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涛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 地质测量中心,山西 朔州 036000)
安家岭矿运煤铁路专用线受降雨影响局部出现坍塌,坍塌原因主要为早期开挖的地下防空洞,但空洞具体位置不明。根据空洞埋深、地表条件等,综合考虑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技术对坍塌区域及周边进行勘察,查明铁路坍塌范围及周边空洞的分布范围、埋深等发育特征,探查5 m 以内直径30 cm 以上的空洞,10 m 以内直径1 m 以上的空洞。
面波又称为瑞利波、R 波,不同于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是一种特殊的地震波,是一种地滚波。面波是由SV 波(垂直平面内的横波)与P 波干涉而形成,且能量主要集中在介质自由表面附近,其能量的衰减与r-1/2 成正比(r为震源与接收点的距离),因此面波比体波的衰减慢很多。在传播过程中,介质的质点运动轨迹呈现一椭圆极化,长轴垂直于地面,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传播时以波前面约为1 个高度为λR(面波长)的圆柱体向外扩散[1-2]。
面波的能量占全部地震勘探能量的2/3,因此利用面波勘探数据的信噪比会大大提高。面波具有频散的特性,其传播的相速度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这种频散特性可以反映地下岩土介质的特性[3-4]。
本次面波勘察使用的主要仪器为smartsolo 无线节点检波器,其技术指标为:自然频率5 Hz;线圈电阻1 850 Ω;开路阻尼系数0.60,闭路阻尼系数(并43 Ω)0.70;开路灵敏度80 V/(m·s);失真<0.1%。
勘察区域共布置平行铁轨方向测线6 条,垂直铁轨方向测线4 条,道距1 m,炮距1 m,共布置检波点508 个。采用二维面波勘察施工方法,即接收排列固定不动,炮点从测线一端向另一端挪动,数据处理时计算互相关道集 并用二维SPAC 方法提取每个检波点位置处的频散曲线。
受场地条件限制,数据采集采用二维面波勘察施工方法。观测系统中接收排列固定不动,炮点从测线一端向另一端逐点激发,道距1 m,炮距1 m,采样率0.5 ms,记录时间0.5 s,全排列接收,采用大锤激发。
为获得质量较好的野外地震数据,采用了以下3 种方法:①宽频带脉冲震源:低频瑞利波的传播特征反映了深层的信息,高频分量的特征则反映了浅层信息;②不做滤波:考虑到滤波会损失面波携带的有用信息,而面波勘查希望滤波处理不改变数据的相位特性,但现有的滤波处理程序都会产生一定的相移,从而对频散曲线的计算产生不利影响;③科学的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参数包括时间采样率、采样长度、偏移距、道间距、记录道数等,根据勘探目的层深度、厚度或目标体的大小设计观测系统参数。一般来说,展开排列长度不小于最大勘探深度,道间距不大于研究的最小地层的厚度。本次排列长度为30 m,道间距为1 m。
共计完成面波勘察测线10 条,总测点508 个,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共获取了508 炮记录,合格率100%。本次工作获取的单炮记录基阶面波能力突出,数据质量较好。
面波的各个模态在时间和距离上往往是相互穿插叠合的,所以频率域处理多是进行f-K 域(频率波数域)的变换。在f-K 域中,可以清晰地区分开面波不同模态的波动能量,从而能够单一地提取出基阶模态的频散数据[5-6]。
运用二维傅立叶变换,将时间距离域的弹性波数据转换为频率波数谱数据,绘制成二维坐标中的图形。左上角为坐标原点,纵坐标为频率轴,沿纵坐标向下波动频率增高,在时间上波动越快。横坐标为波数轴,沿横坐标向右波数增多,在空间上波长越短。各个波动组份谱振幅的大小,用不同颜色的色标来表示,一般色度越亮,表示谱振幅越大。波动组份坐标点(f-K)和原点联线的斜率(f/K),体现了相速度。这条联线越陡,说明该波动组份的相速度越大,而越平缓则说明相速度越小[7]。
面波资料处理的程序一般为:预处理、生成频散曲线、分层反演剪切波速度及确定层厚,利用面波频散曲线可以生成速度映像剖面,还可在此基础上绘制地质剖面图。本次数据处理采用通过计算互相关道集,并采用二维空间自相关(SPAC)的方法获取频散曲线。
面波法是利用面波的频散特性来探测近地表地层厚度的勘探方法。面波在非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具有频散性,波长不同、穿透深度不同,不同波长反应不同深度的介质情况。面波解释技术是据其频散特性,首先计算出频散曲线,进而用频散曲线反演横波速度,最后结合本区地质、钻孔等资料对勘探场地内地表以下地层进行划分,以及利用横向速度变化判断地层横向结构变化[8-9]。
1)解释原则。数据解释的原则主要考虑相对速度异常解释原则和相关性原则:①相对速度异常解释原则:地层结构变化,其速度呈现不同值,因而纵、横向上速度存在变化;②相关性原则:勘查工作将按照一定的工作网度实施,因此相同地表条件相邻剖面的异常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其相关性能够进行横向地层结构变化的推断。
2)解释方法。数据解释的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解释与计算机解释相结合、横波速度剖面和平面解释相结合的方法:①人工解释与计算机解释相结合:以人工解释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由粗到细逐步进行;②面波横波速度剖面与相同标高平面解释相结合:面波横波速度剖面是基础,从横向上横波速度的变化反映地层横向结构的变化,将相同标高的速度值形成平面,圈定其速度相对异常区的地层结构平面变化分布。
3)异常解释。人工挖掘在地下形成空洞后,空洞四周岩体的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空洞形成一段时期后,周围的应力集中强度超过岩体强度后,空洞四周的岩体就会垮落、破坏,应力集中区域扩大至四周岩体,在空洞周边形成1 个应力松动圈(即应力降低了的区域)。当地层出现空洞、沉降或其他变化时,破坏了地层结构,破坏地段的一定深度内纵横上速度均会发生变化。根据频散曲线可解释速度分界面和地质异常情况。对于塌陷回填等不良地质体,面波的频散曲线会向低速度偏转,周期变长。在正常地层中,面波的速度向深部延伸,且曲线连续[10-11]。
4)横波速度剖面解释。当地层出现沉降或其他地层结构破坏事时,会发生塌陷、破裂、离层和弯曲等现象,层结构将变得松散,在横波速度剖面上通常会呈现出低速异常特征[12]。
以L1 线为例,分析横波速度反演剖面图,L1 线面波反演剖面图如图1。纵观该线的横波速度剖面可知,横波速度剖面上具有如下特征:纵向上,总体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速度值逐渐增大的基本特征,即速度值由近地表的200 m/s 向深部逐渐增大到300 m/s。横向上,速度值出现突变或变化不均匀等现象,在桩号120~128 之间,标高1 189~1 192 m处,存在1 个明显的速度变化带,原有土体结构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为疑似空洞的影响。
图1 L1 线面波反演剖面图
本次面波勘探所实施的10 条测线相互交叉,连接成网,采用插值近似的方法,将这10 条线进行平面地质解释,完成了不同标高的3 个水平切片,标高分别为1 199、1 195、1 186 m,将深度不同的水平剖面进行对比,能够得到以下波速分布特征。不同标高的横波速度变化平面图如图2。
图2 不同标高的横波速度变化平面图
测区波速的南部向北部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区内浅表覆盖层由北向南倾斜。在水平切片上,在测线中部存在1 块低速带,低速带位于测线7 和测线10 之间,垂直铁路呈条带状分布。
根据10 条测线相互连结成树枝状的测网,采用插值近似的方法,完成了10 条线进行平面地质解释。根据测线面波反演剖面,结合相同标高的横波速度平面,圈出了3 个相对低速带,命名为1#、2#和3#低速异常区,最后综合已知资料、野外地质调查、瞬态面波横波速度剖面、相同标高横波速度变化平面解释,完成了勘探区的相对低速区解释。
1)采用瞬态面波方法完成铁轨周边空洞探测施工,共完成测线10 条、检波点508 个、炮点508 个。
2)获得工区横波速度剖面10 条,工作数据质量满足要求。
3)基于已知地质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瞬态面波法所取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完成了铁轨下疑似空洞异常引起的地层疏松低速区解释,共圈出可靠程度较高的相对低速区3 处。
4)震动干扰大、地表碎石覆盖、结构松散等条件下,采用瞬态面波能够对10 m 以浅范围内低速异常区进行解释。
5)根据探测资料,空洞或空洞引起地层疏松情况走向基本为垂直铁路方向,探测范围内顺铁路方向无异常反应。
6)根据后期空洞治理施工情况,勘查成果较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