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碳”目标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关系思考

2022-08-18 01:21文图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兰慧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人类居住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碳绿色建筑

文图|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兰慧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衡阳湘江蒸水汇流处的石鼓书院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不能简单用“控”的“单向思维”来实现。我们既不能为现代化目标而妄顾本国和全球的资源紧约束条件,也不能为“双碳”目标而抛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那么如何兼顾“双碳”目标和现代化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双向思维”,寻求二者的最佳“平衡点”。即以人民为中心,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也是消费端降碳的最重要应用场景,城乡建设领域推进“双碳”任务的侧重点是协调“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与“环境品质向好”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可以从“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推动技术创新、探索制度创新、倡导全民绿色生活方式”四个方面着手,兼顾低碳与幸福,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

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尊重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控制城市开发规模和强度。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因为生活在丘陵、山地以及临近大江大河,对山水有天然的亲近与深刻的理解。无论是《诗经·大雅·公刘》里记载公刘“于胥斯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的聚落选址,还是大到构建“岳镇海渎”的国家山川秩序,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山水文化传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亦是这种传统山水观的现代演绎。在规划设计中应全面体察、认知和把握山水秩序,并将重要人文空间要素布局在山水秩序的关键势位,两者结合形成城市山水秩序与人文空间秩序相融合的整体格局。

雄安新区的规划即充分利用北高、中低、南洼的现状地形以及“水、林、田、淀、城”要素,在恢复白洋淀良性生态系统和大溵古淀湿地特征的基础上,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塑造林带环城、组团紧凑、绿廊间隔、中轴对称、脊轴串联的城市布局特色,总体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格局,并进一步构建融合了中国古典审美意趣的“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总体城市形象。

鼓励公交主导、综合开发。目前我国地铁城市已达49座,地铁总里程近8500公里,但全国主要城市1公里轨道覆盖的通勤人口比重最高不超过36%。对比香港,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的比例更是高达65%,吃、住、行、购、玩可在地铁站里无缝转换,港铁因此成为市民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之一。我国的地铁里程数不可能无休止地增长,下一步应是借鉴香港成熟的TOD模式经验,协调轨道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将轨道站点地上地下综合一体化开发,提高站点沿线开发强度,通过集聚工作、娱乐、休闲、交通等功能集聚更多人口,降低城市通勤需求,助力减排降碳。

倡导混合利用,促进产城融合。通勤长、通勤难是当代都市人日常生活的一大痛点。《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对全国42个重点城市的通勤时间分析发现,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仅为76%,而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重在超大城市超过17%。过长的通勤时间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及城市减碳任务都是巨大的压力。合理的通勤出行关键是平衡地区的职-住-服关系,即就近就业,就近居住,就近服务。“就近就业”需要在规划阶段安排与各城市组团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就业岗位数量,“就近居住”则配置与就业人口需求相匹配的住宅产品,“就近服务”以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为抓手,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在保障公益优先、结构平衡、环境相容、景观协调的前提下,倡导平面和立体上的混合利用,促进就业、居住、服务的融合,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碳排放。

2.白洋淀风光

推动技术创新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应重点关注能源、水资源、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5.雄安新区的无人驾驶物流车

6.上海更加开放和适宜步行的街道

3.金丝雀码头的轻轨站连接周边办公楼宇

7.福建的乡村自行车道

4.北京前门胡同里的三里河公园

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双碳”时代,风电、光电、水电、核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同时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微电网建设将实现电力的就近生产、就近消耗,从而减少长距离输电的损耗。结合“光储直柔”建筑将搭建这样的未来都市场景:建筑表面发展光伏,建筑内部直流供电,邻近停车场的智能充电桩具有双向充放电功能,电动车在合适和必要的时候可反向为建筑供电,电动车和建筑都不再仅是能源的消耗端,也是一座座小型的蓄能调节电厂。

推动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能源不同,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在地球表面以各种形式存在,水不会消失但会被浪费——从清洁的水变成污染的、不可利用的水。因此发展污水处理、厂网河一体提质增效技术与发展再生水利用保障技术、再生水系统智慧运行技术是水资源领域重点关注的技术创新点。

鼓励绿色交通和智慧出行。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建立MaaS(出行即服务)平台提升交通系统效率,改善乘客出行体验,吸引用户使用公共交通。建设独立、连续、安全、舒适的非机动车道,同样有助于鼓励民众绿色出行,减少整体交通碳排放。

鼓励被动式建筑和绿色建造。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从中国古人的营建智慧中汲取营养。例如传统夯土建筑,不论北方的窑洞或是南方的土楼——就地取材、黏土为墙,材料环保,建造成本低,且借助泥土的隔热保温作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是“绿色建筑的典 范”。

倡导“让自然做功”的绿色低碳设计理念,推广被动式建筑,同时发展“钢结构+模块化内部空间”和木结构建筑,并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将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探索制度创新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通过将“碳排放成本化”——“所有碳排放都要付出代价,所有减碳行为都可获得收益”,以此促进企业和个人从经济效益角度减少碳排放。另外,碳排放作为可交易的要素让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可从碳市场获得碳排放权,推动企业自主转型升级。目前,纳入碳交易市场的2200多家均是发电企业,行业覆盖范围需进一步扩大。在推动科学的碳核算和生态核算方法、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解决碳市场交易形式单一的问题、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8.福建永定土楼图

9. 杭州云栖小镇绿色屋顶公园

11.傍晚无锡运河公园放风筝的人们

10.桐庐荻浦村猪栏改造的茶吧

12.伦敦街头为昆虫设计“昆虫旅馆”

结语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关系到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实现“双碳”目标,共建绿色家园,离不开民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支持。城乡建设领域未来还将持续探索“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与“环境品质向好”两者兼得的路径。

猜你喜欢
双碳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下先进发电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