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杰,王国宗,尹纪军,万磊
(日照市人民医院骨科,山东日照 276800)
髋部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可引起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等,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2]。全髋关节置换术为当前治疗髋部疾病的重要手段,能够直接替换病损髋关节,快速重建局部结构,以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日常活动能力[3-4]。但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尤其对于复杂髋部疾病患者,术中操作更为复杂,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机体康复。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于术前打印出患侧髋关节模型,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的髋关节信息,从而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便于手术顺利开展[5-6]。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复杂髋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复杂髋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6例设为对照组,将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6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中17例男,9例女;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38±4.53)岁;病变位置:16例左侧,10例右侧;体质量指数19.56~38.1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5.80±5.11)kg/m2。观察组中16例男,10例女性;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7.58±5.13)岁;病变位置:17例左侧,9例右侧;体质量指数20.08~29.4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89±3.34)kg/m2。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髋关节严重畸形,伴有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精神状态正常;均为单侧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肝肾障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伴有急慢性感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存在髋部手术史。
对照组接受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如下: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依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手术计划,麻醉后取健侧卧位,取外侧入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劈开阔筋膜张肌,沿臀中肌股骨大粗隆止点处切断部分臀中肌,切开前方关节囊,松解周围组织,显露并脱位股骨头,沿转子间线于小转子上方约1 cm处截骨,取出股骨头,清理髋臼周围盂唇,根据经验确定旋转中心位置,以外展40°、前倾15~25°方向逐级扩大和加深髋臼,磨锉至骨质均匀渗血,安装臼杯及内衬,内收、外旋患髋,患肢呈4字,充分显露股骨近端,髓腔锉扩髓后,安装股骨假体试模,确定大小及位置后置入合适型号的股骨柄、股骨头假体,复位后确认髋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良好进行冲洗,常规置管,关闭切口。
观察组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如下: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髋关节,将影像学资料上传至计算机重建,并打印髋关节模型。根据模型分析患者的髋关节结构、髋臼损伤情况等,为其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参照模型开展手术操作演练,确定患者髋臼位置及对应假体,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按照术前模拟方案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基于术前模型寻找重建髋臼的中心点,打磨髋臼,再基于术前设计植入股骨柄,调整前倾角,植入股骨头假体并复位,其余操作步骤同对照组。
两组术后均常规开展抗感染、预防血栓及镇痛等处理,并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1)手术情况:包括出血量及手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2)影像学指标:术后行X线检测患髋情况,计算臼杯外展角、前倾角偏差及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水平与垂直距离偏差。(3)髋关节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包括关节功能、畸形、疼痛程度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4)并发症:包括脱位、感染、髋部疼痛、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等。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手术情况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手术、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值P值手术时间(min)67.50±8.21 80.19±5.95 6.380 0.000出血量(mL)313.46±27.99 353.08±35.53 4.466 0.000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2.19±0.40 3.38±0.50 9.522 0.000 9.38±1.53 12.12±1.93 5.669 0.000
术后,观察组的臼杯前倾角偏差、外展角偏差、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与水平距离偏差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影像学指标及髋关节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影像学指标及髋关节功能对比(±s)
组别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值P值臼杯前倾角偏差(°)2.55±0.30 4.87±0.50 20.281 0.000臼杯外展角偏差(°)髋关节旋转中心偏差(mm)垂直距离 水平距离1.99±0.38 4.56±0.51 20.672 0.000 9.48±1.28 13.33±1.61 9.537 0.000 6.23±1.17 7.93±1.32 4.916 0.000 Harris评分(分)术前 术后3个月50.41±5.36 50.84±5.42 0.025 0.980 84.12±7.09 76.73±5.86 4.093 0.000
对照组出现1例关节脱位,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观察组出现1例关节脱位,1例髋部疼痛。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略低于对照组的15.38%,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664)。
复杂髋部疾病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髋臼或股骨近端形态常发生异常变化,使得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更明显,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临床治疗髋部疾病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多以药物及物理方法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整体效果有限,对病情严重患者仍需开展手术治疗,以改善髋关节功能[7]。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复杂髋部疾病患者的重要手术方式,利用人工髋臼及人工股骨头替代病损关节组织,能够快速重建髋部结构,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但该术式术中需剥离病损组织,术中出血量多,且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术者技术熟练度要求较高,一旦操作不当则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臼杯前倾角偏差、外展角偏差、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与水平距离偏差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更佳,能够减轻手术创伤,提升髋关节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术前通过影像学技术获得患髋部位资料,再借助可粘合材料经逐层打印方式构建出髋关节个体化生物模型,有助于术者掌握患处空间解剖结构,制定更具个体化、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从而减轻术中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8]。同时,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可于术前计算出假体相关参数,简化术中假体匹配过程,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且术前即可参照模型开展演练,优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用时。3D打印技术还可提高扫描、建模及制作模型的精确性,便于选取假体植入的最优位置,确定臼杯前倾角、外展角等,有助于增强关节稳定性,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缩短复杂髋部疾病手术用时,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小臼杯前倾角、外展角偏差,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