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营养学教学实践对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08-20 04:01张艳贞荣瑞芬范宝祥
高教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张艳贞,魏 涛,荣瑞芬,范宝祥

(北京联合大学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相继制定和发布了关于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的系列文件,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原则和目标工作法。近三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我校得到全面推进和持续深入,形成了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七有”格局。

2020 年1 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倡导居家隔离防护病毒的日子里,各种“吃死病毒”的“传言”和“不理性情绪”以N 倍于病毒传播的速度在“流行”。基于此,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问题、困惑和思考进行梳理。

一、课程思政的政治站位和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缘起于对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领会和对教育教学育人育才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具体运用。课堂育人理念自古有之,即所谓“教书育人”。课程思政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对高校在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利于保障“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规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

(二)课程思政是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课程思政以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融合渗透,进而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三)课程思政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构筑高水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内容。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通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课程思政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着力“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教师的价值态度和政治认同融于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体验和实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引导,甚至产生共鸣与升华。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思路充分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为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有侧重又互为支撑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概念,分别侧重同一概念体系中的不同层级,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政课程是指一类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二者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构建全面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教育首要问题上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

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课程思政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互为支撑,协同增效;课程思政是对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的总要求,是对“全课程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延伸到了各门各类课程。

三、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不能“空谈”而应“有行”。

近年来,食品营养学教学团队坚守初心、持续改进,不断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实践层面、人格层面、科学观层面等不同层次和境界挖掘、融入、砸实思政元素和育德目标,力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己爱人、具有健康自助健康助人使命感,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勇于担当、具备较高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营养达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及时调整“育德目标”重心到“科学思辨、理性防疫、理性爱国”上,启发并引导学生用专业辨识传言、用专业指导防疫、用理性科学爱国。

科学思辨一直都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之一,其教学设计思路是聚焦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热点、争议和焦点问题,拟定研讨题目,每人选择一个,结合课堂所学并查阅资料,以PPT 答辩或分组辩论的形式辨真伪、明是非,破谣言、立方案。

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热点、争议和焦点问题很多,例如关于食物搭配,“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海鲜柿子不能一起吃”等“食物相克”一说,会结合章节知识点,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分析探讨其缘由或谬误,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明白所谓“相克”的依据之后,进一步思考有没有消除“相克”的办法,既摄入食材中的营养精华,又规避可能的缺憾或不足,最终发挥营养平衡的健康效益。

在分体讨论过程中,大家会慢慢理解,营养学基础知识中各类食物营养素化合物成分、含量、构型及其性质、功能,这是辨析“食物相克”这一说法的关键,对这些知识似是而非不明其理,就可能会被各种穿着科学外衣的说法牵着鼻子走而失去基本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甚至出现狂热的盲从和跟风,尤其在特殊形势下。如2020年1 月以来,全体国民听从号召、居家防疫,本来是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全民行动”,却因部分人的不理性,而出现“哄抢双黄连”等混乱局面,甚至可能导致“居家抗疫”成果付之东流。还有其他流行甚广的传言,如大蒜、红酒、花椒水、陈皮水、双黄连、金银花、绿茶、鱼腥草、抽烟喝酒和嚼槟榔等都成了“防毒秘籍”,而且每次跟风转发、跟风照做的都有不少人,造成了或大或小的慌乱,甚至背离居家防疫的初衷。

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很科学”,依据的则是人民大众已知的知识碎片,如大蒜含有大蒜素、硫化物,可杀菌、防癌,那防病毒更是小儿科了……科学思辨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尤为重要。如果作为科学素养较高的高校师生,尤其是学营养、学食品、学中草药、学医学、学生物的人在这些“防毒秘籍”面前都只会跟风追潮,又哪里体现我们的专业、体现我们“又红又专”的初衷?疫情当下只有用专业知识水准才能承载得起符合初衷的爱国情怀,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因此,疫情期间开学第一课,我们就将关于“防疫防病毒怎么吃”的诸多传言汇总分类,以“新冠病毒专题”附加题形式,与原来的研讨题目一起布置给学生。令人欣喜的是,选题时同学们异常踊跃,每位同学都额外选择了一道附加题,并在汇报讨论中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资料论证分析、追根溯源,对传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传言中科学与非科学的部分,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的还更贴心地给出了建议,充分展示出辩证、辨析思维和不轻易人云亦云的专业素养。可见,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有兴趣才有机会融合熏陶,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外输入性病例可能都是防疫重心;而且新冠病毒已经出现新的变异株,可能还会有多次传播高峰,防疫可能成为长期和常态……我们又该如何理性防疫不给国家添乱,营养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去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食品营养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思政设计”,详见表1,与大家共享。

表1 食品营养学思政设计

四、课程思政的困难和挑战

课程思政要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和统一,不仅要避免出现专业和思政“两张皮”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要做到润物无声、如盐入味。这无疑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基于以下或并不限于以下几个原因,课程思政的全面推动和深入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教师顾虑——课程思政是下力不讨好的事

高校教师聘任和职称晋升都离不开相应的考核评价系统,从投入产出回报效率看教学不如科研。尽管大家都清楚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现实的职称晋升和聘任制下,埋头搞科研的能够列入评价范围的成果总要远远占优势,因此,“以教学为中心”天天喊,“重科研轻教学”处处在。科研成果容易量化,教学工作很难评价,不少高校费大力气改进教学评价标准,但“教无定法”,即便评价指标已细化到方方面面,但评价者对同样的指标条文的理解、解读和评判依然相差甚远。教学已不讨好,教学还要思政,下再多功夫,于教师又有何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已等不到成才、成人时再评价,课程思政又怎有希望“到时候”再评价?何况这里还有一个“未来问题”直接被忽略了,到时候成的这个才、成的这个人,到底是谁育出来的呢?如果像其他评价考核一样需要提交支撑材料,这个材料估计比教书育人更难吧。

(二)教师信仰——课程思政是党员教师的事儿

说到课程思政,不少非党员教师会问“课程思政不是党员教师的事么?我们也不懂共产党的事啊……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那,我们其实不一直在做么?我们让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但,社会大环境如此浮躁……”这里面暴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课程思政的问题,更多还是大环境、大趋势、顶层设计的问题,同时与上一个问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教师迷茫——专业和思政如何合二为一

解决了认识定位问题,教师还有其他的迷茫。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的层面,而且,当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中低端过剩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毕业生专业素质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矛盾,很多老师不禁要问,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都已困难重重,如何再融入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和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两个领域两回事、怎么做到合二为一、润物无声?

五、课程思政瓶颈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思政更是如此,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执教能力和政治站位的有机统一是决定一门课课程思政水平的关键。课程思政瓶颈的突破,还需从教师入手,并形成长效机制。

(一)讲透道理,提升教师认识

教师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意,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而不是对教师额外的要求,更不是给教师添加额外的负担。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这是教育“理念”上的认识,还有人生“信仰”上的认识。思政元素的切入,应“恰到好处”,越自然越好,这就要求教师本人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思政元素对专业课教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信不认可不接受的思想是不可能传输给学生的,即使强硬传输也可能偏离了原本的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提升教师认识是课程思政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校食品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将支部活动与系部活动、教研室活动有机结合,党员带头、全员动员、集体研讨、全程推动,在全系营造了浓郁的“育人先育己”“课程门门有思政”的氛围,提升了全系教师的育人自觉和育人能力。

(二)科学评价,打消教师顾虑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育评价是个大问题,当前已有的不管哪套评价体系,总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被诟病。但就课程思政而言,如何打消教师“下力不讨好”的顾虑,其评价也关乎教师对待课程思政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我校原党委书记韩宪洲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开展工作评价,并对工作评价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详细解读。上海在探索课程思政构建360 度德育“大熔炉”合力作用实践中也指出,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应着重拓展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教育,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应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支持教师在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风格;而且,学校还应在师资培训、职称晋升、聘岗聘任等方面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消除教师顾虑,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要求和方向,相信各高校会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交流,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是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很多教师,课程思政中表现不太积极的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思政”“怎么算思政”,如何解决专业和思政“两张皮”的问题。因此,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边探索、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并需要加强各个专业之间、各门课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因为每门课程、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内在的学科属性、校情属性和学情属性,也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交流和讨论中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启迪灵感的火花。

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在与同行和业内交流中就深受启发。大健康行业,良心做人、良心做事是基本要求,尤其是中国营养学会、食品学会和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又承担着《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和“民以食为安”的主要实践者、推动者和保障者的职责,职责所在要求他们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针对疫情,营养学会和营养专家就多次针对“防毒秘方”进行辨析和科普。课程团队与他们的广泛交流,有效促进了课堂育德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融合和转化。

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深挖合适的载体项目,从而使得思政元素有形可依、有物可感,更加真实接地气。2019 年7 月18 日,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健康中国,营养先行”,营养要落地,要真正服务于人这个主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宣教层面,就迫切需要广泛并深入地挖掘合适的载体项目。健康是个整体概念,就人体而言,要人体全部机能正常才算健康,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如果以师生中的典型个案为调理对象,以身边人的调理效果说话,让大家亲眼目睹营养不同所带来的改变,科学精神的培育一定会深入人心。但这个调理对象的确定、费用的开销、对象的依从性、调理的时效性等问题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

(四)完善顶层设计,保障课程思政持续深入推进

课程思政事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须强化和完善顶层设计,保障课程思政持续深入推进。近两年,我校在积极探索教工支部和支部共建促进课程思政深化方面已形成一些经验和成果,有望固化形成明确的示范性设计。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重要转折关键期,作为高校教师,义不容辞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前行,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加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