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空间“低碳化再生”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2022-08-18 01:17文图韩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汪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人类居住 2022年1期
关键词:碳化传统产业大运河

文图|韩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汪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工业过程和土地利用作为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源排放的主要类别构成,前者以产业空间作为生产载体,后者包含了以工业用地为主的产业用地类型,可以说产业空间是两类源排放的交汇点。其中,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空间,是减排的重点关注对象。传统产业空间必须着眼于存量再开发的基础上,利用规划调整手段从源头推动系统性与可持续性的碳减排。

传统产业与碳排放关系

传统产业主要指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涵盖机械、化工、石油、钢铁、建筑、纺织、轻工等类型。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指出,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约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总量的17%,且这些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与碳排放的完全脱钩。

传统产业大多以粗放的方式增长,低效的开发、生产、管理模式以及对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其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管理能力以及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也逐渐步入转型升级的道路,但仍有大量企业维持着过去的生产模式。短时间内,传统产业经济规模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依然会带来碳排放量的提升。

1.2.传统产业空间 图|pixabay

传统产业空间“低碳化再生”的方式

随着新时期城市建设向绿色低碳目标转型,空间规划开始以碳约束为导向,空间价值的评判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由过去的经济效益主导转变为“经济-生态”效益双重考量,识别出新的“低效用地”。传统产业空间的更新目标是在保持经济效益不变的前提下,以空间规划的手段逐步推动产业用地的低碳化更新转换,通过减量提质、功能转化、提升用地集约度和复合度等方式,控制排碳源头、优化空间格局、保持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

各类传统产业的碳排放量存在差异,尤其钢铁、化工、机械、石油等重工业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对传统产业内部进行结构式调整,限制高碳排产业的增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碳排放压力。同时,调整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能引起产业碳排放量的波动,通过“优二”“进三”等方式,从空间结构和用地方式调整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优化产业整体结构,对减少碳排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生产技术水平越高的企业,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也是推动传统产业空间从“三高”向“三低”转变的主要选择,这些企业往往会选择在环境品质较高、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园区集中布局。同时,高效便捷、紧凑集约、绿色生态的空间布局也有利于生产和通勤方式的低碳化。因此,在传统产业空间更新中,还要充分考虑对空间价值的判断,以及对园区服务设施和环境品质的完善。

大运河无锡段“低碳化再生”实践探索

大运河无锡段建成度高,其中,北部惠山段是苏南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中部梁溪段是无锡市中心城区,南部新吴段为高新区。三段的产业发展阶段和主导类型有所差异,但均存留有大量的传统产业空间。

惠山段低效产业用地较多,以从事金属加工、机械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传统乡镇企业为主,地均产值偏低、碳排放高,“经济-生态”效益偏低,对运河两侧的生态格局产生一定破坏。惠山段主要聚焦在对传统产业空间进行减量提质,扩充生态容量,完善“碳源-碳汇”格局。

梁溪段传统产业空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以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等为主,用地集约度不高且碳排放较大,与周边空间功能和价值不匹配,对城市中心区环境品质有一定影响。梁溪段以紧凑集约、提高品质为目标对传统产业空间进行更新,形成与城市中心区相得益彰的高品质“产城绿”融合发展格局。

4.惠山段传统产业空间

3.近35年来大运河无锡段传统产业空间变迁 图|作者自绘

5.梁溪段传统产业空间

6.新吴段传统产业空间

新吴段在多条重要交通线与机场的加持下,是无锡重要的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的方式,新吴段已完成部分传统产业空间腾出清退、功能转换、集中整合等前期性、基础性工作,但不少传统企业处于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时期,对于空间功能、品质和用地类型的需求也在变化。目前,新吴段依据“绿色建筑、绿色环境、绿色发展”的模式,加快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园区空间环境品质,实现了生态网络化、服务便捷化和生产绿色化。

大运河无锡段针对传统产业空间已进行了一系列腾退、更新和优化,推动运河沿线传统产业空间向绿色低碳、现代创新的方向发展。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环境、载体模式为目标,整治腾退部分低效益、高能耗的传统产业用地,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产业高端、生态完善、协调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优化产业整体发展结构,间接减少碳排放。2.在退线复绿的基础上打造滨水休憩和步行空间,提升岸线的综合环境品质,完善“碳源-碳汇”格局。局部岸线区域结合工业遗址改造形成文化旅游节点,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3.推动传统生产生活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复合、集中集约的产城融合项目,促进生产和通勤方式的低碳化,吸纳人才和高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入驻。

13.国、省、市级大运河保护政策 图|作者自绘

7.8.环境优美的科技园区

9.10.绿色宜游的岸线改造空间

11.12.开发中的产城融合空间

2019 年发布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大运河生态空间管控,将大运河两岸2000 米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严格保护。2020年底,《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和《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进一步明确“产业空间减量提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生态容量明显扩充”的规划目标。同年,无锡市展开了《大运河无锡段核心监控区管控规划》,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无锡段传统产业空间“低碳化再生”探索。

目前,规划已根据各段实际发展情况,从低碳、经济、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对现状传统产业空间的“经济-生态”效益、空间利用价值进行判断,以减量提质、生态扩容,紧凑节约、高效复合,功能升级、提升品质分别为目标,提出“低碳化再生”策略。

结语

随着新时期城市规划向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目标转型,社会发展开始以碳排放约束为重要导向,以排碳源头控制、减碳路径优化、经济增长保持为引导,利用规划手段对传统产业空间的调整,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化减少碳排放量,以低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

猜你喜欢
碳化传统产业大运河
氯离子侵蚀程度与再生细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探讨
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研究
碳化高温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聚丙烯腈原丝中温碳化过程中导电性能研究
大运河,行走山东
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