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教学 实现深度学习

2022-08-18 07:12☉蒋
小学生 2022年21期
关键词:结构化小棒长方形

☉蒋 华

当前,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结构化教学走进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它不仅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仅限于针对教材中的单课时及单元内容教学,就知识论知识,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构建;仅针对本期课程进行情境或活动设计等,这样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效果,很难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因为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甚至不同年级的知识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案例融合到课堂中,实现学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促进学生间的深度交流,通过深度合作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一、基于结构化教学,承上启下促进深度思考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用结构化的目光来分析和使用教材。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碎片化教学,导致数学整体结构和细节相分离。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新内容时引用已学知识,将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一系列知识进行串联,借助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新的知识由何而来,由此又会延伸出哪些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选取了圆形的月饼和正方形的蛋糕为例,教师有两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每位学生都知道每人分一块,可以用算式2÷2 =1(个),得出结果。那如果是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这样的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该怎样分?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并给月饼的每一部分都取一个名字,接着教师又问学生如果一块月饼分给4 个人、6 个人或8 个人呢,你怎么表示?教师由此为学生引入了分数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在圆形或正方形中画出1/4、1/6 和1/8,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1/4 和1/8 有不同的方法,但都可以直观表现分数大小,如果是将月饼分成5 份取其中的2份你怎么表示?学生通过画图感知分数大小,并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由整数引出分数,并采用承上启下的策略,用结构化思维来处理分数问题,让学生在如何表示分数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深化了对分数的认知。

二、基于结构化教学,设计问题促进深度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导向,引领探究活动方向。一堂苍白的讲授课程,教师虽可将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节省下来,但如此掌握的知识只是肤浅的表层现象,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问题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逐层展开探究,促进学生不同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结构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必须要精当,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核心[2]。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依据本节核心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内容展开问题设计。1.余数的意义。教师可通过摆小棒的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小棒,让他们摆出不同的图形,如给出8 根、11 根小棒,让学生思考,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解释原因。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这些小棒数目在图形摆放时都会有多余部分存在,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无形地理解了“剩余”,很好地掌握了“余数”的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余数的意义,教师往往采取直接告知的做法,学生缺少内化、顿悟的过程,对意义的理解往往停滞在表面,时间长了,就会淡忘。2.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师可如此设计问题:如果小棒的个数足够多,在三角形拼摆过程中余数会是多少?存在着什么规律?如果是正方形、五边形的拼摆过程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剩余的小棒肯定在3 根内,在摆正方形的过程中,发现剩余的小棒肯定在4 根内,在摆五边形的过程中,发现剩余的小棒肯定在4 根内。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学生便能自主地总结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案例中,教师通过结构化的问题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思维探究更加深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引发了学生对不同知识问题的深度探究。

三、基于结构化教学,拓展思维促进深度交流

课堂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着本质的差异。如何利用现有的课堂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思维交流是最有效的手段[3]。因此,在结构化的数学课堂,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通过结构化的问题,引导不同学生展开适当的思考,给学生创造交流、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展开深度交流,在交流、讨论中汲取他人之所长、避自己所短,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这样一道题目:鸡兔同笼饲养,数数脑袋共8 只,数数脚一共22 只,请计算这个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但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都觉得题目的难度比较大,不知道怎么入手,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们在讨论中确立,解题时要从两种动物的异同处入手,如何在差异中寻找相同?学生的思维发生了深度碰撞,运用“画”和“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答:

1.首先在纸上画了8 个圆,用来表示8 只动物。

2.如果将所画的8 个圆表示题目中所说的“8 只鸡”,因为每只鸡有2 条腿,所以每个圆形画上2 条腿,此时一共画了16条腿,与题目中的“22 条腿”相比,相差6 条腿。此时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会少了6 条腿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因为有兔被假设成了鸡,每有一只兔被看成一只鸡,就会少2 条腿。

基于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快列出等式,8×2 =16(条),22-16 =6(条),4-2 =2(条),兔子有6÷2 =3(只),鸡有8-3 =5(只),实现了问题的最终解决。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横纵对比,将算法异质结构化,又通过相同思维、算式、解答过程对题目进行深化认知、分类,将算法同质结构化处理,延伸了学生的学习境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中,教师通过结构化内容的交流、讨论,促进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力的发展,实现了知识的深度学习,使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四、基于结构化教学,题组模块促进深度练习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新知深化理解、运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习题训练的设计中,教师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完成,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而传统教学中的习题设计存在着“封闭”“单一”等问题,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灵活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结构化教学下的题组设计,可以有效规避习题的程序化发展,使练习题目更加灵活、多样,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度练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设计层次性题组练习。一组:基础性练习,如[( )- 8]×4 =4×( )-( )×( )运用了( )定律;88×25 =( )×25 +( )×25运用( )定律。二组:提高性练习,计算24×12,并说一说计算中运用了什么定律?原因是什么?判断(125-A)×8 =125×8-A 是否正确?比正确结果是大还是小,差多少?三组:应用性练习,小明家有一个长方形猪舍,现在想扩建,将长由原来的46 米变为96 米,宽不变仍为15 米。1.动手画出示意图(包括扩建前、后)。2.长方形猪舍扩建后周长发生了变化,变为多少米?认真思考,如何计算更加简单?3.猪舍扩建后面积变为多少?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如此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获得了不同的能力。

案例中,教师巧妙设置结构化题组,让学生在层层练习中由浅及深获得不同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观察、思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五、基于结构化教学,组织活动促进深度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起点,准确把握教材知识间的联系,准确预设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可能面对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索学习空间,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延展空间和能力,并自觉将此能力迁移到教材外的知识探索中[4]。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着重建设个人、小组、集体三重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活动更加深入、细致,培养学生的深度合作意识,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对于长方形的特征一部分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展开验证:向学生出示多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猜想、验证长方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的探索更具针对性,教师可向学生出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1.长方形有多少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2.长方形有几条边?这几条边有什么关系?其中的两条长边有什么关系?(相等或是不相等)两条短边的关系呢?学生分工合作,准备运用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等方式展开探究。在探索中,学生们用三角尺进行测量,发现长方形有4 个角,且4 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特征的探索,有的学生将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发现上下两条边完全重合,认为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左右折,发现左右两条边也完全重合,得出左右两条边相等的结论。也有学生用直尺量了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也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长度相等,左右两条边长度也相等。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操作方法,趁势引出“对边”“长”“宽”的概念,并让学生指着说一说,然后和他人交流、共享,亲历了整个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

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基本学情为出发点,从基础知识入手展开教学,逐层深入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为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通过合作交流深化了知识理解,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结构化教学是以整合和串联知识为主要教学手段,它建立在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深度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巩固结构化教学成果,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结构化小棒长方形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巧移小棒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风车转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