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可晓得天下黄河有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上,有几十几只船?几十几只船旁,有几十几个船工?几十几个船工,吼了几十几首号子?几十几首号子里,哪里的号子最出名?
说到号子,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黄河号子。在众多地方的黄河号子中,三门峡的黄河船工号子以其低沉的曲调、浑厚的合唱,成为万里黄河众多船工号子的典型代表。
三门峡的黄河船工号子因诞生在行船困难的“三门天险”、文化底蕴深厚的陕州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黄河出潼关,东流113 公里,一路奔腾到三门峡。急速奔腾的黄河撞上“三门六峰”,激起数丈高的惊涛骇浪,发出撼人心魄的轰鸣,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三门天险”。“三门天险”给漕运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漕运船只经过这个地方,稍有不慎便会沉没,船毁人亡。金代周昂《砥柱图》有诗云:“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
就是此种局面的真实写照。
如此险峻的河段,为什么自秦至清的2000 多年间,不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穿行着漕运的大船,而且在汉唐时代,还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繁忙的河段?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王朝首都设在关中,大量物资需要从关东调运;第二,受崤函古道艰险难行的限制,粮食等大宗物资主要靠水运。就这样,三门峡黄河漕运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生命线”,以及影响王朝更替、巩固边疆统治的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三门峡黄河漕运对中国古代两京格局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自东周开始,由于首都设在关中,关中平原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央官僚机构、军队的粮食等物资消耗,物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而“三门天险”导致水路运输不甚便利,运转米粮亦颇困难。特别是在灾荒年份,当关中之地的农产品不足以供给长安之需时,帝王往往带领文武百官就食洛阳,待关中粮食丰收再回到长安,导致两京格局形成。即使在盛唐时期,这种格局也未能改变。据历史记载,唐高宗曾七次到洛阳,后来武则天干脆迁都洛阳。
当然,三门峡黄河漕运也成就了历史上陕州城市的繁华。盛唐时期,三门峡黄河漕运十分繁忙,停留在陕州城边的漕运人员就有万人之多,全国各地物资云集陕州,呈现出“黄河帆樯如林,仓储货物如山,店铺鳞次栉比,客商往来如织”的繁华景象。宋朝时期,陕州城市繁荣更胜一筹。《宋会要辑稿》曾记载,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 年) ,全国1 万贯以上商税城市共126 处,河南省有14 处,而陕州则以30635 贯的商税额度居于全省第二位,成为仅次于洛阳的赋税城市,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得到直观反映。明清以后,陕州城乡出现了20 多处集市,城内大街和城外四门关厢地带已成为著名的商品市场,商品经济发达,繁荣景象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
不过,由于三门峡河段特殊的地理环境,给黄河漕运带来了极大的危险,严重地制约了黄河漕运的畅通。为了维护朝廷政权的稳定,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历朝历代对黄河漕运治理都十分重视,不惜耗费巨资重新开凿河道或者大力修建栈道。从实际效果来看,较为切合实际的办法就是修建栈道,通过纤夫拉船的方法帮助船只顺利通过“三门天险”。有谁能想到,一根根长长的纤绳,一行弓背拉船的纤夫和他们吼出的黄河船工号子,竟和王朝的更替及国家的政治布局挂上钩。
黄河栈道的开凿时间,如今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 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黄河漕运栈道西起三门峡的人门栈道,东到渑池县与新安县交界处的“八里胡同”。今天,人们看着这些栈道,仿佛看到当年的一行纤夫,在这谷深峡险、水流湍急之地,弓着身子,脚蹬石窝,手抓石鼻,纤绳在肩头勒下深槽,拉着船只,吼着阵阵号子,气势磅礴,撼天动地。
领首的纤夫大声吼叫:“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纤夫们就跟着吼叫:“吆—呵,嘿,嘿佐佐,嘿!”“过高山犹如走平地哟,嗨咳吆二嗬!过大河犹如过小溪哟,嗨咳吆二嗬……”这是来自祖辈们与黄河战风斗浪,提神聚气、铿锵有力的声声呐喊,发出的号子响彻黄河之畔。木船在号子声里一步步前行。
自古黄河不行“哑船”。黄河船工从船开到停船,每一劳动过程都有号子伴奏。黄河船工号子的种类很多,从形式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十一种:打篷号,船只逆水航行时首先要将篷升起,开篷时就唱打篷号。打锚号,船只两头都有锚,起船时要先打起锚,这时号工领唱,船工应唱,这就是打锚号。拉冲号,船在直行航道中,为使船靠惯性前行,纤夫们要铆足劲前冲一段。拉纤号,逆水航行时,纤夫要拉纤,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纤,百吨位要用十三四把纤,这时号工要唱拉纤号。撑篙号,为使船顺利快速转入正航,这时号工唱起撑篙号,船工撑起长篙随着号子将船开动,向前撑行。撺篙号,因下航时速度较快,为行船安全,必须左右撺篙来应付河道中随时出现的险情,此时唱的号子叫撺篙号。摇橹号,在河道平直宽阔、水面平稳时,采用摇橹,唱着摇橹号推动船体前行。绞关号,枯水季节,河水浅,此时就用绞关的办法把船拖过浅滩,绞关号就是绞关过程中唱的号子。警戒号,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雾天,为防止船与船之间发生危险而唱的号子。联络号,与警戒号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联络号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与船之间进行联络用的号子。出舱号,船到目的地,船工舱中卸货所唱的号子就叫出舱号,也叫劳动号子。
黄河船工号子高亢豪迈,乐谱简练,歌词朴实,旋律上口,信口吼来山响水应,充分表现出了勤劳勇敢的黄河船工们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黄河船工号子不仅是船工和纤夫协调指挥、统一行动的号令,也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当我们站在黄河岸边,看着这“三门天险”,望着那滚滚黄河,似乎再次听到了浑厚的黄河船工号子。黄河船工号子是劳动人民的真实呐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一位诗人所言:黄河奔腾了五千年,船工的号子也响彻了五千年。五千年的爱与恨,洒满了滔滔的黄河水;五千年的悲与喜,融进一声声的黄河船工号子里。黄河船工号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黄河魂,是黄河的另一种咆哮声。
在旧中国,有许多歌词反映了船工们在黑暗岁月中的悲惨生活。如一首《拾篷号》这样唱道:
艄公号子声声雷,
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
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
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
黄河船工辈辈穷。
黄河船工长年累月航行在千里河道上,对黄河两岸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船工们在用号子来调节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用歌声来描绘山川景色,抒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比如有这样一首号子:
一条飞龙出昆仑,
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
惊涛骇浪把船行。
黄河船工号子不仅是劳动人民情感的真实表达,也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冼星海笔下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船夫曲》是有名的黄河船工号子,它是以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为背景,与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相结合的歌曲;它是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完成的曲作;它是在民族解放中发出的抗战冲锋号。歌曲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声声号子,唱出了中国黄河之魂。
人民创造了历史,黄河船工号子就是劳动人民的歌曲,就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精神的反映。正是有了这些英雄的劳动人民,中华民族才会闯过一个个险关,取得一个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