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022-08-18 03:44李正图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所有制混合国有企业

李正图

(上海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必然包括经济领域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其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值得总结。本文正是着眼于这方面的总结。

当今中国经济国情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必须实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同一时空、同一产业中并存并且共同发展。由于是处在同一时空、同一产业之中,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必然发生分工、协作、配套甚至资本、产权、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和融合。其中,在资本、产权、企业上进行合作、融合、混合的过程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由此可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四种形式,即分别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参见图1“所有权板块”和“资本板块”)。其中,如果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就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样,如果是以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导,就分别是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无论是上述什么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众多类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呢?其根本原因是:当今中国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表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总格局,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一道)在承担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引导、引领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然而,国有企业在承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且引导、引领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责任时,在能力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欠缺,需要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强化承担这些责任的能力。既然如此,如何有效推进和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呢?我们认为,必须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选择并最终确定最佳、最优实现路径。

进一步,我们不得不提问: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选择并最终确定最佳、最优实现路径呢?我们认为,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所有制改革理论和实践、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总结,必须展望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所有制改革趋势、国有企业改革及趋势,进而进行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选择并最终确定最佳、最优实现路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的内容,一方面,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两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等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也经历从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混合所有制的结构性变迁过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两条线上的改革也逐步合流和融合,进而推进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且使之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实现路径之一。

再从全球视野和历史大视野来看,相比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后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经济的设想、苏联的国家所有制经济、南斯拉夫自治的社会所有制经济、匈牙利改良的国家所有制经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国有化,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有企业和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十分成功的,其既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构筑了雄厚经济基础,也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所有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展望新时代,中国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并能够选择出最佳、最优的实现路径。

在上述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到底如何选择?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顶层设计问题。为了做好这一顶层设计,我们需要了解当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需要厘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进而提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顶层设计具体思路,本文正是要逐一厘清上述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源于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建设国有企业的实践。这次世界经济大萧条和与此同时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巨大成功,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和实行国有化改革,建立国有企业以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促进了西方国有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譬如在法国,混合所有制企业一般称为混合经济公司,如航空航天工业集团、国营火炸药公司、法国北部和东部高速公路公司、巴黎诺曼底高速公路公司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推行“福利国家”“人民资本主义”、员工持股计划等制度,建立了许多公私合伙或国家参股甚至控股的企业,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资本主义国家上述国有企业发展事实,国外学者展开了对国有企业的研究。一般认为,相关研究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瑞典,魏克塞尔提出,为了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国家干预和实施混合经济体制是必要的;埃克隆德(1989)[2]认为,由于国家干预经济和纯粹市场经济的模型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实际中,市场经济被迫实行一系列调节,同时国家干预经济也不得不通过市场机制缓解干预性。所以,实际上所有经济都是某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既有政府因素,也含市场因素。另外,经典西方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宏观调控学派极力主张所谓混合经济。凯恩斯强调“让国家的权威与私人策动力相互合作”[3];Hansen(1941)[4]提出了“公营经济关心的是社会福利,私营经济关心的是利润”的观点和公私混合经济概念。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不仅根植于中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的实践,也根植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和苏联国家所有制、南斯拉夫自治的社会所有制、匈牙利改良的国家所有制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借鉴和吸收。早在1985 年董辅礽就主张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要并存、要混合。近年来,中国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黄群慧(2021)[5]指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重质轻量,着重解决国有资本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吴宣恭(2020)[6]指出,混合所有制是既不同于公有制又不同于私有制的独立存在并具有自身特性的所有制。黄群慧(2018)[7]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是不同性质持股方的多元持股。(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王祖强(2020)[8]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过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既竞争又合作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逐步打破原有的所有制界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佟健等(2016)[9]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建立产权保护制度;私人资本所有者与国有股东处于平等地位;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常修泽(2014)[10]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针对中国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提出的。(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作用。逄锦聚(2019)[11]指出,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的体现。黄丹华(2013)[12]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提高国有企业效率。(4)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形式。胡家勇(2018)[13]指出,各种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国有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础,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存在形式。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多方面阐释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融合,并且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形式是建立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企业等相并列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是关于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选择,仍然需要加以更为详细的阐述,这一阐述还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持续实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创新基础上进行。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持续不断演进。这些改革的实践表明,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改革往往会走许多弯路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同样,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不正确也会导致在改革过程中多走弯路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总之,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既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选择正确的实现路径,而正确的混合所有制理论与实践、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持续创新过程中生成的。

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来看,自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指导下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这一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也是持续创新的。具体过程如下: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14]这时,已经明确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主体和补充关系,并且强调各自长期共同发展和联合经营。很显然,按照这一规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在所有制边界、资本边界、产权边界和企业边界上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但可以在业务上进行“联合经营”。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这就从具体层面上升到总体层面,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而不是绝对要求公有资产在每个企业中都占优势和主导作用。这一政策理念的具体界定,实际上为具体层面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和国有企业改革创新释放了更大空间。因此,《决定》进而指出了所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针是“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16]。这实际上是从产权层面允许公有制经济单位(即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即非公企业)之间的“混合”,而这里的“混合所有经济单位”已体现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含义。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上实现了三个理念创新,分别是:首次提出“基本经济制度”概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就首次实现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制度放到了整体制度体系之中,在整体制度体系之中定位了“基本经济制度”,即基本经济制度+其他经济制度=整体经济制度,这样就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制度(并且称之为“基本经济制度”)在整个经济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和枢纽地位;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6],从而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明确归属于“公有制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样就突破了公有企业的界限并且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首次提出作为资本组织形式的股份制,自身并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也就是说,混合所有制的资本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只不过是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混合的组织形式。在这三个创新理念指引下,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可以在企业层次上进行,还可以在经济层次和资本层次上进行。

1999 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7],如此明确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是采取多种形式实行股份制。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这是对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政策方针的进一步确认。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地强调,“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8]。这进一步拓宽了国有企业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党的十六大相关阐述进行了具体拓展,提出“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进而强调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19]这表明,在之前强调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组织形式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建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进而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这一阐述的实质,是从产权、资本、产权制度三个层次提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较之前仅仅是从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上进行的阐述,更加深入、全面和完善。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将产权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的改革思路的进一步确认。在此基础上的理念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提出“两个平等”政策理念和思路,即“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20]。物权来源于产权,“平等保护物权”的实质,就是对公有产权和非公产权在法律层面一视同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实质,就是在市场上,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规则基础上,承担风险、履行责任、拥有收益。这就既取缔了公有制经济享有的特惠也避免了非公有制经济遭受歧视,优化了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了产权保障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这是对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进一步确认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个平等”政策理念和思路,即“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1]。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这就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第二个“平等原则”从市场竞争层次前移到生产要素使用层次,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从市场竞争领域拓展到资源要素使用和配置领域。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2]由此实现了三个政策理念创新:一是明确从资本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二是首次提出了“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概念,并且明确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首次提出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认为,第一个创新是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从资本层次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明确化、具体化;第二个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化和拓展;第三个创新是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功能和作用。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23]。这是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在资本组合操作层面上的具体化、条文化。

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重要的突破口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2016-12-16).https://news.12371.cn/2016/12/16/ARTI1481886083189302.shtml.。这是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功能与作用定位。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聚焦于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4]。在这里,实现的政策理念创新:一是突出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改革;二是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三是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就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上升为对国有资本管理的层面,意味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远大目标不仅是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而且是国有资本的“做强做优做大”,无论是从国有企业还是从国有资本的角度都是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25]这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在国有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进行的创新,也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创新理念。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更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6]。从今天来看,这一要求是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贯彻落实和逐步施行。

综上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理念一步步创新、一步步完善。这些重要文件和政策,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扫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政治支持、设计了政策框架,是本文进行理论研究的政策和制度基础。

四、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再就当前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来说,我们认为,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需要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把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便使中国的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当前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新贡献。具体来说,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析。

(一)是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企业范畴,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方面的重要国情之一是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实际上,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然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与国有企业要求的高度发达生产力水平并不一致,进而导致当面临较低层次生产力水平时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高。基于这一生产力基本国情和国有企业对生产力水平的基本要求,进而就决定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单一国有企业发展方针的不可能性、不现实性,而必须实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这一方针的实施必然导致多种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并存和共同发展,进而必然要求各类所有制性质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融合,其中就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便中国国有企业能够与当前生产力多层次现状相匹配,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

正是基于上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方面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适应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进而培育和创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思想和经济理论。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实践领域也是理论领域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的伟大创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EB/OL].[2019-09-1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919/c40531-31361206.html.在这里,邓小平阐述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功能。到1992 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他说:“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EB/OL].[2017-07-1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718/c69113-29410786.html.在这里,邓小平从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政治领导的成果三个角度深刻阐述了生产力标准。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指引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之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实践表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都是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原理,当然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来源之一。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改变,只不过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指生产力在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上的区域、产业、技术、结构等维度上的不同步、不同时、不均等性,因而仍然是多层次性。正是因为生产力在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上的多层次性,才决定了新时代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4]由于新时代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生产力在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上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必须继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所有制、经济运行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其中,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枢纽,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决定了生产关系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反过来,生产关系改革既推进了所有制改革也取决于所有制改革。在这一理论视域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和结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演进成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总格局。在这一总格局中,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组织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一道在承担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引导、引领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任。既然如此,国有企业如何既能够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能够更好地对非公有制企业甚至集体企业实现引导、引领和带动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无外乎两条路径:一条是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要素配置上的合作、配套,这样就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总格局;另一条是通过产权纽带、产业纽带和企业组织纽带,共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这样就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这就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理论逻辑基础。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还是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看,如何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和枢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孕育和形成的核心、关键和枢纽,更是推动国有企业既推进自身改革和发展又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甚至集体企业引导、引领和带动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探索,其理论成果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

在生产力决定论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关系,从而突破了原来固守公有制不变的僵化思维,推动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生产关系的改革与创新,其中就包括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他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①陈莲涛绘赠的《双猫图》[EB/OL].[2016-06-30].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630/c69113-28510305.html.在这里,邓小平从生产力、群众意愿和合法与否三个方面提出了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群众愿意采取的生产关系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如果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是不合法的那就通过改革既有法律框架使之合法起来。前两个标准是客观标准,是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客观基础;后一个标准是法规标准,要体现和适应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既有的法规,适应就维持,不适应就改革。正是在邓小平关于生产关系理论论述的指导下,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改革分别在各自路径上逐步深化并且走向融合,进而演进成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论述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前提,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构成对立统一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表明,这两个原理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不仅指导改革开放时期的各项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的源头和基础。

习近平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从政治功能和经济基础上进行了深刻阐述,成为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他指出:“国企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国有企业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①宋方敏.国企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EB/OL]https://theory.gmw.cn/2014-05/11/content_11279398.htm.在这里,习近平从国家政治高度强调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加强自我完善,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这表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必将推动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并必将取得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是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做好以上两个方面,必须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经济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为所有制、运行制和收入分配制。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为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但在当时基本经济制度仅仅是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本文把混合所有制经济界定为“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相辅相成、休戚相关、融合发展,能够在企业组织中保证和保障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实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关系方面的重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27]。

强调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扩展,其内容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形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经济基础,使之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制度支柱,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根基,从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四)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需要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终标准和远景目标是什么?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23]。党的十九大在布局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时,更加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①习近平重要讲话金句[EB/OL].[2018-12-19].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219/c64094-30474989.html.。这就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终标准和远景目标。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来说,为什么要把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最终标准和远景目标呢?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需要。展望未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此时,国有企业不仅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更要发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在中国开创对外经济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当前世界企业发展趋势来看,能够在世界市场上起领先功能的跨国公司已经基本上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正是这些世界一流企业带动了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日益强大起来。因此,拥有多少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的重要指标。针对这种世界范围内一流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应当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就当前中国企业总格局来看,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总体格局中的龙头,业务规模巨大、创新资源丰富、地域分布广泛,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产业控制力和辐射力大,是中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力量。把这些国有企业培育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可以有效引导和带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创新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和更高水平的对外交流需要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按照现行标准,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强、市场价值大、国际化水平高、创新能力持续、社会影响力广、规模优势大、人才优势强和风险抵御优势强等特征。这些企业能够通过不断开发整合和应用先进技术,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对其他企业和所在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融合功能。

如何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批主导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具有全球资源整合力和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因此,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既是中国国有企业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也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与使命。中国的众多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拥有一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初步具备了整合全球业务的能力,因此,是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率先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国企业。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途径。

(五)是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的要求

20 世纪内,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了纯而又纯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这些国家的历史实践均表明: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承担社会主义各项经济建设事业任务中起到“压舱石”和“中枢神经”的功能和作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后来演进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合作制企业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因此,这类企业不能丢,丢了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就会危及国家安全,就会导致亡党亡国。这是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鉴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保持国有企业的主体、主导地位不动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根基。但是,始终保持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主体、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不必然地始终保持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僵化不变,反而是必须积极、主动地倡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这样的改革。只不过,改革不是随意的。正如习近平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①习近平关于国企改革的系列论述和讲话精神[EB/OL].[2018-02-14].http://gzw.wuhan.gov.cn/bmdt/gzjg/202004/t20200402_987604.html.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选择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且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选择也始终秉持科学、务实和可操作的原则和理念。

上述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既然如此,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选择呢?

五、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选择

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②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侧记[EB/OL].[2014-03-1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310/c64094-24589756.html.。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是由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所有这些方面均按照客观联系、客观进程及其客观规律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之中。图1 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由以下六个板块构成:制度板块(制度逻辑框架)、资本板块、产权板块(包括所有权板块和法人财产权板块)、企业板块、要素板块以及这些板块综合而成的经济板块。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及其各个板块(如图1 所示)中明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其中包括:主体范围、实现路径位于哪个地方、在哪里有哪些实现路径可供选择、依据什么标准在这些实现路径中进行选择并且选择出最佳最优的实现路径、对最佳最优实现路径具体内容的全方位考察、这条实现路径能够达到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依次明确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要明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主体范围

也就是说,要明确是“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的标题已经十分明确这里的“谁”是“国有企业”而不是“非国有企业”。如图1“资本板块”和“所有权板块”所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有四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是本文研究对象的所在位置和主体范围,民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外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不是本文研究的主体范围。因此,既然是专指“国有企业”,本文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图1“资本板块”中的表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所有权板块”中表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产权改革”,也就是说,“非国有企业”(包括民企、外企、集体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产权改革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框架中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示意图

(二)要明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位于哪个地方和具体实现路径

在明确本文研究的主体范围之后,要明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位于哪个地方。我们认为,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及其各个板块(如图1 所示)之中,因此,必须和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图中加以明确定位。在图1“资本板块”和“所有权板块”中的路径就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这表明,国有企业把自己拥有的国有资本和国有产权,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保障下,在产权法保护前提下、在企业运营中、在要素配置中,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媒介,通过与集体资本、非公资本混合,进而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利用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企业配置,进而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过程就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历程(可以用图2 来表示),当然,这一历程同样适用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图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逻辑结构图

(三)要明确在哪里有哪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可供选择

明确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所在位置以及实现路径的具体内容之后,进一步要明确这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到底有哪几条?在这里,如果只有一条路径,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然而,正如后面要进一步分析所显示的,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同一区域内应当有很多条实现路径,因此,首要前提就是需要列举出图1“资本板块”和“所有权板块”和图2 具体路径中所包含的全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由此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及其各个板块(如图1 所示)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客观情况为中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条实现路径。在这些众多实现路径中,无论是哪一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都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如图1 所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及其各板块中存在的,因此,任何一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至少涉及中国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又因为这些实现路径各有利弊,因此,需要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为了保障这种选择的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就需要明确选择的标准。

(四)要明确依据什么标准在这些可供选择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中进行选择并且选择出最佳、最优实现路径

明确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每一条实现路径及其具体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明确到底选择哪一条?很显然,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确定一个科学的选择标准,进而在不同实现路径中劣中取优、优中取最优。因此,我们认为,选择的标准只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框架及其各个板块(如图1 所示)中,依据这些实现路径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权衡这些不同路径的利弊,进行综合平衡、科学取舍、劣中取优、优中取最优,进而完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选择。

(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佳、最优实现路径具体内容的全方位考察

在众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中选择并确定了最佳、最优实现路径之后,我们还要明确这条实现路径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及其各个板块(如图1 所示)中的哪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考察清楚这条最佳、最优路径的具体内容。仍然如图1 所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内涵包括了图1 所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逻辑结构及其各个板块中的其他方面。这些方面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相当于这一逻辑框架结构中“纲举目张”中的“纲”,其他部分则相当于“纲举目张”中的“目”。既然如此,这一“纲举目张”中的“目”包括哪些内容?我们认为,至少包括如图1 所示各个板块中的全部内容,即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在“纲举目张”中既研究“纲”也研究“目”,并且把“纲”和“目”的研究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构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全部内容。

(六)要明确这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能够达到的终极目标

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终极目标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任务来界定、限定和约定的。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任务来说,中国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一方面确保中国的国有企业提升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能够可靠、有效、持续地完成新时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承担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促使中国的国有企业既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也能够可靠、可信地引导、引领和带动集体经济、非公经济的发展,能够始终保持中国经济(尤其是非公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和方向上行稳致远。

综上六个方面就是我们对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选择的研究内容。

六、结论与建议

新时代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选择正确的实现路径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如何构建正确的新时代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选择理论,既是摆在新时代中国承担国有企业改革责任的党和政府机构以及国有企业领导面前的难题,也是摆在广大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前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就是为了实现这方面理论上的突破。具体说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佳、最优实现路径是确保国有企业有能力承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责任的需要

这些责任和能力是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来确定的。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表现,充分说明,国有企业只有保持持续改革,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而更好地承担自己本来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国有企业只有持续推进正确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承担自己本来就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如此,在新时代,什么实现路径才能确保国有企业正确的改革呢?答案只能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总体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更好地承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任,提升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自己并且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力军;二是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最佳、最优选择,能够引导、引领、带动集体企业、非公企业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高质量发展。

依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组建起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必须承担五大责任,即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佳、最优实现路径是国有企业增强自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能力的需要

既然国有企业需要承担上述五大责任,那么,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最佳、最优选择,能否保证国有企业更有能力来承担、履行这些责任呢?我们认为,必须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我们可以把这些能力分解为五个领域的能力: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国家经济治理责任的能力,综合起来就是“五种能力”。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佳、最优实现路径是提升中国国有企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功能的需要

那么,承担“五种责任”和具备“五种能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功能是什么?我们认为,通过所选择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佳、最优实现路径的实施,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譬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图1 中的“企业板块”所示)综合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经济一道,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图1 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块”所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选择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佳、最优实现路径的演进,具体表现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表现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五种能力”更强大、更持久的演变、演进过程。“五种能力”更强大、更持久,就能够保障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顺利演进,既能够推进,也能够与中国新时代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代现代产权制度的健全完善、新时代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完善实现相互协调、配合。

猜你喜欢
所有制混合国有企业
混合宅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所有制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