蜂针在临床应用时需循序渐进、谨慎安全,掌握蜂针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辨证论治。
蜂针治疗,尤其活蜂治疗,民间使用广泛。蜂针虽小,但威力较大,操作不同,蜂针反应与疗效并不相同。李教授强调,要使用好蜂针,并非是以痛为腧,哪病针哪。其原因是蜂针治疗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辨病、辨证、辨时论治,其临床的治疗要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利用好蜂针的操作技术和技巧。李教授提出蜂疗不仅要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机体反应规律,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及不同阶段辨证论治。
不同的治疗阶段用不同蜂针法及蜂针剂量。蜂针治疗即刻效应显著,但是进行蜂针治疗时需要根据蜂针介入治疗的时机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接受蜂针治疗、后期持续治疗、间隔一定时间治疗的不同治疗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
对于初次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蜂针前的试针,可以用蜂针或蜂毒注射液进行皮肤刺激及部位测定。为了避免患者因初次接受治疗带来的不适及恐惧感,李万瑶教授总结了常用的初期蜂针方法,包含散刺法、挤毒囊点刺法、速刺速拔针法等减毒蜂刺法[4],待2~3周后,机体度过了超敏反应期后逐渐加大蜂量。其次进行持续蜂针治疗,对于坚持进行蜂针阶段性治疗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逐渐过度到蜂针点刺或直刺法、丛集式蜂针法治疗,并逐渐加大蜂针剂量,直到患者的合适蜂量再维持蜂针剂量治疗直至病愈。
对于治疗一段时间后停针,又间隔较长时间再次接受蜂针的患者,则需按照初期治疗的方法,先少后多量的原则,重新进行小量试针后再开展治疗。但这时期与初期试针不同的是,当一两次蜂针能耐受后,即可迅速加大蜂针量达到其本人原来用蜂剂量的水平。此法是为避免患者机体有免疫记忆功能,再次蜂针时易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经过李教授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一般的病人来说,在正常剂量前提下,第1次接受蜂疗后持续治疗的前25天之内,常为蜂针治疗的过敏反应高峰期,称之为“过敏期”。如每周3次蜂针,往往在蜂针治疗的第3~10次,尤其第2~3周。此期蜂针后易出现局部及全身的反应。即直刺时有局部的刺痛感,通常持续数秒至1 min。而后可见局部红肿,甚至瘙痒,72 h为高峰期,3 d后可逐渐消退。不同机体对蜂毒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5]。个别高敏体质患者可有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恶寒、体倦等。临床研究显示,蜂针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体征主要有:红肿、瘙痒、局部疼痛、皮肤硬结、色素沉着、淋巴结肿大、发热,严重的也可见全身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6]。其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体质、疗程、蜂量、部位、频率、饮食、机体状况、所用药物、疾病等。过敏反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如皮肤的色素沉着,大部分患者易发生,但仍有少部分不会产生。所以,掌握好蜂针的治疗规律,了解病人可能出现的反应,把握好治疗时机,才能保证蜂针治疗的高效与安全,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具体蜂针过敏反应表现及出现时间点见表1。
表1 蜂针过敏反应及出现时间点
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依从性,李教授总结了3种治疗方法[3]。
一是循序渐进法。每3~5次治疗后,可根据病情以及患者的耐受度增加1~2针,直至可以控制病情。二是突进渐退法。视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及皮肤反应,如初次治疗可4~5针同下,局部反应明显时可减到1~2针。三是稳扎稳打法。在过敏期内,个别敏感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淋巴结肿大、发热明显等,要根据情况放缓加针的速度以及利用其他减少刺激量的方法。比如散刺法、点刺法等以减少蜂毒刺激量。短时间内接受蜂疗的量越大,频率越密集,红肿和瘙痒的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就越明显,但长期治疗后,很多患者的红肿瘙痒发生反而有明显下降趋势[9]。
而当患者间隔较长一段时间,通常超过1个月时,应重新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复用蜂针的患者此时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据观察约有48.91%的患者仍会出现过敏反应[7]。各病种在不同的时间点给予的蜂针刺激量见表2。
表2 各病种在不同时间点给予蜂针刺激量情况
蜂针量是蜂针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李教授认为,蜂针量应“个体化”。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人体质差异较大,而且所用活蜂的蜂种也有差异。有些过敏反应过大是因为蜂量过大,没有考虑到患者的体质是否能承受那么大的蜂量。有些患者对蜂针量存在误解,认为蜂针量越大越好[2]。其实不然,治疗量过大超出机体的耐受程度时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过敏的反应便容易产生,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正在使用不同药物的患者用针情况亦不同。如对于正在使用大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需要小剂量开始使用蜂针。此类患者体质本虚,加之有些患者骤停长期服用的药物,则可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在临床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因素。而对于癌症患者,蜂针过敏反应不强烈,在安全的基础上,可以酌情增加加针的速度,尽早达到控制病情的蜂针剂量。
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蜂针次数与疗程进行治疗。对于一般的慢性疾病,李教授认为,常见的大部分疾病治疗每周2~3次,隔日进行为宜。对于预防疾病,增强体质、过敏性鼻炎等,以及用于保健时,蜂针可以每周或每2周1次;对于变化快的疾病,可以每日1次,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面瘫、运动病等;当慢性疾病的病情稳定后,两次治疗之间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治疗间隔可为1~2周。并随着病情的稳定,可逐渐延长治疗间隔,但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超过1个月的患者,再次接受治疗易出现过敏反应,常需从小剂量开始重新适应,逐渐适应后再酌情加量。当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慢性疼痛消失,可以停用蜂针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等疾病治疗,在其可耐受的前提下,治疗间隔可视病情缩短,甚至可每日2~3次。
因此,李教授明确提出:蜂针疗法的疗效与蜂针量并不呈正比关系,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只有很好地掌握蜂针治疗的剂量,了解蜂针过敏反应的原理与预防反应的治疗措施[8],才能更好地使用好蜂针治疗。
患者个体差异对于蜂针刺法起决定性作用,需根据个体的耐受程度施针。对于身体强壮、体质较好、疾病严重、过敏反应较轻者,一般宜使用活蜂直刺法,可充分让蜂毒进入体内发挥治疗作用,但必须让患者充分知情,进行心理建设。活蜂针刺应让蜂针尽量与皮肤垂直刺入,勿使平刺或斜刺,否则易导致疼痛加剧。对于小儿、畏痛者、体虚者、病轻者、初期接受蜂针治疗者以及高敏反应体质者应以点刺、散刺、减毒刺为主,减少过敏产生的机会,以免意外发生。如用蜂针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足后跟用无痛蜂针法治疗即可[9];治疗小儿面瘫,采用翳风穴进行点刺的方法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即使适宜活蜂直刺法者,亦应视其身体状况而定,如心理压力过大、空腹、紧张、月经量多、感冒发作期等,应使用刺激量稍小的刺法,如点刺、散刺法,现在提倡使用无痛蜂针法,让患者能愉悦地接受蜂针疗法。
操作者必须技术娴熟、准确。李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基础研究,总结了10余种针法。不同的蜂针针法看似相似,但又各有特点。如速刺速拔针法较难操作,若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蜂针直刺、蜂毒量过多而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故此时用移针蜂刺法较为安全。如用活蜂进行治疗,可采用直刺法亦可采用减毒蜂刺法。活蜂直刺法一般在蜂针刺入皮肤后再留针20 min,而减毒法则刺入后随即拔出不留针。散刺法与蜂针点刺法既相似又不同。散刺法是即刺即拔,点刺法是在点刺后留针1~2 s。当然李教授认为,不论是什么体质,无论是中医辨证的寒热虚实证,初期都应该用散刺法或点刺法、减毒蜂针法进行治疗,首先要让患者乐意接受蜂针疗法,了解蜂针后的反应,再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且要避免疼痛的不良反应。
蜂针疗法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一些易发生关节变形的顽固性疾病方面具有优势,在治未病的范畴也有其生命力,在癌症方面更是有发挥的空间[10]。目前许多人常采用痛点、阿是穴治疗疾病,尤其是养蜂者,民间治疗以及蜂疗爱好者,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治标不治本。《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李教授蜂针治疗疗效显著,常常蜂到痛除,这和她选穴精良,结合时间、病种、体质、患者机体差异等制定个体化方案有着密切关系。李教授认为,要从患者角度出发,发挥蜂针最大的治疗效果,以不同时期不同疾病,进行辨证取穴。
临床上常选用阿是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疼痛的作用[11]。蜂针有良好的活血止痛效果,而阿是穴有很强的作用,但此为“急则治其标”之法。李教授认为,蜂针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其选穴仍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选穴规律,同时结合蜂针治疗的特殊性。李教授常用局部选穴、远道选穴、辨证选穴等相结合,也在不同时期、不同人员中发挥蜂针的特殊作用。
如蜂疗不同选穴治疗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有所不同[12]。不同辨证有不同的取穴法,以中医学“痹证”治疗为例[13],《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合,合而为痹也。”故临床分型可为寒邪侵袭、湿邪留滞、风寒外袭、邪热壅滞。蜂针治疗选穴:依据疼痛部位选取穴位后,依据分型配穴,寒湿滞留、关节酸胀疼痛者,加命门、腰阳关、气海、关元等穴;邪热壅滞、关节红肿疼痛者,加大椎、曲池、阳陵泉等穴;湿邪留滞、关节畸形疼痛者,加丰隆、大杼、悬钟等穴。后期气血亏虚,可加用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俞等穴;气滞血瘀严重者,加用膈俞、血海、太冲、合谷等穴。可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辨明患病所属经络循行,而远端取穴,如手太阳经常取养老与小海穴;手阳明经取曲池与合谷穴;手少阳经取外关与中渚穴;手太阴经取尺泽与列缺穴;手厥阴经取内关、郄门与曲泽穴;手少阴经取神门与少海穴。下肢的取穴为:足太阳经取委中与昆仑穴;足少阳经取阳陵泉与悬钟、丘虚穴;足阳明经取足三里与丰隆、解溪穴;足太阴经取商丘与三阴交、阴陵泉穴;足厥阴经取太冲与蠡沟、曲泉穴;足少阴经取然谷、太溪与阴谷穴;督脉尤其是下背腰部的穴与任脉的下腹部穴也是李教授常取的穴位。分证型、辨经络使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筋脉调畅,则痹痛可除。
蜂针与毫针的治疗有所不同。由于蜂针除皮部的短针刺激外,有很大的效应是与蜂针液的药理作用相关。故此,从李教授如上取穴可以看出,一般蜂针取穴,应该以肌肉丰富的部位取穴为好。尤其是蜂针初期,针后的穴位会肿胀,如严重的肿胀易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所以以伸侧取穴、腰下背部取穴为佳。
蜂针疗法不仅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关节疾病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治未病方面也有其生命力,在癌症方面更是有发挥的空间。蜂针疗效确切,治疗范围广泛,为患者解除病灶、缓解疼痛。蜂针疗法是把双刃剑,可以治疗疼痛,同时也可以导致疼痛;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又会产生过敏反应。要想既安全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依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不同治疗病程以及不同治疗阶段,掌握规律,辨证论治,精准治疗。李万瑶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笔者在此分享恩师经验,以供同道临床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