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

2022-08-19 02:58
江苏教育 2022年5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目标

陈 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融会贯通“四层”考查内容的重要阵地,“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1]4。这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升级,促使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又以全新的体例、容量与难度,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的有效对接,是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系统化、主题化、整合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既能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从“学会”真正走向“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实施大单元教学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2]。本文试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立足教学实际,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

(一)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的原则

大单元教学中的“大”并非指数量的多寡,亦与教材中的“单元”有所区别。它是指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下,打破教材原本的单元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概括而形成的教学单元。

整体性是大单元教学主题确定的基本要求。大单元教学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连续性基础上的,其主题的确定需要从整体思维出发,将某一阶段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完整呈现。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某一单元或数个单元,而要用更广阔的视野,以高度的概括性确立大单元。

科学性是大单元教学主题确定的必要条件。大单元教学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开发”,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科学性。教师在确立大单元教学主题时,要紧扣课标与学科发展动态,切忌以一家之言随意取代课标的要求,更忌出现科学性错误。

(二)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的依据

1.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教学的依据。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建议为参考,确定大单元教学的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历史课程要“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3基于这一要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分设“中华文明的多元奠基”“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中华文明面临的挑战”三个子话题,进而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2.初高中衔接是关键支撑

高中历史课程在设计与编排上,既注重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显现出明显的区别,以“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1]10。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一个重大课题,是确立大单元教学主题的关键。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与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为例,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对这些时期的史实都已进行过详细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从宏观角度整合,以“中华文明的韧性”为大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初中已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理解“中华文明并未因政权的更迭与战争的频繁发生断裂,而是在统一潮流与民族交融中焕发新的优秀品质”这一科学论断,从而培育其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素养。

3.教材内容是重要切入点

历史教材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本就具备高度的概括性与科学性,有些可直接作为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的切入点。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7 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其中“国家出路的探索”可作为中国近代史阶段的大单元教学主题。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探索,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不懈探索的体现。因此,可以以“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主题,将第五至第八单元整合为一个大教学单元。

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高度与深度。在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核心素养培育的导向性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1]2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时刻围绕着核心素养而展开,任何脱离核心素养的目标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既要能够以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为统领,又要辩证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最终归宿,而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则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该单元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两课的容量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具备完整的叙事主线。因此,该单元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单元进行教学。在以课标要求为核心、综合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可将“进步与罪恶——多维视角下的新航路开辟”作为大单元主题,进而确定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进步与罪恶——多维视角下的新航路开辟”大单元教学目标

(二)把握核心素养培育的侧重性

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绝不能求全贪多,而是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即选择两至三个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时间分配方面,亦无须平均分配各个要素涉及的时间,反而要做到有层次、有重点。

以上述“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单元为例,第一课时重点指向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两大核心素养,而从时间分配角度而言,以唯物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应当是重心。第二课时亦是如此,可以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三大核心素养为重点培养目标,而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则是本堂课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

三、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而大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目标的制定,均需通过教学设计进行实践。因此,核心素养最终能否内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焦点在于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主题驱动下的整体性教学

大单元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整体性、联结性,主张以单元主题统领单元内部各个知识点,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重构。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围绕大单元主题,设置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的系列问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与第八单元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时间横跨百年,历史事件与人物众多,基于上述分析,可将其整合成以“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主题的大单元。在设计该单元教学方案时,教师可设计“缘何探索”“如何探索”“反思探索”三个主线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近代国人的探索历程,并通过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与意义。

(二)情境创设下的多样化教学

在大单元教学中,不同课时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将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运用学术观点、艺术作品等形式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以《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教材中的绘画作品创设情境,如通过教材89 页的插画《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设置“列宁为什么要回到彼得格勒”“列宁为什么能回到彼得格勒”两大问题,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生主体下的启发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与帮助者。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让位于学生的学习。面对当前新课标与新教材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设计教学方案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效度。

总之,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清晰,教学方案的设计更契合课程标准与学情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以批判性思维与更加广阔的宏观视野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真正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核心目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