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萍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山东平原 253100)
产后康复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产妇产后身心健康及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关系密切。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产后受角色转变、睡眠不足、疼痛等影响,身体虚弱,子宫复旧慢,乳汁分泌不足;加之分娩及妊娠对盆底组织的损伤,会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症状,进一步延迟子宫复旧,降低产后康复效果,影响生活质量[1-2]。盆底功能锻炼是产后康复的重要方式之一,能通过恢复盆底功能,促使子宫复旧,但时间长、见效较慢,不利于产妇快速康复,因此还需采取其他辅助康复手段[3]。产后康复治疗仪属于产后辅助康复物理技术,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产妇提供产后康复治疗服务,以促使其恢复至产前状态[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1月于我院分娩的86例初产妇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持续性强化盆底锻炼对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于我院分娩的8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92±2.44)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68±0.77)周;文化程度:6例小学/初中,20例高中/专科,17例本科及以上。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01±2.30)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73±0.75)周;文化程度:7例小学/初中,21例高中/专科,15例本科及以上。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产检资料完整;单胎足月妊娠;均为无侧切阴道分娩;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高血压等妊娠合并症;存在传染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存在交流、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精神疾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两组初产妇均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乳房按摩、环境管理、饮食指导等;并发放盆底功能锻炼记录手册,每日记录锻炼时间、锻炼频率等。
1.3.1 对照组
实施持续性强化盆底锻炼。锻炼前进行盆底康复强化教育,采用健康手册、手机视频播放等形式实施,强调盆底功能锻炼对产后康复的重要作用;产后待产妇能下床活动时由护士指导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仰卧或站立,身体放松,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呼吸,依次收缩肛门、会阴、括约肌等部位,每个部位缩紧5 s后放松,20 min/次,2次/d,持续锻炼至出院;出院后增加提肛运动,产妇站立,身体放松吸气的同时提肛,原地小步跳跃,逐渐大步跳跃、原地冲刺等,20 min/次,2次/d。持续锻炼至产后8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产后康复治疗仪。产后第1天使用YR-380C型产后康复治疗仪[武汉贝林锦科技有限公司,鄂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61741号],使用前向产妇说明仪器作用原理、使用方式、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协助产妇平卧,对乳房、骶尾两侧进行消毒处理,将耦合剂涂在乳房、腹部专用电极片的黑色面,然后将电极片粘贴在双乳与骶尾两侧,骶尾两侧接通电源,调整刺激强度为180~230 Hz,具体根据产妇耐受程度调整,30 min/次,3次/周,持续使用至产后第8周。
(1)泌乳情况:记录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泌乳量。
(2)子宫复旧指标: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子宫底高度、子宫三径(子宫的长径、宽径、厚径)之和。
(3)生活质量:于产后第8周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估,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各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泌乳情况比较[(±s),mL]
表1 两组泌乳情况比较[(±s),mL]
组别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 产后第3天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36.22±4.78 29.51±5.12 7.967 0.000 86.90±6.74 78.61±5.66 6.177 0.000 136.71±10.80 122.43±9.22 6.594 0.000
干预前,两组子宫底高度、子宫三径之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子宫底高度、子宫三径之和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复旧指标对比[(±s),cm]
表2 两组子宫复旧指标对比[(±s),cm]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 P<0.05
组别子宫底高度干预前 干预后子宫三径之和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19.30±1.20 19.23±1.31 0.258 0.797 11.35±0.49a 12.68±0.88a 8.859 0.000 27.48±2.61 27.39±2.55 0.162 0.872 14.19±2.07a 16.92±2.12a 6.042 0.000
观察组产后第8周WHOQOL-BREF中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组别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 环境领域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86.90±3.41 81.04±4.33 6.544 0.000 90.72±3.10 83.66±4.58 8.371 0.000 85.19±5.07 76.30±5.22 8.011 0.000 86.19±4.78 80.52±5.36 5.177 0.000
妊娠期间胎儿不断发育,子宫体积增大,持续压迫盆底组织,致使盆腔结构损伤。分娩时盆底组织被过度牵拉扩张,部分组织纤维断裂,盆底肌肉组织受损,引起盆底功能障碍,影响产后子宫复旧[5]。且盆底肌肉牵拉损伤会造成子宫后倾,影响恶露排出,进一步增加子宫复旧不良风险,不利于乳汁分泌及产后恢复[6]。
临床有研究指出[7],针对性盆底康复锻炼能够促使盆底肌肉损伤恢复。持续强化盆底肌锻炼可增强盆底肌肉功能及阴道紧缩度,改善直肠括约肌、尿道括约肌的生理功能,恢复盆底功能,利于子宫复旧。持续进行肛门、会阴等部位收缩可加快盆腔血液循环,促使盆底神经重塑,增强盆底肌张力,改善盆底功能恢复,加快恶露排出及子宫入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干预后子宫底高度、子宫三径之和均低于对照组,产后第8周WHOQOL-BREF中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持续性强化盆底锻炼用于初产妇中效果确切,可加快子宫复旧,促进乳汁分泌,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产后康复治疗仪是依据生物电学、物理仿生学、自然医学等研发的智能康复仪器,通过调控刺激强度产生生物电磁场,进而对深部组织进行刺激。产后康复治疗仪通过乳房专用电极释放持续电流刺激,形成类似婴儿吮吸的作用,可加快乳房微循环,有效疏通乳腺管通道,利于乳汁的分泌与排出,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分泌量。放在骶尾两侧的电极通过持续刺激能引起盆腔肌肉收缩,增加盆腔筋膜张力,改善盆底功能,并带动子宫韧带运动,以消除盆腔瘀血,促进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8]。产后康复治疗仪与持续性强化盆底锻炼联合实施,可互相补充,协同促进初产妇康复,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持续性强化盆底锻炼能够促进初产妇子宫复旧,改善乳汁分泌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