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津歌,张书源,李远明,颜友良,刘君,韩燕华
(1.中山市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科,广东 中山 528403;2.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3.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妇科,广东 深圳 518102)
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第一位,是一种对女性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疾病,但宫颈癌也是一种病因明确且可预防的恶性肿瘤[1]。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使阴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则可能使宫颈发生病变[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HPV和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
将9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7±11.0)岁;孕次0~5次,平均(2.5±1.6)次;产次0~3次,平均(1.1±0.5)次。均符合《宫颈病变与宫颈癌》[3]诊断标准,临床分期统记为0期、Ⅰa期、Ⅰb期、Ⅱa期。将50例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9.8±9.2)岁;孕次0~4次,平均孕次(2.1±1.2)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0±0.4)次。两组年龄、产次、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排除合并(或)继发其他恶性肿瘤,其他妇科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2周内使用过抗生素,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者,性伴侣>1个者。
1.2.1阴道微生态检查 采用功能酶学检测对微生态状况进行检查。通过形态学检测,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观察分泌物清洁度、菌群的多样性、密集度以及优势菌等,并结合功能学检测方法,对阴道pH值、白细胞酯酶、H2O2、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梅、唾液酸苷酶等指标进行检测,综合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4]。
1.2.2HPV检测 取宫颈鳞柱上皮细胞和阴道后穹窿细胞,采用杂交捕获法(HC2)对HP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对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及 68等13种高危型HPV DNA进行检测。
1.3.1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标准[5]在阴道无明确病原微生物情况下,分泌物清洁度Ⅰ度~Ⅱ度,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以乳杆菌为优势菌且其功能正常[即为H2O2(+)、pH值≤4.5、白细胞酯酶为阴性]则为微生态正常。若以上任何一项发生异常,则为阴道微生态失调。
1.3.2HPV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计算13种亚型hr-HPV的相对光单位(RLU)和标准阳性对照(PC)比,RLU∶PC>1则为阳性。
1.3.3影响宫颈癌预后相关因素 采集相关资料[5,7]确定影响宫颈癌因素:①临床分期;②分化程度;③病理类型;④间质浸润深度;⑤脉管有无癌栓;⑥肿瘤大小;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⑧有无宫旁浸润。
研究组、对照组感染HPV和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分别为84例(86%)和89例(91%)、5例(10%)和12例(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阴道微生态状况比较[n(%)]
阴道微生态正常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宫颈癌患者是否感染HPV、间质浸润深度与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阴道微生态状况与HPV感染、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n(%)]
HPV感染阳性与HPV感染阴性的宫颈癌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大小、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HPV与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n(%)]
HPV感染在女性中普遍存在,然而大部分会被机体通过自身免疫清除,仅有5%~10%会在hr-HPV的持续感染下导致宫颈癌[8]。有研究报道,阴道微生态失调与女性感染HPV存在相关性[9],本研究结果与此一致。正常阴道或宫颈微生态存在众多的微生物群,正常的生理平衡主要由厌氧菌与需氧菌以10∶1比例构成,其中优势菌主要为乳杆菌,其可通过生成H2O2、乳酸、细菌素等产物来维持阴道酸碱水平,使阴道环境pH值维持在≤4.5的弱酸性,抑制其他寄生菌的过度生长,保护生殖道健康。年龄、激素水平、性交频率等因素会使阴道菌群,如优势菌、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等发生异常变化,随之阴道内酸碱平衡、H2O2等产物易出现失调,导致阴道微生态异常,生殖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等生殖道感染,但相关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有无癌栓、肿瘤大小、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无宫旁浸润8个因素作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结果显示,HPV阳性与HPV阴性的宫颈癌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大小、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PV感染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邓婷等[10]有关HPV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综述表明,HPV与宫颈癌病理类型、肿瘤分化、大小、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另一项有关世界各区域宫颈癌HPV分型的分布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HPV16和HPV18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其中腺癌HPV18占比明显高于腺鳞癌[11],这说明HPV感染应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相关,但本研究未发现HPV感染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相关,且未对HPV感染分型进行分析,因此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阴道微生态正常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宫颈癌患者的间质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阴道微生态失调与间质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这与相关研究[5]一致。本研究观察组98例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阳性患者84例,占86%,说明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仍有其他因素导致宫颈癌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宫颈癌病情严重程度的增高与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有关,淋巴转移率提高可能与菌群密集度异常有关,癌间质浸润深度的加深与白细胞酯酶增多有关[5,12]。
综上所述,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衡均可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影响宫颈癌预后[13-15],然而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结果显示阴道微生态失调与HPV感染、间质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HPV感染情况也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为预防宫颈癌、改善宫颈癌预后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