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急性胰腺炎即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常伴有以下临床症状,包括尿淀粉酶上升、恶心以及腹胀等[1]。现阶段,临床还没有明确阐述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激活胰酶,造成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有出血、水肿发生,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坏死发生[2]。为了可以有效治疗该病,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18-01~2020-01我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了重症急性胰腺炎乌司他丁治疗的临床可行性。
回顾性选取2018-01~2020-01我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n=50)和常规治疗基础上乌司他丁治疗(乌司他丁组,n=50)。乌司他丁组男25例(50.0%),女25例(50.0%),年龄32~92岁,平均(62.8±10.5)岁;体质量指数(BMI)20~26kg/m2,平均为(23.2±2.8)kg/m2;病程5~17h,平均为(11.3±2.2)h。在发病诱因方面,胆道疾病39例(78.0%),高脂血症2例(4.0%),饮酒暴食6例(12.0%),诱因不明3例(6.0%);在脏器功能障碍方面,有5例(10.0%),无45例(90.0%)。常规治疗组男26例(占比为52.0%),女24例(占比为48.0%),年龄33~90岁,平均(63.1±10.1)岁;BMI为 19~26kg/m2,平均(22.4±2.6)kg/m2;病程4~17h,平均(10.5±2.5)h。在发病诱因方面,胆道疾病38例(76.0%),高脂血症3例(6.0%),饮酒暴食5例(10.0%),诱因不明4例(8.0%);在脏器功能障碍方面,有6例(12.0%),无44例(88.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50)
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持续疼痛等;(2)经过CT、B超等检查后,被诊断为患有重症急性胰腺炎;(3)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要求[3]。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急慢性炎症疾病;(2)爆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3)有明确外科手术指征。
1.3.1 常规治疗组
督促患者科学禁食,对胃肠减压状态进行保持。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适当为其静脉滴注补液,同时将30kCal/kg热量提供给患者。纠正病人存在的水电解质紊乱问题,保持良好的酸碱平衡,并且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对患者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并为患者镇痛,对抗胆碱能药物进行应用。注射生长抑素的首剂量为250μg(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250),随后在维持过程中注射量为250μg/h。待患者具有较轻的临床
症状、无腹痛、具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活性后停药。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对病人注射40mg奥美拉唑(淄博万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369)+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每日2次。
1.3.2 乌司他丁组
静脉滴注1.0×105U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33)+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2次。
1.3.3 疗程
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将两组患者的5mL清晨空腹外周肘静脉血采集下来,将时间参数调整为10min,对其进行离心操作,速率参数设置为3000r/min,完成离心操作后取上清液,将其样本储存到温度为-80℃的环境中等待检测,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乳酸(D-LA)的程度,使用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对其进行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机体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程度进行检测;(2)淀粉酶、脂肪酶。运用酶比色法(EPS-G7)测定血、尿淀粉酶、脂肪酶;(3)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血、尿淀粉酶恢复、在院医治等相关的时间指标;(4)治疗副反应。其中包含胰性脑病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
痊愈:治疗后患者完全无临床异常表现,血清学检查具有正常的检测指标;好转:治疗后患者具有较轻的临床异常表现,血清学检查具有基本正常的检测指标;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并未产生明显的临床表现,而且也没有改善各项检测指标[4]。
乌司他丁组患者在医治后和医治前的血清D-LA、CRP、IL-6、TNF-α指标比较,上述指标程度均下降,其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乌司他丁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水平降低幅度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
在医治的总有效率指标上,乌司他丁组该指标为94.0%(47/50),常规治疗组该指标74.0%(37/50),经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50,n(%)]
乌司他丁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血、尿淀粉酶恢复、在院医治等相关的时间指标均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表4(续) 两组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在这一方面,乌司他丁组所产生的发生率为12.0%(6/5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24.0%(12/50),相比之下前者显著更低一些(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50,n(%)]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它的发生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很大关系:一种是胆道结石,尤其是一些微小结石,这些微小结石一旦进入胰管,很容易引起胰管的炎症和感染,进而导致急性重症胰腺炎;除此之外,当病人暴饮暴食,或者产生酗酒行为之后,发生刺激会导致促胰液素以及胆囊收缩素被释放,从而分泌更多的胰液,促使乳头发生水肿,导致肝胰壶腹括约肌出现痉挛反应,最后产生此种疾病;或者是肝胰壶腹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并增加壶腹部压力,对胰液与胆汁排泄产生一定的影响,乃至于在胰管出现胆汁逆流,最后诱发该病。
急性重症胰腺炎治愈困难。胰腺炎的轻症恢复比较好,但重症可能病情比较严重,出现器官功能的衰竭,恢复以后可以出现局部的并发症,包括胰腺功能的受损,胰腺内分泌功能、外分泌功能,甚至可以反复发生慢性胰腺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类,一种是非手术治疗,胰腺炎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也是术前处理的重要措施,主要的方法就是禁食、肠内减压、纠正体液失衡、改善微循环、解痉镇痛、抑制胰腺分泌和胰酶活性,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清除坏死组织加引流术比较常用,另外灌洗引流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如果是重症病人,伴有胆道感染,或者发生胆道下端梗阻,在早期治疗时需要采取胆管探查术。
D-LA的产生主体为胃肠道固有细菌,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程度能够在期含量变化中得到有效反映[5]。IL-6的合成途径为TNF-α等诱导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作用能够促进其通透性的提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炎症变化能够在其水平中得到有效反映,进而帮助临床有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6,7]。TNF-α即为一类细胞炎症因子,可以产生多效生物学活性,当浓度较高时,将会出现免疫损伤反应[8]。对于乌司他丁来说,其实质即为一类蛋白酶抑制药,可以有效抑制各类胰酶生物活性,常用于治疗胰腺炎等疾病[9]。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0,11],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乌司他丁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对炎症因子表达进行抑制。
本次试验结果证实,乌司他丁组患者在医治后和医治前的血清D-LA、CRP、IL-6、TNF-α指标比较,上述指标程度均下降,其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乌司他丁组病人在医治后和治疗之前的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指标比较,均有明显的降低,其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医治的总有效率指标上,乌司他丁组该指标为94.0%(47/50),常规组该指标74.0%(37/50),经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乌司他丁组病人的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血、尿淀粉酶恢复、在院医治等相关的时间指标小于常规治疗治疗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乌司他丁组为12.0%(6/50),常规治疗组则达到24.0%(12/50),相比之下前者显著更低一些(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乌司他丁抑制糖、脂肪水解酶、蛋白酶等,使溶酶体膜保持稳定[12~15]。
总之,应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