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孙丽丽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儿科,山东潍坊 262700
儿童胃炎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常出现上腹胀痛、餐后不适、不规则隐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是儿童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与儿童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清除幽门螺杆菌是临床治疗儿童胃炎的主要研究方向。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是儿童胃炎的发病原因之一。儿童胃炎对儿童健康和正常发育有直接危害。治疗儿童胃炎的主要药物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替硝唑等。目前,临床多使用药物如克拉霉素和替硝唑治疗儿童胃炎。克拉霉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吸附性,对儿童胃炎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其抗幽门螺杆菌的效果较好,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病情,并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替硝唑是硝基咪唑类药物,耐受性强,能有效地抑制氧化酶,抗菌效果好。替硝唑对某些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它能抑制细菌DNA的代谢,从而导致细菌死亡。另外,替硝唑还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少,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可用于儿童胃炎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1]。该次研究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胃炎患儿70例,随机分组,探索小儿胃炎患儿的治疗中应用克拉霉素与替硝唑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胃炎患儿70例,随机分组,其中,单一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12岁,平均(7.67±1.52)岁;病程0.5~1.9年,平均(1.22±0.31)年。联合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12岁,平均(7.63±1.47)岁;病程0.5~2.0年,平均(1.23±0.3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确诊胃炎患者;②可配合该次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其他的机体疾病干扰该研究结果观察;②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精神障碍;③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④患者存在药物禁忌。
单一组给予替硝唑片(国药准字H20093958)治疗,口服15 mg,2次/d,治疗1周。
联合组给予替硝唑+克拉霉素治疗。克拉霉素分散片(国药准字H20093945)口服15 mg,2次/d,治疗1周,替硝唑用法同上。
比较两组上腹部胀满消失时间、嗳气反酸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胃部炎性因子监测值、总有效率。
①治愈:治疗后,血清Hp-IgG及14C同位素标记尿素呼气试验阴性,幽门螺杆菌完全根除,腹痛、打嗝等临床症状消失。②显效:血清Hp-IgG及14C同位素标记尿素呼气试验均为阴性,幽门螺杆菌完全清除,腹痛、打嗝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③有效:血清Hp-IgG和14C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均阳性,腹痛、打嗝等临床症状未完全消除。④无效:血浆Hp-IgG及14C同位素标记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未清除幽门螺杆菌,腹痛、打嗝等临床症状未改善或使症状加重。
总有效率=1-无效率[2]。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组上腹部胀满消失时间、嗳气反酸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5.35±1.11)、(5.25±1.51)、(4.21±1.21)d短于单一组(7.35±1.57)、(7.25±1.56)、(6.26±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4、5.450、7.087,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部炎性因子监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联合组胃部炎性因子监测值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部炎性因子监测值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部炎性因子监测值比较(±s)
组别联合组(n=35)单一组(n=35)t联合组治疗前后值P联合组治疗前后值t单一组治疗前后值P单一组治疗前后值t两组治疗前值P两组治疗前值t两组治疗后值P两组治疗后值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ng/mL)3.75±0.41 1.52±0.12 3.77±0.41 2.41±0.32 45.493<0.001 89.399<0.001 0.204 0.839 15.406<0.001超敏C反应蛋白(mg/L)13.45±3.26 7.12±1.24 13.35±3.21 9.35±1.56 18.539<0.001 14.342<0.001 0.129 0.898 6.620<0.001白细胞介素-6(pg/mL)162.12±16.12 61.57±2.01 162.12±16.13 121.21±8.78 42.159<0.001 32.929<0.001 0.000 1.000 39.173<0.001
联合组有治疗无效2例,治愈13例,治疗显效13例,有效7例。单一组有治疗无效9例,治愈7例,治疗显效10例,有效9例。联合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单一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有很多。胃的炎症有3种类型:急、慢性和特异性。患儿以急性和慢性为主。尽管该病的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但病理改变可持续数月。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上消化道出血,必须进一步治疗。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中,急性胃炎以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浆细胞,同时可见腺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慢性胃炎以浅表性胃炎、上皮细胞变性、视网膜中央凹上皮细胞增生为主,固有层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在临床上,胃炎的诊断仅仅依靠胃肠症状和腹部体征较为困难。尽管胃炎在上消化道症状明显的患者中检出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没有胃黏膜改变,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胃黏膜病变和胃肠道症状。同时由于胃镜和光镜下组织学检查的宏观表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最好的诊断方法是电子胃镜下结合黏膜活检,特别是在组织学检查中。胃镜检查对儿童上消化道疾病是安全、可靠的,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黏膜,优于其他检验方法。正常人胃黏膜表面光滑、柔软、浅红色,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黏液。3岁以下儿童胃角及球形胃腔发育不良,经胃镜检查与组织学检查,其典型正常和反常符合率均在90%以上。
胃黏膜出现广泛或局部炎症就是急性胃炎,儿童最常见于单纯的糜烂性胃炎,假如并发肠道感染,就称做急性肠胃炎。进食受微生物和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如沙门氏菌、嗜盐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毒素;以及非甾体抗炎药如水杨酸等化学制品,摄入强酸、强碱和有毒物质,如硫酸、有毒杂草和农药;严重感染、颅内损伤、大面积烧伤等使儿童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是造成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方面,需要对病因进行治疗,应尽快停止药物或食物的刺激;服用有毒或腐蚀性物质的患者应尽快使用解毒剂和中和剂,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不进食任何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止吐剂、止吐药;细菌感染或腹泻患者应服用有效抗生素;腹痛的患者可以服用阿托品或654-2,腹痛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肌内或静脉注射。若出现脱水及酸中毒,应尽快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如上消化道出血,除卧床休息、补液外,还要静脉注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此外,还可选用云南白药、维生素K1、立止血、凝血酶等药物。如果失血过多,就需要输血或者输液来防止或纠正失血性休克。
各种有害因素会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儿童最常见的慢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约占90%~95%,萎缩性胃炎少见。原因尚不完全确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HP):儿童原发性HP感染率为40%,慢性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超过90%。HP感染后胃窦黏膜病变以小结节和小颗粒为主,病理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形成。经根治HP治疗后,胃黏膜炎症明显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因素尚未消除:如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烫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反复损伤胃黏膜,使炎症持续。十二指肠反流:幽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会增加十二指肠液回流至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肠液和胰液。胆盐会降低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影响,引起炎症、糜烂出血。
慢性胃炎患者要注意饮食及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不要进食对胃黏膜造成伤害的药物。HP感染后要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同时要加强胃黏膜屏障,比如服用果胶铋、硫糖铝等。如要增强胃蠕动,减少肠反流,消除腹胀、呕吐或胆汁反流症状,可加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等;抗酸剂可用于胃酸过高、胃黏膜腐蚀改变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近几年来,随着儿童胃炎发病率的明显上升,HP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是儿童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性感染会使儿童出现全身免疫反应,使血清HP-IgG逐渐升高,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造成不断的感染,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HP的主要致病机制是体内产生空泡细胞毒素和相关蛋白,引起炎症,刺激胃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3]。有些研究表明,HP感染会刺激致癌基因,从而增加致癌风险。所以,应该重视儿童胃炎的治疗,以根除HP,避免长期感染的危险。
小儿胃炎以慢性胃炎为常见,以HP感染为主要表现,是引起胃炎的主要原因。HP可透过胃黏膜的保护机制穿透黏液层,直接在口腔内传播。饮用水污染、食品污染等都会导致儿童死亡。患有幽门螺杆菌病的儿童可能终身携带这种细菌,这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上常使用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治疗,但随着抗药性菌株的增加,HP清除率下降,且甲硝唑有异味,可能增加儿童的不良反应[4-5]。
克拉霉素是一种红霉素的衍生物,具有很强的抗HP、易吸收等特点,能阻断蛋白质的合成,抗菌作用十分明显。替硝唑是一种新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可清除HP,抑制氧化酶,阻止病原体的合成。另外,替硝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联合治疗儿童胃炎,疗效显著[6-7]。其中,克拉霉素又称6-甲氧基红霉素,是一种吸收性好,对HP有良好的抑菌作用的抗生素。该药进入胃黏膜,浓度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克拉霉素作用下,HP抑菌作用可达50%左右[8-9]。
替硝唑是HP的新一代临床抗菌药物,同时也是新一代硝基咪唑类药物,在治疗胃炎方面与甲硝唑相似,但对儿童来说,替硝唑的味道更能为儿童所接受,且其抗菌活性强,耐受性好,血药浓度高,吸收好,不良反应少,是新一代治疗HP的有效药物[10-12]。对儿童胃炎采用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可有效抑制细菌DNA代谢,使细菌死亡,且耐受性好,治疗时间短,可吸收,能可有效抑制HP,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13-14]。本研究显示,联合组上腹部胀满消失时间、嗳气反酸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胃部炎性因子监测值改善程度大于单一组改善程度(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单一组74.29%(P<0.05)。陈仁订[15]的研究也显示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效果98.00%高于单一治疗的82%(P<0.05),和该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替硝唑+克拉霉素治疗小儿胃炎的效果高于替硝唑单药,可加速临床症状消失,且可控制炎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