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辅助干预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评价

2022-08-17 07:33任庆容
北方药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歧胆红素黄疸

任庆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新生儿黄疸,属于一种多发性的儿科病症,约有80%的新生儿会出现该症状,一些症状较轻的黄疸往往被家长忽视。新生儿黄疸主要由胆红素过高导致,具有出现时间早、发展快、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若干预不及时可能造成新生儿神经功能和脑组织损害,继而导致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听力异常、智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命健康及未来成长[1]。中药制剂退黄合剂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效果确切,具有清热、退黄等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环境等功效,可促进肠道胆红素排除,加快黄疸消退。本次研究拟探究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足月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现将相关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50例黄疸新生儿。纳入标准:(1)足月出生,37周≤胎龄<42周;(2)与疾病诊断标准相符:①出生后24内发生黄疸,存在相关症状;②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进行检测,高于220.6μmol/L;③对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进行检测,高于26μmol/L;④对血清总胆红素进行检测,呈现每日上升趋势,超过85μmol/L;⑤症状持续时间>2~4周,表现为持续加重。(3)患儿家属完全知晓本次研究,均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患儿存在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其他新生儿疾病;(2)孕妇孕期合并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并发症;(3)治疗积极性与调查研究配合度不高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40例与35例,胎龄38+2~40+3周,平均胎龄(39.27±0.89)周,出生体重2.51~4.03kg,平均(3.31±0.93)kg,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42例和33例,胎龄38+3~40+5周,平均胎龄(39.55±0.74)周,出生体重2.60-4.13kg,平均(3.29±0.87)kg。两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新生儿退黄合剂治疗,每次1g(1/3袋),3次/d;观察组患儿在服用退黄合剂的同时联合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生产厂家: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用药剂量为0.5g/次,用药频率为2次/d,以温开水冲服。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至黄疸消退。

1.3 观察指标

(1)用药治疗5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如下:治愈:皮肤与黏膜退黄,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表现为显著降低;无效: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TS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mL,离心(离心半径:10cm、转速:3000r/min、离心时间:10min)后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HD-F2600)进行测定,通过氧化酶法进行TSB测定,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hs-CRP测定。

(4)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

(5)统计两组患儿发热、皮疹及腹泻等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发热例数+皮疹例数+腹泻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

2.2 治疗前后血清TSB及hs-CRP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TSB及hs-CR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观察组患儿TSB及hs-CRP水平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SB及hs-CRP水平对比

2.3 治疗前后患儿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对比

2.4 对比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

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4.15±0.23)d、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6.02±0.21)d,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t=51.998,P<0.05)。

2.5 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患病群体一般指的是出生时间<28d的婴儿,其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造成新生儿黄疸的病理原因为患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状况发生异常,使得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症状[2-3]。新生儿黄疸在足月儿和早产儿中都普遍存在,调查资料显示约有六成左右的足月新生儿和八成左右的早产儿存在黄疸症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逐步提高,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下降,尤其是与感染相关的新生儿黄疸较过去明显下降[4]。无论是感染亦或是其他围产因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都与胆红素生成过多、排泄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对其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包括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症状高峰期在出生后4~5天,一般保持一周左右时间会逐渐消退,此类新生儿的体重、食欲、大便等多不会受到影响。相比之下病理性黄疸需要接受特殊治疗,若黄疸遍布全身、面积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临床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等,需要及时干预[5-6]。新生儿体内胆红素长时间超标会对新生儿脑细胞和神经造成严重伤害,尤其引发的胆红素脑病更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存活也会给大部分患儿造成一系列的后遗症[7]。

新生儿黄疸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危害较大,因此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成为儿科临床上的重点关注课题之一。当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蓝光照射治疗、药物治疗等。本次研究在行退黄合剂治疗的同时,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退黄合剂主要成分包括茵陈提取物、黄芩苷以及栀子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具有较好的解毒、退黄以及清热利湿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热毒引发的各类疾病治疗中。

本次研究中,两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差异明显,TSB水平以及hs-CRP水平更低,与万静等[8]研究结果一致。药物治疗简单易行,能够使黄染症状快速消退,临床应用十分普遍,但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仅采用退黄合剂治疗,难以在短期内缓解患儿症状,整体治疗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单独采用退黄合剂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基于许多研究认为采取药物辅助治疗可增加治疗效果,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治疗效果确切,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可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结合茵栀黄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正常情况下人类肠道中有数百种细菌定植,肠道菌群中最为多见和典型的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新生儿出生时,初步建立肠道微生态环境,有报道指出新生儿发生黄疸时肠道菌种会发生相应变化。双歧杆菌属于主要优势菌,是厌氧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双歧因子,因此新生儿经母乳喂养的,其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相对更为丰富,该细菌具有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胃泌素生成、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随着对双歧杆菌研究的加深,双歧杆菌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9-10]。新生儿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存在密切关系,随着患儿黄疸症状的加重,其体内胆红素浓度也会提高,如果浓度过高,将会透过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未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导致永久性系统损害,病情严重会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其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是它的主要成分,口服使用后可以增加患儿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从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发挥双歧杆菌的有益作用,促进排便使胆红素更快排出。此外该制剂还能够促进乳酸分泌平衡肠道pH值,抑制结合胆红素相关酶的活性,改善肠道重吸收未结合的胆红素[11-12]。

综上所述,对足月新生儿黄疸开展治疗时,建议在予以患儿退黄合剂治疗的同时配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以更好的保证和提升临床疗效,有助于促进患儿康复及身心健康发育。

猜你喜欢
双歧胆红素黄疸
3种食品中双歧杆菌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思连康)在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36例极重度高胆红素头颅MRI变化
60例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分析