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丽
“跨界学习”是世界五大学习法之一。现代教学意义上的“跨界”,不仅指教学内容跨界,更指学习场所、方式、方法等的跨界。[1]43跨界学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助推课堂教学的改革、应对新高考的变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考评价体系指向核心素养,新高考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教知识”要向“教思考”转变,“学得多”要向“学得好”转变,教育场所要多元化、体验化、趣味化、思辨化。基于此,跨界学习也要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力求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寻找教育教学的创新之道。换言之,教育者要创新教学策略,从知识灌输式教学向高阶思维式教学转变,构筑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新场域。
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向课外拓展延伸。例如,在教授“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时候,除了介绍书本上的甲基橙、酚酞、石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指示剂。
情境设计:最近在用黑枸杞泡茶喝的时候,老师发现,它泡出水的颜色会与水温及水质有很大的关系,用高温纯净水泡出来是蓝色的,温度降低后又变成了紫色。热的纯净水泡出来的黑枸杞水呈蓝色,而加了不同的家用“试剂”后,黑枸杞水分别呈紫色、蓝色、黄色和红色。同学们,你们知道要分别向黑枸杞水中加的什么“试剂”才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颜色吗?请大家在家利用家用“试剂”进行探究。
在学生自主实验后,教师可引出“花青素”这一物质的概念——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多酚类色素[2],其稳定性和颜色易受水温、氧气、光、酸碱性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泡茶、如何保存黑枸杞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的课外家庭小实验的学习,实现了教学场所的跨界,打破常规教学的“边界”,增强了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浅层知识的积累为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科教学中,跨界学习能突破学科壁垒,形成培育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通道。实施跨界学习,关键是要打破定式、主动应变,从而激活学生的跨界思维[1]43,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3]
(1)化学与数学的跨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用到数学知识。2017 年新课标高考化学第13 题就体现了数学中的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体现了“内容”上的跨界。
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C.NaHX溶液中c(H+)>c(OH-)
D.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c(Na+)>c(HX-)>c(X2-)>c(OH-)=c(H+)
(2)化学与物理的跨界。学习电化学模块的知识需要用到物理学上的电流以及正负极的判断。例如,带负电荷电子的流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根据这些物理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推测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这样的跨界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各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线性的,而是有关联的网状关系。
跨界学习提倡课堂教学要“轻结果重过程”,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对新知识的兴趣等内容去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策略。[4]教师要“让出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笔者的某一例题教学片段如下。
已知某二元酸H2A溶液中只含有下列微粒:H+、HA-、A2-、OH-、H2O。室温下,取10mL0.1mol·L-1的某二元酸H2A,向其中滴加0.1mol·L-1NaOH 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2A溶液中存在HA-⇌A2-
B.0.1mol·L-1的H2A溶液中有c(H+)+c(OH-)-c(A2-)=c(A2-)+c(HA-)
C.当滴加至中性时,溶液中c(Na+)=c(HA-)+2c(A2-),滴加NaOH的体积大于10mL
D. 当 滴 加0.1mol·L-1NaOH 溶 液 为20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A
(1)“对”出矛盾。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组织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结果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矛盾的原点和思维碰撞的交叉点。本题是溶液中离子反应一节的内容,学生的答案有B、C、BC、BD等多种组合,这就产生了矛盾。
(2)“争”出激情。此时,教师可以安排选择不同选项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说明各自的解题思路。关键问题集中在C 选项,学生各自整理思路,准备说服对方。
(3)“辩”出高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5]学生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需要组织好语言,并在辩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或是对方在思维方式上的漏洞,最终实现观点的统一。
(4)“长”出素养。新高考模式下,开放式“语言描述类问题”逐渐增多,此类题大多涉及归因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更能体现深层学习的需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诉求,体现学科本质特点。
“对”“争”“辩”“长”系列教学活动使教学探究走向“深度”,整个过程聚焦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课堂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跨界学习进行补充,构筑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新场域。
1.在实验中“跨界”,提高实验教学的学习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快速推进教学进度,化学实验多数时候是教师在黑板上“讲”出来的,而不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这样就错失了很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化学实验需要真正开展起来,可以跨界物理的电学、生物的细胞学和渗透压等,提升学生跨学科实验的素养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6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实验。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利用灼烧后的碳棒做电极,用直流电源电解硫酸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取下电源接上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见表1)
表1 化学实验跨界物理原理
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要灼烧碳棒?电流流向如何?电子流向呢?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推测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反应?产物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在实验中记录、总结、探究、归纳,运用物理的知识来解决化学的问题。
此教学实验通过化学跨界物理的实验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启迪学生从物理的角度理解电流产生的本质原因,明白电池电极名称的由来,辨析电子、电流、电荷的流向,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密切关联。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化学有关的社团研究活动,进行多方面跨界学习,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例如,我校开展了下列社团活动。(见表2)社团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化学与历史、化学与表演等“跨界”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表2 学校开展的化学社团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社团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开展校外观摩活动,如去自来水厂参观,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程序和原理;还可以带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在加工、包装过程中的防腐剂、抗氧化剂的选择以及相关的原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教育的广度和宽度。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教学设备和仪器也在不断更新,现代化教学仪器的应用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数字传感器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传感器绘制出的曲线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以此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跨界学习延伸了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空间,打破了教育场所的局限,融通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寻求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当然,跨界学习只是教学的一条途径,我们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以寻求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核心素养落地。
[1]宋卫群.跨界学习:突破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壁垒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9(6):43-45.
[2]刘敏,徐彩霞,吴兴怀,等.黑枸杞酸碱指示剂的制作和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1):58-6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4]毛玉萍.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思想转变探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9(5):59.
[5]施惠芳.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数学化”探寻[J].江苏教育,2019(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