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以“外科护理学”课程为例

2022-08-20 07:22赵博伦关持循赵巧玉李文涛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外科

赵博伦,关持循,赵巧玉,李文涛

(大连大学 护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护理学是一门具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性质的学科,人才培养出口直接对接临床,服务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感情,但又身心受创的人,服务对象越来越高的身心需求对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更要经过职业精神、职业情感的洗礼,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为护理事业奉献终生的心。基于护理人所承担的守护生命、维护尊严的重要使命,护理学课程成为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

临床护理课程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进入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桥梁,承载着护理学课程思政的重任,也是多年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外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课程中的代表性课程,在学院的支持下较早地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在强调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协同具有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学人员,在保证外科护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充分传授的基础上,抓住各种契机修饰教学关键环节,渗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人格发展以及精神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其他临床护理课程乃至学院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做出表率。2021年“外科护理学”被学院评为优秀课程,同年获批“大连大学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并面向全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本文以“外科护理学”课程为例,对学院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践进行总结,以期将思政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一、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大连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致力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思政教育为灵魂,培养具备良好“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的高质量护理人才。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护理学科建设的关键一环,学院紧扣专业“三种能力”培养要求,提出了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的总体思政目标,秉承护理课程门门有思政的宗旨,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了“学院领导—督导专家—辅导员—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五位一体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团队,为“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多层次的团队保障。

二、“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定位

(一)课程简介

“外科护理学”是我院护理专业课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横跨整个本科第三学年,共136学时,6学分,分为“外科护理学1”(学位课)与“外科护理学2”(专业必修课)两个部分,分别于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完成教学。“外科护理学”是研究如何从现代护理观点出发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专业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外科护理理论和技能基础以及职业道德与情感素养储备。课程教学要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实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整体的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外科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的教学总目标。“外科护理学”前接前期专业基础课,后接临床实习,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在我院护理本科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决定了本课程在思政教育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授课对象学情分析

“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面对护理本科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前期课程铺垫,对临床护理充满期待,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对于很快要面临的学习环境转变以及职业生涯的来临,既兴奋又惶恐、既期待又担心,突出问题是其目前的综合素质不足以支撑复杂临床环境的适应过程。课程教学需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力度,其中重中之重是如何在夯实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职业价值的引领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走上具有极高临床适应性的高质量护理人才之路。

(三)课程思政目标与定位

“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最终能够向社会输送拥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崇高职业情怀、富有情感温度的高质量护理人才,而不仅仅是只会“打针、发药”的“医生附属品”。因此,课程思政强调以外科护理专业内容为载体,以思政为指导思想,在护理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具体来说,“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不但要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全心全意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价值观、职业使命感和慎独修养,这是永葆护理职业青春的法宝。还要通过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塑造学生人道主义精神、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以及共情能力,使学生带着一颗温热的心走进护理职业生涯。可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要求与对其道德观、价值观、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思想领域的要求并重,这也是“外科护理学”这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本质所赋予的课程思政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思政目标,“外科护理学”进行了课程思政定位。确定了以“精准思政”的国家导向为指引,在原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推动“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优化,创新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中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法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六个方面为线索进行思政元素的有效渗透,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塑造有温度的‘外科护理学’”的课程思政定位。

三、“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准备

(一)构建专任教师与临床教师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为了促进“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密切贴合临床实际,能够让学生真正沐浴在真实情境下进行精神熏陶,来自附属医院外科不同科室的二十多名优秀护士与课程组四位资深教师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一改以往专任教师与临床教师分开授课的形式,采取创新性的“共同服务于每节课”的协同教学模式。专任教师把关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严谨性、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方式运用;临床教师带入先进临床理念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将临床真实思政案例完整地呈现,且能够保证以最符合临床实际的形式在教学中展示出来。临床教师可从临床实际出发精准把握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更加透彻。经过多次集体研讨,双方教师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的碰撞,保证学生在最大程度贴近临床实际的基础上筑牢知识与技能、提高思想素养水平。

为了促进课程团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课程组通过组织教师们参加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带领组内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相关讨论与交流活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外科护理教学团队,为全面推动“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做好了充分的人员准备。

(二)编制“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指南推进“精准思政”建设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精准思政”[1],以此为起点,精准思政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精准思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立足于对学生发展需求的精准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精准思政的核心[2]。推动护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精准化”势在必行,这是本课程在新精神引导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基于“精准思政”的思考,“外科护理学”课程团队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扎实剖析每个章节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和社会实际,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法制素养、职业素养六个主要方面问题,编写“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指南(图1),对每个章节均精选了思政要素,巧妙设计切入点,对各个思政要素要达到的思政目标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使得课程思政有的放矢。在思政指南编撰上,全面确保思政元素精准切入点、思政元素精准反应思政问题、思政教学方式精准匹配思政元素特征,铸造“外科护理学”精准思政体系。

(三)深度挖掘思政素材,构建思政案例集

以“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指南中思政目标为指引,以大事件带动学生思想洪流的迸发、以身边事点燃学生职业情感的火花,课程团队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以章节为单位、以授课逻辑为顺序形成思政案例集。通过文献数据库、互联网、学习强国平台、新闻报道等途径充分挖掘影响面广、意义深刻的社会、临床、生活典型事件与问题,对应章节教学内容启示护理人文、职业素养、个人与职业发展所需价值观(图2);临床教师提供来自临床工作环境所发生的真实案例和情感体验,注重以学生耳闻目睹的身边事传播平凡成就伟大的护理职业精神。思政案例集的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团队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对一些思政元素进行调整、更换,注重思政元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事政治,如及时发现并融入抗疫期间的新闻、英雄事迹、护士札记等资源,以及郑州暴雨灾害中涌现的英雄事迹等,以加强资源库的时效性和先进性。思政案例集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贯穿于课程思政的全过程。

四、“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施

“外科护理学”具有章节多但单个章节内容短、特征鲜明的特点,因此每个章节的思政目标有非常明显的突出亮点。根据每章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要求具体设计本章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第三十一章 大肠与肛管疾病病人护理为例”展示“大肠癌病人护理”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图3)。为了充分实践沉浸式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团队根据思政元素的性质采取多种展示形式承载、多种教学方法传达、先进信息技术助力等方式,多管齐下促进“外科护理学”最佳课程思政效果。

(一)多种形式承载思政元素,促进思政内容的充分传达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根据思政案例或元素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承载形式融入和分享,以期达到最佳的思政效果。由于“外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密切相关,多数思政案例以叙事案例为主,因此采取故事叙述、朗读讲解、视频播放、音乐播放、图片展示、专题讨论、角色扮演教学等形式展示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突出其中的思想教育要点。在思政案例或元素融入的前后,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内容与思政案例切换的技巧,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以图3“大肠癌病人护理”导入为例,课程教学以一段悠扬的音乐伴随“心灵造口师”蔡蕴敏老师对病人小雪无微不至的照护过程的视频展示,感人至深,将学生带入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护理人的思想境界中,视频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好、温暖与伟大,教师以“让我们带着对造口病人的怜爱、对造口护师的尊敬进入今天的课程内容学习”开启授课。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音乐+引导性讲述的思政融入形式,可充分将课程内容所要映射出的护士内心情感、职业情怀以及病人、家属所要面临的身心遭遇渗透给学生,起到课程学习思想引领的作用。总之,多种形式相结合承载与传达思政元素使得思政效果更加立体。

图3 “大肠癌病人护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示意图

(二)多种教学方法助力思政教育,建设具有护理学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目前,传统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需求,尤其是思政教育,单纯的说教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教育的效力非常低。“外科护理学”课程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和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密切融合的效果,课程团队教师积极探索不同教学方法(CBL、PBL、翻转课堂、模拟教学等)在思政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如在CBL教学和PBL教学中围绕案例中及引导问题中体现出的伦理、法律、社会等问题深入讨论,充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同时内化于心;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畅谈分享经历和感受促进情感共鸣。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形成了“外科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其中,模拟教学在“外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所承担的思政教育作用是本课程思政实践上的一大特色。以往研究表明模拟教学更符合护理学专业的教学需要[3,4],实施模拟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知识运用、临床应对能力、沟通能力[5],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参与到情景模拟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更容易激发其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个过程是课程思政融入的最好时机。“外科护理学”课程团队紧紧抓住模拟教学的这一独特教育功能,在全面铺开实验课模拟教学的同时针对性进行模拟案例的思政改造,精心设计模拟案例中的思政要点,教学中学生在模拟案例情节发展的引导下、在标准化病人或高级模拟人的配合下,通过亲身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反馈,例如在“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模拟教学案例中,病人突发休克,病人紧紧握住护士的手表达恐惧死亡的情绪,学生要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境变化做出反应,这个反应需要个体经历内心复杂过程而将情感外化于行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目前,“外科护理学”课程团队正在开展叙事教学法与模拟教学法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国外研究者认为叙事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本科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文化意识和敏感性[6],提高共情能力[7]。因此,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将叙事教学法的完整情节叙述与反思教育功能融入模拟教学中,通过模拟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叙事案例背后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患者的内心体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正面的专业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高模拟教学的课程思政力度。这种基于完整叙事的情景模拟教学可最大程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这将是本课程思政特色建设的主要方向。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思政效果提升

2017年以来“外科护理学”课程团队一直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广阔时间和空间特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今,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启,互联网信息技术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重点在于思想与情感的酝酿、碰撞与互动,而不是单纯的传达,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媒介去完成以上任务,教师也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感知思政教育的效果,如单纯靠线下课堂是很难实现的。课程团队借助超星平台将比较完整的思政素材进行分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体会,通过充分的线上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的深意,实现课程思政从课上向课下延伸。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思政具有很关键的辅助作用,从以往授课经验看,与专业知识学习与互动不同,学生们对于内心感受既急于表达又羞于当众表达,针对此现象课堂上教师利用在线主题讨论的云词汇分析、弹幕功能、小测验等功能,学生利用手机即可实现课堂互动,这种方式便于学生间接地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外科护理学”的课程思政实践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基本要素,在教学与反馈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五、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反馈

(一)课程思政评价策略

目前,与专业相符的学生思想素质评价工具的缺乏使得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较为困难,课程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多点位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案,目前评价仍以主观评价为主,部分可实现量化并被纳入“外科护理学”课程综合评价体系中。课程思政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以课上观察与交流反馈、课后反思报告、一对一访谈以及小组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改变等方面做出评价,可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发挥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同时可以获取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各项形成性评价过程课程团队均自行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尽可能达到评价的量化效果,但规范性仍需进一步加强。期末评价主要为期末试卷中一定比例主观与客观题目中体现对学生职业价值观、人文关怀等要素的综合考察,通过试卷分析反思教学存在的不足,做出后续课程思政的修正。“外科护理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希冀不远的将来课程团队能够建立更加科学的方法以实现思政评价与知识、技能评价并轨,未来也将考虑到思政教育的长远效应,将来自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与反馈作为推动本课程思政建设不断进步的依据。

(二)课程思政成效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学生对“外科护理学”近几个学期教务系统“学评教”对应条目“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方面”上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图4);在学生对课堂教学反馈和反思报告中,学生们纷纷表达了对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浓厚兴趣,认为对其职业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融入认可度高也反映出其潜在意识中的共鸣,说明“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在“内化于心”上效果较为明显。而是否能够在“内化于心”后做到“外化于行”,则需要实践的检验。近两年学院主要对口输出的实践基地,包括协和医院、邵逸夫医院、上海新华医院等国家顶尖医院在内的多家临床实习基地,反馈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有很大提高,虽然这不是“外科护理学”一门课课程思政的功劳,但对于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工作中本课程团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期,“外科护理学”面向全校进行了课程思政示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不但是对本课程思政建设的肯定,也是课程团队未来在课程思政上不断进取的动力。

图4 教务系统“外科护理学”“学评教”评分截图

六、总结与展望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前期教学中课程团队始终将思政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头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切入点与思政元素特征的系统剖析,以“精准思政”为导向,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虽然“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和优化,未来要在扎实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构建更加适合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多维评价方法与手段为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提供更具客观说服力的依据,课程团队将继续努力促进“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持续保温与升温。

猜你喜欢
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外科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订启示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订启示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订启示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外科急腹症治疗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翻转课堂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