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宁,王元明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历来深受党中央重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各地各高校再次掀起了思政课改革的热潮,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思政课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热情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说明教学改革要结合学生的需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要贴近学生的接受习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旨在了解学情,提升思政课教学改革效度。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阐明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3]。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因此,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必须坚定。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坚持这一根本标准,建立健全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4]。
思政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战场。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意义重大,它直接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关系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价值。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地位,从学生需求侧出发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发挥思政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时代在变,作为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学生也在变,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前,在校本科生多为“00后”,有着鲜明的独立性、差异性。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出生即生活在网络时代,习惯了从网络查询、接受信息,从网络了解社会。“00后”学生期待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满足学生期待,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也只有满足学生期待的思政课堂才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终极价值追求。“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是为了不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变,旧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5]。思政课应顺应时势发展,关注学生变化,作出相应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两端、供需两侧精准对接的思政课堂。
学生思政课学习供需现状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问题链式教学模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以及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等如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加注重入脑入心。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从教学供给侧,即教师角度入手进行改革,基于需求侧的学生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够充分,造成一边是教学改革热火朝天,另一边是学生学习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学生学习让位于教师教学改革的错位现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未得到完全满足,学生学习思政课遇到的困难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本次调查即旨在基于学生需求侧,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生愿意接受的思政课教师;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预期;学生学习思政课存在的困难及希望得到的帮助等方面入手展开调查。
本次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重点向正在学习思政课的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409份,约占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总数的89.12%,涵盖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等各专业类别。样本覆盖面广,代表性强,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与需求。样本背景分析见表1。
表1 样本背景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兴趣度、参与度有所提升,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绩。调查中,也反映出了思政课在供给与需求两侧对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现有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良好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作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成负担,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次调查显示,在学习态度方面,很喜欢思政课,愿意主动认真听讲,提高思想觉悟的学生占60.3%。其余学生存在为了成绩认真听讲,只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听和平常不认真听讲,仅考前突击的现象。学习兴趣方面,详见表2。
表2 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感兴趣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抬头,也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从调查结果来看,合并近义词,学生在听到感兴趣的内容、重点内容以及看教学PPT时更愿意抬头,详见图1。
图1 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抬头
学习兴趣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激发和培养。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呢?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你喜欢什么风格的思政课教师”这一问题,以期为教师的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提供参考依据。
2.学生愿意接受的思政课教师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普遍喜欢语言幽默、知识面广、经验丰富、能与学生良好互动、课堂掌控能力强,甚至是“颜值高的”老师,详见表3。
表3 学生喜欢什么风格的思政课教师
可见,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基础、语言表达、教学经验、教学监控能力、外在形象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始终是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教学改革也一定是双向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3.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预期
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以及学生希望通过哪些措施提高思政课学习效果,会为我们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依据。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详见表4、表5。综合来看,学生们希望思政课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表4 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表5 学生希望未来思政课如何发展
可见,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基础、语言表达、教学经验、教学监控能力、外在形象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始终是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教学改革也一定是双向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表6 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针对以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思政课教师提供哪些帮助,我们设计了开放问题。通过大数据对关键词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学生需要在考试、知识点、资料、时政等方面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帮助,详见图2。
图2 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的帮助
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交叉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下一步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创新、学习方法指导、评价方式完善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6]。基于需求侧进行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正是遵循总书记的要求,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指导下的努力探索。因此,结合上述调查和学情分析,我们从明确设定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灵活创新教学方式、适时开展学法指导、不断完善评价方式等路径着手,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清晰设定教学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方向和意义,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动力;其次,它能够使教师清楚自己的教学着力点,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依据;第三,有利于教学双向评价的实施。清晰学习目标学生学习会更高效,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评价;教师则可以根据目标导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发现自身的差距。
本次调查显示,49.89%的本科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应该学什么”,这是他们在思政课学习中存在的较大困难。《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等,都是设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落实思政课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细化教学目标,精准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从思政课程体系的宏观视角,我们的做法是从教师对思政课课程目标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与需求切入,运用参与式调研方法确定思政课程目标矩阵,以各门课程为单位,通过项目团队,创制“思政课课程矩阵”,从而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思政课课程矩阵”旨在建立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避免课程之间知识的简单重叠和不必要的重复,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各门课程设计自己的“课程矩阵”,明确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教师明确自己要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实现什么目标。
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微观视角,教师可尝试创设目标导学式思政课堂。课前预设好具体内容对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或班级学习群等方式提前发送给学生,学生可提出意见建议,并进行针对性学习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师生共同制定的教学目标来组织学习。这样的课堂有的放矢,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明确具体的方向。
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提高“抬头率”,增强实效性,必须分析学情,即教师要清楚学生关心什么,以及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只有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最终在课堂上实现知识内化和价值塑造,达到育人实效。
调查显示25.25%的学生对思政课非常感兴趣,41.86%的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二者共计占比67.11%。这充分显示了思政课前期改革的成效。结合对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的统计,我们发现,学生并不是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而是不喜欢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结合课堂教学观察和课后对部分学生的访谈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认为:不仅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上存在重复的情况,而且大学开设的各门思政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案例也是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度降低,认为思政课是简单重复讲大道理。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大手笔、一体化推进。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2020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整合大中小思政课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其次,从本科阶段开设的各门思政课程看,也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我们开展的集体备课和“思政课程矩阵”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各门课程内容交叉、简单重复的问题,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再次,要让思政课内容“活”起来,必须熟悉学情,了解学生关注和关心的“热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思政课融入时政热点分析的呼声很高。思政课教学只有做到不回避社会热点、时政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并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才能直击学生内心,引起学生的共鸣。
最后,还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语言有效转化为教学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新的工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统编教材为权威和依据,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只是简单重复的误解。用学生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进行思政课课堂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发挥实效性更需要方法得当。而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思政课,必须改变传统的简单输入式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依目前的学情看,在校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等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习惯了通过短视频、微电影来学习,习惯了接受个性化推送的信息接收方式。因此,在授课形式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故事、案例来阐释理论,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尽管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理性认识不可能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因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案例、故事的融入,可以由浅入深地讲透理论,实现入脑、入心的育人目标。
教师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红色影视作品,特别是身边的红色基因、红色故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大连大学党委精心打造的《红色连大》《连大故事》系列专题片就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更是春风化雨般生动的思政课校本教材,已经与思政课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涵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学生课后表示:“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向先锋看齐,向英雄学习,担起时代责任,奉献青春力量!”这样的教育形式,无疑为学生们将青春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指明了奋斗方向。此外,教学环节还可通过主题发言、演讲,辩论赛、微视频制作展示、课件制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从本次调研的学生需求情况看,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按照喜欢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微视频;外出考察、课外专题调研;教师面授;主题班会、主题讲座;手绘、宣传册等。因此,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相关的视频资料;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考察、专题调研等活动。随着科技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智慧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等方式。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高校教师常常认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无需进行学法指导。认为本科生经过了中小学至少12年的学习,应该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然而本次调查发现,近四成本科生认为自己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率较低。这说明本科生能掌握学习方法,只是教师的刻板印象。学生把学习中的困难归因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等,而他们的实际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学会如何学习”。这在学习中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认为所学内容非常简单,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但当遇到课堂提问、测验、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基于此种情况,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开展学法指导。从我校的情况看,学校是拥有64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既存在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存在文理科的差异。因此,如何教会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摆脱从小培养起来的应试学习方法,用包容的心态吸纳广博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十分必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如列提纲、找联系、做对比、绘制思维导图、问题导学等。特别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各类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灵活掌握思政课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57.61%的学生认为我校思政课相关备考工作任务量及困难度适中;26.67%的学生认为任务量少且较轻松;还有10.69%的学生对考试等评价方式比较焦虑,希望老师多给予考试方面的辅导。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仍有尚待完善之处。进入21世纪后,“过程性评价”模式被引入国内,不少学者认为过程性评价具有独特优势[7]。因而,越来越多的课堂采取了“过程性评价”模式。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其中要求高校思政课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8]。基于这样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改变以试卷评分为主的传统方式。
思政课教学评价不同于知识性较强的其他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实施“过程性评价”?现有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如加大平日成绩的比例、增加平日考核的次数等,并未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其实,“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恰恰在于“评价”的反馈。换言之,在日常的考核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让学生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相对于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思政类课程比较“虚”,而这个惯性的形成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将其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掌握理论。思政课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此,我们将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强化过程的评价和及时反馈,让学生清楚自己掌握和运用理论的程度,存在哪些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二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检测评价模型。在借鉴其他课程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设计学习效果检测量表和教学评价模型。
总之,被动接受不是真正的学习。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必须瞄准学生学习需求这个靶心,拉满思政课程教学供给之弓,方能有的放矢,实现“双向奔赴”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