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于 佳
胜利油田加速打造智能油田。王维东 供图
从开一张路单跑多个部门,到鼠标轻轻一点,就像快递一样在网上高效、快捷地完成全部办理,如今在胜利油田运输分公司,驾驶员不仅感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更享受着油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红利”。
和运输分公司一样感受到便捷的,还有注汽技术服务中心现河注汽项目部员工。
6月27日,现河注汽项目部草桥生产区域下起暴雨,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员工潘文敏检测水箱水位。“多亏了这信息化系统,不然咱现在还在外面淋雨‘盯梢’呢!”看着电脑上的远程操作系统,潘文敏感慨道。
潘文敏所在的注汽2站,是注汽技术服务中心打造的首座新型注汽站,这两年配套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实现注汽现场视频全覆盖及全操作流程在线自动检测和远程参数精准控制。
同样在鲁明公司青南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武磊坐在屏幕前就能看到7公里外井场上的情况。
他的“助手”是一架无人机。每天一上班,他都会打开油田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鼠标点击进入“无人机智能操控平台”,将摄像头锁定到7公里外的莱87井场。
此时在井场上,机舱盖缓缓打开,一架无人机自动升空,开始巡视“领地”,先查看井场光伏发电系统,再绕到抽油机后侧查看皮带和支架……不到七分钟,一个井场的巡检就顺利完成。
近年来,武磊所在的这个管理区,不断打造油田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涵盖了“油藏运营、工程运营、生产运营、专业运营、经营管理”5项业务、10个智能监控管理模块,目前“无人机巡检、工况监控、经营管理”等功能已陆续投运,不仅可以根据异常工况进行高精度、全自动诊断和报警,推送处理意见,而且还能进行最新经营动态监控和高效经济评价。
现河注汽项目部、鲁明公司青南管理区的数字化应用,只是胜利油田加快智能油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作为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胜利油田努力转型,敏锐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劳动用工紧缺、生产成本攀升等严峻挑战,这个油田把生产装进计算机,搭建起信息化桥梁。员工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就能了解所有油井情况,输入数据,就能查阅几十年来油田的各类信息。
近年来,他们围绕勘探开发决策支持、生产运营业务支撑、安全环保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攻关研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依托“三个基础、一个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助力油田数字化转型升级。
他们在胜利、西北、西南开展探井在线功能推广,打造探井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模式,建设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新区中高渗砂岩水驱油藏四配套一体化编制模式,提升勘探开发信息化能力。
他们注重提升安全风险智能管控能力,接入3.2万余路视频,打造“场景识别—违章推送—分级处置”智能应用模式,建设总部视频融合赋能平台,帮助13家上游企业接入率达到77%。搭建CCUS专题应用,基于实时数据、位置信息实现注采受效压力监测拓扑,车辆、设备运行实时监督,保障现场生产安全。
他们在支撑业务提升、价值创造上推进人工智能,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集成平台、随钻地质导向软件和压裂微地震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在永3、樊1等井开展验证,储层预测精度由75%提高至89%,页岩油区块深度域构造解释误差控制在3‰以内。
推进海上智能油田建设,完成应急指挥、单井评价与优化等16个APP的功能研发。建立油井ABC分类管理模型,实现生产运行指标的常态化、高频化跟踪评价。推进油井生产智能调优,完成避峰填谷、油井间开、柔性注水等场景应用,单井年均增油10吨,让数字化融入原油生产方方面面。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不是简单的信息化提升,而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一场改变发展路径、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革命。”胜利油田信息化管理中心经理段鸿杰说。
今年以来,胜利油田持续放大“两化”融合的叠加效应,夯实数字化转型创新基础,全面推进数据治理,统筹规划智能油田建设,按照“本质化提升、智能化支撑、管理模式创新”工作路径,“数据+平台+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加快智能油田建设。
按照智能油田建设规划,胜利油田将通过夯实“三个基础”、打造“一个平台”、建成“五大应用云”的“315”建设架构,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智能油田。
段鸿杰表示,下一步油田将从六个方面着手来做,继续提升勘探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做实基层单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两个一级部署和功能提升完善,强化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深入推进数据治理和推进信息服务产业化升级。
其中,加快推进青南、郝现和西部智能示范建设,完成油藏经营管理驾驶舱,以及管理区经理、技术决策、经营优化、生产运营4个工作台的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低成本的智能油田建设应用模式。加快推进6个先导试验,形成智能油田建设关键技术系列。
油田还将集成能管中心应用,推进PCS2.0整体提升方案编制,完成总部EPBP提升完善及深化应用项目,打造国内上游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和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